APP下载

澳大利亚高中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案例分析

2019-06-26

生物学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种间草案物种

王 颖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上海 200233)

野外实习是在校园之外以野外研究站或野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小班为单位,结合野外实践开展教学活动的课程。而生态学野外实习,是以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为平台,让学生真实地走近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野外大课堂,了解生物多样性,熟悉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野外实习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等[1]。

2018年,笔者有幸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圣埃德蒙德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访学,期间观摩学习了该校11年级生为期3天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活动。从中笔者感受到: 在该校的学校教育中,把自然环境作为教室的延伸和媒介,间接地体验和传达知识;把关心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引入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科学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端正的科学行为和态度。

本次生态学野外实习选址位于黄金海岸伯利角(Burleigh Heads),该地区囊括了红树林、热带雨林和岩石海岸3类生态系统。由4名教师带领28位学生,对这3类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采用样方法对其中的动植物进行细致的数据采集。在本次野外实习前后,该校教师还采用精确的任务设置及评价体系,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择其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1 逐级落实能力要求的任务阶梯

在野外实习的前置课程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些与生态学相关问题的任务单。通过任务单,学生会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有一定的认知,如下述任务1、任务2。

任务1: 完成以下内容,在物种B一栏填入“+”“-”或“0”,并分别写一个简短的描述,以此总结出关于种间关系的知识: “+”物种受益,“-”物种受损,或“0”物种不受影响[2](表1)。

任务2: 对于下面描述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术语,并在物种旁填入“+”“-”或“0”。请使用表1来帮助完成此题(表2)。

表1 种间关系表

表2 种间关系案例表

在这两个任务中明显能观察到,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阶梯。任务1是基于概念,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概念解读,从物种A、 B是否受益、受损的角度,来辨析概念中最有区分度的核心要点,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关系问题的文字描述。而任务2中,教师明确地提到“请使用表1来帮助完成此题”。任务2是在任务1概念辨析基础上的升华应用,它给出了更多真实世界的案例,请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去分析种间关系。案例贴近澳大利亚的学生生活,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会饶有兴趣地去运用生物学知识。这也为在野外实习时面对更为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现象进行分析,铺垫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在野外实习过程的安排中: 第一天,学生先聆听外请专家的集中讲座,并在专家带领下,初探本次考察所有地点;第二天和第三天,学生被拆分为3组,每组约9~10位学生,分别由不同的教师带队。每组轮流完成包括红树林、热带雨林和岩石海岸在内的3类地点的生态考察,每处地点停留半天。

在野外实习完成后,学生会接到任务3:“课外拓展任务(Extended Response Task,简称ERT),根据在伯利角的野外实习活动,写一篇分析调研该地区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生态影响报告(约1 500字)。”

而这个1 500字的任务又会被拆解成4大分解任务,现列举与分解任务1和2关联度较大的两例:

分解任务1: 生态系统(约500字)

描述在野外实习时,所看到伯利角的环境和生态状况。只需要集中阐述红树林,或热带雨林,或岩石海岸中的任意一个生态系统,以便可对环境生物和生态方面的影响做深入分析。

(1) 用你记录到的生物、非生物数据和观察结果,描述这个区域的生物/生态状况。

(2) 从你的数据中总结出结论。注意结论要符合生态学原理。

(3) 用研究当天的环境条件,来解释相关的生物学过程。

(4) 注意联系潜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

分解任务2: 人类影响(约500字)

解释当今伯利角形成过程中人类主要的影响。指明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重大活动,并分析这些活动是怎样影响生态系统的。

活动包括: 住宅发展、践踏、污染、捕鱼、贝类收集和家畜等。

在这两个分解任务中,都可以运用到野外实习前完成的任务1和任务2中习得的种间关系,来说明相关问题。而在这一更复杂的情境下,能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抓住问题本质、运用核心概念、核心原理的能力。而学生在野外实习前数周的先行课程,为最终完成难度较高的ERT做好了准备。

2 推动能力自主提升的草案反馈

澳大利亚圣埃德蒙德学院的这种野外实习报告ERT,还引入了草案反馈单(Draft feedback)(表3)。

通过这样的草案反馈单,可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包括“评估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多维度的分析。并对ERT四大分解的任务“生态系统、对调查方法使用的评估、人类的影响和合理的建议”都进行分别评估。通过分解任务的四个层次,让学生意识到报告修改的方向:“没有涉及到或没有证据支持”的部分应补足;“需要重点加强”的部分需要重组数据或者重组文字,进行强化修改;“有改进的空间”和“已经达到高标准”的部分是自己相对已经完成得较好之处,可以放在最后进行微调。在有此草案反馈单的帮助下,学生会有更多时间去自主地思考: 如何调整?怎样完善?而不仅仅是只听从教师的指导,机械地去完成修改。

3 基于实践体验的文本深度评价

在野外实习的全部ERT任务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任务作出最终的评价,这一评价也是落实到诸多精细的维度,而且在每一维度下都设置了A~E五个等级层次(表4)。

表3 草案反馈单

表4 ERT评价标准(节选)

此类ERT的评价标准,是建立在给学生ERT任务文本信息提示的基础上和对学生野外实习的实践中可能获得多维度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该评价标准对四大分解任务版块,或可能涉及到的主要能力维度都进行了分层评价,如: 在表4中,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对生态系统的调查和对人类影响的调查方面。与草案反馈单一致的是,都是针对四大分解任务版块进行的评价,体现了任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一致性,这也有利于学生更重视中期草案反馈单评价反馈,并修正文本。

猜你喜欢

种间草案物种
三峡库区支流花溪河浮游植物种间关联及影响因子分析
种间距离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小蓬竹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种间嫁接对连作障碍土壤上咖啡生长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①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民政部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