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泳:迂回与进入

2019-06-26龙友

中国书画 2019年3期
关键词:涵泳荣宝斋义理

◇ 龙友

经过一番努力,总算顺利毕业。

很长时间没有思考“创作”,只借生活的间隙肆意涂抹。展览也未及筹划,箧笥中积存的小品,率皆临时捡用,实在勉为其难,焦虑因此而起。

2013年11月,幸蒙诸方携助,在荣宝斋办了名为“三十而立”的汇报展,作品很不成熟,于我而言却颇值得纪念。倏忽五载,拙作又将在此展出,与彼时心情大不相同,少了一些欣喜,多了几分惶恐。

这几年间,生活与学业都历经种种,迂回反复。从学生到文艺工作者,又从社会回到校园,而今又面临未知前程。人生世事总是变动不居,而唯一不变的,却是对书写的坚持。想1998年初到艺校,偶涉临池,内心积存的感动突然被激活,二十年恍如一梦,“写字”成为整个青春记忆的主角。无论得失与成败,此间都包含了太多师友们的关怀和期待,情之深切难于言表。

2018年11月,有幸又在荣宝斋举办个展,展览的名字“涵泳,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既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具体的方法。

古人读书治学,强调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薛季宣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未易以浅近夺,信能反复涵泳,会当有得。得之大小,则系乎精诚所至。”学者在经典中逡巡涵泳,从容不迫地深入其中,在胸中切劘经典义理,糅合生命体验,通过反复“玩味”,精诚投入,将它们融入笔端。董其昌说“书贵熟中生”,并非易事。如能平心静气,不为外物所累,对经典精熟细读,了然洞彻,或可谓“熟”。若能排弃臆断和陈说,自然时觉生疏,令人徘徊而不厌。这何尝不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更为艰难的是,经典即使掌握,也不能直接搬用,需要我们不断地做着复杂而细致的转换、诠释工作,从中寻绎出现实和经典之间保持一致的“义理”,此非涵泳所不能。

曾国藩与其子曾纪泽论学时说:“涵泳二字,最不易识”,“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又说“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龙友 行书马戴宿无可上人房 36.5cm×30cm 纸本 2018年

这几年的实践,精诚未至,更谈不上“有得”,偶或与之相合,稍得片刻欣喜。大多时间伏案工作,沉浸其中,以至疏忽了世故人情,怠慢了家人朋友,更至于丰标折损,平添二毛,内心犹不敢懈怠。逐渐接受了一种方式:虚心涵泳,随意所之。正如曾国藩所言,把“书”看作活水,且将自己看成花、稻和鱼。一方面盘旋于经典,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培养书写技艺。竭力打破观念的藩篱,在尽可能真诚的书写中寻找“我”之所在。

龙友 行草书偈语二首 33cm×44cm 纸本 2018年

龙友 行草书六一先生题跋一则 35cm×46cm 纸本 2018年

龙友 隶书古人题画诗 36.5cm×32cm 纸本 2018年

龙友 行书王洋和谹父携家南坡期以招客 27cm×39cm 纸本 2018年

涵泳,既可视为退守,也可以看成是为了更快进入的一种迂回,在日常的体悟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带着理想走向未知的将来。■

猜你喜欢

涵泳荣宝斋义理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荣宝斋》征订
《荣宝斋》
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与义理转换
《荣宝斋》征订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王船山《周易内传发例》义理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