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智能校服”进校园
2019-06-26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姜冠群黄雪琪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姜冠群 黄雪琪(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智能校服”功能多,学生动态尽在掌握
中学生李明清早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李妈妈的手机马上就收到了App的推送:“早晨7:20,李明进入学校。”此外,李妈妈还能看到李明进出校门时的20秒实时视频。进出校园大门时,门口的检测设备能够马上识别李明的身份,并将他进出校园的数据及时发送给家长和老师。逃课是不可能的。一旦李明在未经批准的时间段离校,校园内就会有警报音自动响起。想和同学互换校服也是不行的——芯片配合校门处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如果监测到的脸与校服主人不吻合,也会自动响起警报音。
这是贵州省仁怀市第十一中学正在使用的“智能校服”,其肩部位置植入的两块芯片可以承受150℃高温和500次洗涤。芯片的存在,就意味着只要学生穿着校服,哪怕在非上学时段中,这套系统依然能随时定位到学生的位置。目前,该所学校已有超过800名学生穿着这款“智能校服”。穿上这款“智能校服”,校方和家长就能对学生的动态了如指掌。
仁怀市第十一中学的校长林宗梧表示,学校方面不会主动追踪学生的校外动态,只有在学生失踪或者逃学的时候,才会使用校服来进行协助定位。他还表示,在引入智能校服以后,学生的出勤率有显著提升。
开发该款“智能校服”的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提供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除了定位、考勤、门禁等功能以外,家长还可监测到孩子在校的消费状况和身体情况。学生通过指纹及人脸识别在校园内实现各种消费支付,家长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孩子每天在校的消费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及营养均衡状况,并可控制孩子每天的消费上限。该方案还能实时监测孩子的身体状况,若数据出现较大波动,老师和家长能及时收到提示信息;同时对孩子每天的运动量、心率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生长发育、体能情况。
“智能校服”太强大,社会各界众说纷纭
徐巍老师所在的济南市历城五中虽然没有引进“智能校服”,但他对“智能校服”未来的前景颇为看好。徐老师认为,“智能校服”进校园,一是有利于学校管理,科学,精准,客观,方便;二是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三是便于学校与家长沟通,精准客观的数据可以减少学校和家长的误会;四是学生更加安全,学校和家长都放心。
对此,家长持怎样的态度呢?小学、初中学生的家长普遍认为,引进“智能校服”是一项保障学生安全的举措,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智能校服”能让家长准确地掌握孩子的校内校外动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而高中学生的家长则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他们既希望借助“智能校服”来了解孩子的日常,又担心会遭到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误解与抵抗,影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与家长和老师对“智能校服”的态度不同,学生作为使用者,对“智能校服”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心理。智能校服侦测学生上课状态,监测学生的运动量、心率,将学生进出校门的时间、消费情况实时反馈给家长,学校可以实时了解学生是否迟到、早退、上课打瞌睡;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实时位置和动态轨迹等,“智能校服”确实给学校和家长带来诸多便利。与此同时,学生却认为“智能校服”是在监控自己的生活,不利于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意识的培养,反而会降低自己生活、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表示,未成年人同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使用“智能校服”时,其隐私权必须得到充分考虑。刘教授说,全面监控与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之教育理念是相冲突的,是一种简单粗暴而懒惰的方法,在教育中的作用弊大于利。因此,他提出,“智能校服”还需要法律法规实现保护。“当学校、家长和生产商可能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时,需要政府、国家和社会介入,对‘智能校服’的生产和使用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在数据保护方面,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余超也认为,法律比第三方监管本身更有效,因为监管机构也可能泄露个人隐私。
“智能校服”功能需要规范,合理利用才能“物尽其用”
对待不同年龄的学生,应当采用符合其身心发展阶段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智能校服”是否适合学生使用,也与学生的年龄阶段有关。
小学生和初中生自律意识较差,安全意识薄弱,需要外界的监督、保护和引导。很多家长为孩子佩戴智能手表等设备,实时定位孩子的活动轨迹,随时与孩子通话,因此,“智能校服”这样功能更加完善的设备,是能够为他们带来便利的。而高中生的心理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智能校服”可能侵犯学生的隐私,容易引起学生种种抵触、逆反心理。
研发“智能校服”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其功能过于强大,使得学生没有边界感,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中,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智能校服”应规范功能、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将其作为外物的辅助,在合理的范围内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让家长更加放心。与此同时,中学生也应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逐渐从他律期向自律期转变。当不再需要借助外力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时,才是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