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人物工作室古代线描临摹课教学探讨
2019-06-26于磊
于 磊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一、工笔人物工作室教学中古代线描临摹课的意义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学生,经过一年级基础部中国画各科的统一学习,对于各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根据自身爱好和情况在学年末进行选择,二年级开始进入工笔人物工作室学习。在工作室的三年时间里,学生要了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状况及艺术特点,熟悉掌握工笔人物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制作过程,掌握传统并将之运用到写生训练中去,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有一定水准的工笔人物画,为毕业创作打好基础。工笔人物画的临摹是学习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重要环节。工笔人物画在它的繁盛时期,唐、五代、两宋至元代都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和不朽的佳作传世。要指导学生认识和继承工笔人物画的优秀传统,把握新时代的创作精神,提高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探索,以及对工笔人物画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线描贯穿在整个工笔人物画教学的始终,是判断学生是否完成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准之一。古代线描临摹课是工笔人物工作室的基础课,在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后要开设的古代工笔人物画临摹课、工笔人物写生课以及创作课等,都与之紧密相关,很多知识都要在线描课上涉及并解决。所以,古代线描临摹课不仅仅是解决学生怎么勾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门课上,要让学生对线条本身的表现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怎样由临摹到写生,实现以线造型的转换。
这些学生在造型方面的训练大多是以光影素描为主的西画基础训练,而工笔人物画则要求以结构为主,尽量减少光影的影响,因此在思维方式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上,都需要进行转化。古代线描临摹课的起铅笔稿阶段,让学生以素描的方式,临摹范本,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工笔人物画的理解。因此古代线描临摹课是学生在结束一年级基础部的学习后,进入工笔人物工作室,真正以毛笔、宣纸为材料,开始专业学习的第一个课程,在教学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古代线描临摹课上所用范本的选择
我们的古代线描临摹课的上课时间为三周,如何让学生在短短三周内掌握线描的相关知识和勾法,范本的选择很重要。传统经典线描作品传世很多,如《八十七神仙卷》《维摩居士像》《朝元仙仗图》《九歌图卷》《十八罗汉图》《雅集图卷》等等。这些作品艺术价值非常高,每一幅都值得细细品味研究。但本课程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临摹,就工笔画室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笔者倾向于选择与目前教学的具体实践以及后期工笔人物写生和创作结合比较紧密的作品,这样的范本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更有帮助,更适合本工作室的教学特点。北宋画家李公麟的《维摩居士像》(图1)便是理想的范本。
首先,在《维摩居士像》中,李公麟没有概念化地表现维摩诘的神通广大、高谈雄辩,而是在造型上处理得比较写实,线条的运用丰富微妙,强调空间、质感。通过不同类型的线描的选择,以及线条本身的粗细变化、浓淡干湿、疏密对比、聚散关系等方面明确利落的处理,对写实化的造型起到了呼应和强化的作用。把维摩诘虽年老体衰,却沉稳睿智的居士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而旁边站立的捧花天女,处理方法上与维摩诘不同,造型与常见的宗教题材中的天女形象类似,线的处理强调装饰性和韵律感,是理想化的天女形象,其在画面中的分量感是被削弱的。但这种削弱对画面的艺术处理是有益的:一方面,使维摩诘的形象被加强,更加饱满鲜活;另一方面,交代了维摩诘的身份背景,渲染了画面气氛。同时,画面中的云雾、维摩诘卧的榻,都做了平面化的处理。榻上密集的花纹,线条勾勒控制巧妙,虽然用笔明确肯定,绘画语言表达上却是沉默的,在画面上起到的是色块的作用。线条不仅承担作为有审美意象存在的造型功能,还作为黑白灰关系参与到画面构成中。由此可见,李公麟对于线的理解和运用是非常高明的。
图1 《维摩居士像》李公麟
另外,《维摩居士像》人物造型写实成分较多,注意人物心理状态刻画,细节处理微妙,笔墨严谨,与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要求非常接近。现代工笔人物画通常是在展厅的空间中呈现,这样的一个展览形式要求画的尺幅要大,画中的人物形象跟真人的实际大小相类似,对细节和人物的心理刻画要求比较多,也就是说现代人的视角跟古人相比更加聚焦和微观。而《维摩居士像》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无疑是非常突出的,这也是选择这幅作品作为此阶段教学范本的重要用意所在。
三、范本线描的归纳与分类
古代线描临摹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线描的技法,重视线条的独立性以及在工笔专业领域里线的重要性。研究人物结构和衣纹的变化规律,认识线的不同质感,物体与线的疏密关系组合,分析线的不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使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画线描的发展史,学习传统工笔画造型规律、造型形式、造型手法,提高学生的线描能力,深刻体悟中国画线的独立审美价值。通过短短的三周学习,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是有难度的。实际上,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总结,笔者发现线描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自会体会、消化。所以笔者认为,是否用最地道的传统中国画的方式介入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经验,总结方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入门。
具体的教学中,在对线描的理解和认识方面采用了归纳的方法。因为线描的种类繁多,形态、用笔的方法及表现力都有不同,寻找其中的规律,归纳总结,就能使学生比较清晰的理解线描,掌握其相关知识。
中国画以线造型,线描的发展成熟,具有独立审美价值。中国明代邹德中的《绘事指蒙》中最早提及“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十八描包括: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琴弦描、曹衣出水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柳叶描、兰叶描、芦叶描、枣核描、战笔水纹描、枣核描、减笔描、混描、莼菜描等。后世对十八描还有很多补充,所谓“十八描”其实是虚数,是形容线描描法之多。这么多的线描如果要求学生一一掌握,难度大并且容易混淆。笔者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分类,十八描虽然描法复杂,但从线的行笔动作和形态上,主要是分为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两大类。(图2)其他的描法大都是这两大类的变体。只要掌握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理解线描并不困难。
图2 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示范 于磊
钉头鼠尾描类 钉头鼠尾描首创于北宋画家武洞清。其线条的起笔形似钉头,有明确的形状、动作和用力方向,类似于楷书的起笔,有一个调整笔锋的过程。通过这个动作,来保证线条运行的中锋用笔状态。经过行笔过程的提按,在线的收尾部分,行笔沉稳,气息绵长,最后或提锋在空中收尾,或在纸面收实尾,动作上都要交代明确。兰叶描、柳叶描、枣核描等线描都属于钉头鼠尾描类,起笔和收尾不变,只是线条中段在运行过程中用笔的提按不同而已。
铁线描类 铁线描类则是把线条的起笔收尾的动作隐含在线条内部。线条在运行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提按变化。高古游丝描、春蚕吐丝描、曹衣出水描等大都属于这个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线的粗细和含水量的不同。
《维摩居士像》中钉头鼠尾描类和铁线描类都有涉及。其中,维摩诘和天女的衣服,以钉头鼠尾描类线描中的兰叶描、柳叶描、芦叶描为主。这三种描法与中国文字一样,是象形的、弱化起笔的钉头动作,以不同的力度加强线条行笔过程中的提按,使整个线条类似于兰叶、柳叶和芦叶。这三种描法在作品中主要用来表现衣服的质感和人物的精神气质。维摩诘的衣服处理比较复杂,内衣、中衣、外衣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内衣的线条行笔流畅,行笔变化不多,表现出光滑柔软的质感;中衣的线条墨色偏淡,用笔较内衣劲挺;外衣披在身上,类似大氅,墨色较湿重,用笔沉着,表现了衣料的厚重。李公麟用不同质感的写实性处理,表现维摩诘的居士形象。天女的衣纹处理相对单纯,内衣、外衣墨色有区别,行笔更为流畅,强调韵律感,体现了天女的神仙身份。背景云雾、卧榻花纹以柳叶描为主,行笔自由,强调提按,增强了画面的韵味。铁线描类的高古游丝描在《维摩居士像》中,多出现在人物的头面部、毛发等,表现柔软弹性的生命质感。木质部分的卧榻结构、拂尘的木杆、天女的配饰等,采用偏实的铁线描表现其坚硬的质感。
总之,《维摩居士像》虽然用笔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钉头鼠尾描类和铁线描类两种描法。只要掌握这两大描法的行笔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了。
四、临摹步骤与方法
古代线描临摹课的教学要求,既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线描的相关知识,又得切实掌握勾线的正确方法。
毛笔线描临摹教学的常规方法是先复印底稿,然后再在底稿上面覆盖熟宣纸,进行勾线练习。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把复杂的目标任务拆解开,分成几步完成。首先,让学生对照原图,起铅笔稿。因为,在当代中国画教学中是无法回避素描问题的。绝大数学生在进入工作室之前,基本上是以素描、速写这样的西画表现方式来开始他们的绘画之旅的。西方的观察、表达方式在他们心中已根深蒂固。仅仅经由一个古代线描临摹课就试图将他们的思维方式扭转到传统中国画这里来,是不现实的,也是分裂的。而且临摹课之后的工笔人物写生等课程,都需要先用铅笔起稿。所以,在笔者看来,古代线描临摹就是一个中西方融合和思维转换的课程。用铅笔起稿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以习惯的工具和语言形式来涉及到陌生的领域,这样他们会更容易理解线的变化。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也证明,学生用铅笔整理线描稿比直接用毛笔表达得更准确。从而让学生能够以一个自然过渡的形式进入到中国画的思维方式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整体的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到局部的单根线的造型,以及线与线之间的关系等等,进行多方面理解线描,最终以严谨、扎实的态度,对原稿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学习的目的。(图3)
铅笔稿起好后,再进行勾线练习。这个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图3 《维摩居士像》铅笔稿(局部) 王筱涵
第一个阶段:自由勾线。这个阶段是让学生直接在熟宣上根据范本中出现的线描类型,随意勾勒线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的用笔方法。自由勾线的状态可以使学生心无挂碍,集中精力解决勾好一根线的问题。其重点在于动作要领的掌握。工笔人物画在长期的传承中,早已形成一套执笔、行笔的规范动作。这套动作只要做到位,就会有很好的用笔状态。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动作规范并形成习惯。同时要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尽量勾好每一条线。在实践中认真体会,不断增强信心,这样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要讲解,做示范,逐个观察、纠正学生的问题,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从最初只能勾几根好的线条,到所有线条基本过关,就可以进行第二个阶段的练习了。(图4)
图4 线描自由练习 崔明月
第二阶段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线条的形态、用笔以及线与线之间关系的分析、训练,来体会把握范本的精神气质,最终能做到最大程度的还原范本。具体做法是把薄的熟宣纸覆在铅笔稿上用毛笔勾线,完成作品。经过前面整理铅笔稿和自由勾线的阶段,学生对于《维摩居士像》的线条特点已非常熟悉,对单独线条的把握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在勾线时,主要处理的是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因此上手很快,教学任务进行得很顺利,教学效果也比较让人满意。(图5)
图5 《维摩居士像》线描临摹 王筱涵
这样把复杂的任务拆解开,逐个解决,相应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不仅掌握技法,对于传统的认知也随之不断加深,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特有的精神内涵。
五、古代线描临摹课相关知识的拓展
古代线描临摹课除了掌握《维摩居士像》的基本技法外,还要分析研究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所学的技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对作者李公麟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但使其与同时代画家做横向对比研究,还要把他放置到历史当中,找到李公麟在整个中国古代线描画发展中的坐标,明确其作品的风格、意义。这样,学生便对中国古代线描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知,在学习时使自己的目标更为清晰。 中国画使用毛笔,以水为媒介,以纸性灵敏的纸或绢为材质,善于捕捉人们内心的波动和变化的情绪。因此,中国画特别强调用笔。这里的用笔包含了用水,用墨,还有毛笔在纸上的摩擦。临摹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古人的动作轨迹,由动作体会古人的内心余痕。中国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各门类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上要有拓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古代工笔人物线描学习中,其他相关艺术门类也要涉猎,如书法、花鸟画、山水画、传统壁画等等。这些知识会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线描这门艺术。
六、结语
古代线描临摹是学习工笔人物画的基础,作为教师对学生要真诚、敏感,在教学上可以想方设法,但不能形成套路,认真观察学生,谨慎判断,不能轻易否定,帮助学生去芜存真,克服缺点,把优点扩大化,或者通过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个性的东西,把学生的个性、内心真实的东西挖掘出来。中国画的学习向来注重对传统的继承,每一个画家的成长,都是从学习大师的经典作品开始的,一个接一个范本的选择、学习,然后再与实践相结合,把自我融入其中。这个过程,不仅是技法完成的过程,也体现了画家对于中国理想人格的向往,通过这个过程来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对于传统的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以最大的真诚面对它,以艰苦的工作来呈现它。这些都是教师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