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澜湄教育合作新模式助力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2019-06-25于欣力段淑丹
于欣力 段淑丹
摘 要:云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以“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为特色的地方高校,一直致力于推动与周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教育、科技、文化合作。近年来,为主动融入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讲话精神,云南民族大学找准学校定位,聚焦澜湄发展,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澜湄合作精神,结合澜湄六国合作机制和《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探索并开创了澜湄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新模式,深度参与澜湄合作,成效显著。
关键词:一带一路;澜湄合作;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云南民族大学
一、引言
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民相亲。澜湄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2014年11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2015年11月12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在中国云南景洪举行,标志着澜湄合作进程正式启动,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建立。2016年3月23日,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的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正式确定了“3+5”合作框架,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合作支柱,“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合作方向。[1]
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教育合作是澜湄六国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开放的前沿,为贯彻落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澜湄合作倡议,云南民族大学立足区位和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澜湄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新模式,深度参与澜湄合作,为促进澜湄区域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二、云南民族大学
深度参与澜湄合作的重要举措
(一)扎实做好来华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云南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瑞丽建设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云南民族大学以此为契机,与瑞丽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云南民族大学与瑞丽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文化建设等。2014年12月,外交部和教育部在云南民族大学设立中国—东盟培训中心,云南民族大学先后在瑞丽、勐腊、麻栗坡、孟连、镇康、孟定、沧源、腾冲建立8个国际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来自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的来华工作人员提供中国法律法规、卫生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该举措不仅提高了来华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维护了边境和平稳定,增进了澜湄六国友谊,而且为澜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立重要的澜湄合作平台
为积极响应国家澜湄合作倡议,云南民族大学将短期的职业培训扩展到长期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2016年10月,该校与德宏州瑞丽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澜湄国际职业学院,该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并采用“1+6+6+6+N”的办学体制,即共建1个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联盟,由6个国家政府主导共商,6个国家的一流院校牵头,6个国家共同组建理事会,N个行业、企业、院校、研究院所等多方机构共同参与办学,旨在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视野、高端引领、多元办学的综合应用型学院。由此,云南民族大学于2017年1月15日成立了澜湄职業教育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在2017年澜湄合作滇池论坛上举行了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入盟签约仪式及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圆桌会议。
2017年12月,云南民族大学举行了澜湄国际职业学院合作建设对话会,协同湄公河五国驻昆总领事馆主要外交官员对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学校提出,愿与湄公河国家在教育方面紧密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共同服务澜湄合作的各个领域,该观点得到了各国与会官员的赞成和支持。
学校构建了“总部+分院”的办学模式,总部设在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根据“一国一策”的原则在湄公河国家或云南省重点边境城市设立分院。2017年12月,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奠基开工仪式在瑞丽畹町经济开发区举行,学院将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澜湄6国采取共招、共育的方式招生,为澜湄6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围绕“六位一体”开展工作
学校已形成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澜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澜湄产教融合园、澜湄国际干部学院“六位一体”的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围绕基地建设开展了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一是积极申报澜湄合作专项基金,为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争取资金支持;二是从国家、云南省、学校层面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奖学金,联合湄公河五国驻昆总领事馆和中国驻湄公河五国大使馆助力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留学生招生工作;三是紧扣湄公河国家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澜湄跨境旅游业发展;四是不断扩大澜湄职业教育联盟规模,促进国内和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相关优秀高校、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五是加强校企合作,与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缅甸扬子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缅甸万宝分院);六是有效完成中国—东盟培训中心、云南民族大学国际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培训工作;七是做好澜湄国际干部学院外国政党干部培训工作;八是扎实推进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瑞丽分院)校园建设。
三、云南民族大学
深度参与澜湄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成为澜湄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6年12月,澜湄职业教育基地被列入澜湄合作第二次外长会议倡议成果之一。2018年1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到:“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云南挂牌,已为湄公河五国培养了上万名专业技术人才”[3],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成为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被列入《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也被列入李克强总理出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柬埔寨成果清单项目。
(二)荣获教育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共计1100万元
继2017年荣获澜湄合作专项基金700万元后,云南民族大学于2018年12月再次荣获教育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①400万元资助,在所有被资助高校中名列第一。学校专门召开了2017年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经费使用专题会,提出经费主要用于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和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建设,具体用于人员培训、会议研讨、联合研究、平台建设等内容,2018年申请到的经费计划用于人员培训、平台建设、留学生招生三个方面。
(三)顺利完成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留学生招生工作
2018年7月,国家教育部专项给予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14个“丝路奖学金”留学生名额。为落实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1月10日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校于2018年6月自筹350万元资金设立了“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家留学生奖学金”,在湄公河五国驻昆总领事馆和中国驻湄公河五国大使馆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面向湄公河国家的100名留学生招生工作,目前共有109名湄公河国家留学生在校就读。
(四)不断扩大澜湄职业教育联盟规模
学校不断扩大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整合澜湄国家职业教育资源,目前已有包括湄公河国家代表高校、国内高校、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行业协会在内的30多家联盟成员单位。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澜湄国家相关高校、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为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五)开展六国澜湄合作秘书处人力资源培训
为落实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1月10日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澜湄国际干部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拓展面向东南亚的党政干部培训,多次承办中联部及云南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外国党政干部考察团。学校目前提出的为六国澜湄合作秘书处官员开展相关培训的项目已被列入澜湄合作第三次外长会议项目支持清单。
(六)积极拓宽校企合作
在我国驻缅甸大使馆的支持下,云南民族大学多次与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和缅甸扬子铜业有限公司就拟在缅甸共建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缅甸万宝分院)相关事宜进行商讨,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初期由云南民族大学为两家公司的缅甸员工和周边村民提供相关职业技能和汉语等培训,后期待时机成熟时在当地招收学生开展学历教育,现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进入择期签约阶段。
(七)稳步推进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瑞丽分院)建设
2017年12月,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奠基开工仪式在瑞丽畹町经济开发区举行后已开工进行建设,校址已完成“三通一平”(即路通、水通、电通、地平)和项目设计,当前正进入校舍建设阶段。
四、对云南民族大学
参与澜湄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周边地区是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起点,“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比较有基础、比较有条件去实施的,同时也是可以较快取得成效的[4]。因此,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对“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再聚焦,是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和第一步。云南民族大学深度参与澜湄合作是助力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
(二)在澜湄合作机制下进一步夯实平台建设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指出“澜湄合作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次区域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新机制之一”[5]。同时,有学者指出,澜湄合作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推进命运共同体、周边外交、“一带一路”建设等倡议最有可能率先取得实质成效的机制和区域[6]。云南民族大学应该抓住机遇,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澜湄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夯实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等重要合作平台的建设,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采用“一国一策”,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澜湄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不断完善,但还存在很多不足。澜湄六国的体制、政策、法律法规、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等错综复杂,导致六国在合作办学中沟通不畅。因此要针对澜湄六国的不同特点,采用“一国一策”的方式把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纳入到不同国家的法制和文化背景当中,完善多方合作机制,平衡好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五、结语
澜湄六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7]。王毅部长在纪念澜湄合作啟动两周年暨首个澜湄周的文章中指出,澜湄合作启动两年来,六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澜湄模式。澜湄合作将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次区域合作的典范,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生动实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版[8]。云南民族大学在开创澜湄教育合作新模式,助力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路上已迈出坚实的一步,为六国共筑“澜湄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只要找准定位,开拓思路,也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注释:
①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是中国于2016年3月在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设立的,在5年内提供3亿美元支持六国提出的中小型合作项目。
参考文献:
[1][3][7]方圆震.李克强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01/11/content_5255425.htm,2018-0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2016-07-13.
[4][6]卢光盛,别梦婕.“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周边外交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以澜湄合作为例[J].国际展望,2018(1):15-16.
[5][8] 王毅.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开创区域合作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8,3(23):006.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