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远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2019-06-25赵国银
赵国银
摘 要: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途径为:一、充分了解学生和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前提;二、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基础;三、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是全面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练习;有效
作为一名长期在边远山村教书的我,让人最头痛的就是学生在家不学习,有时即使布置极少的一点学习任务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去理会,这些孩子的监护人也不会去督促,因为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水平太有限了。部分家长总觉得学习是学校里的事情,与家里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让学生把学习任务在学校里完成,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只是体现在教师的讲授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步步讲求效率。其中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堂练习,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本人针对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和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前提。
由于我没有在城里教過书,不太清楚那里孩子的情况,但我们这里的孩子一定有区别于城里孩子的独特之处。现在随着城市的膨胀,人们外出务工的急剧增加,有条件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进了城读书,留下的孩子全是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者孩子本身还有些缺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一个班虽然只有十多二十个学生,但差别却是巨大的。能力最强的学生可以在十分钟内背上几首古诗,而能力弱的半天也难背熟一首。可作为教师的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和工人最大区别就在于工人可以选择材料,而教师却不能选择学生,不管你面对怎样的学生你都必须去尊重他们,耐心地去适应他们,精心地去培养他们。所以,我们每周、每月、每学期,时时都要了解学生,了解分析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再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学生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堂练习。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来的课堂练习也才能成为有效的练习。除了充分了解全班学生情况外,教师还必须充分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只有充分去阅读和分析教材,才能把握教材的结构,懂得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难点,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只是了解的内容。弄清了这些东西后,教师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练习来。
二、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基础。
在全面了解学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去设计课堂练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设计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础知识部分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包括字词的识记书写以及意思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分析和理解句子、段落、文章的能力。对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练习就不能一刀切,对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要高标准要求,高标准落实。对他们的要求如果低了,他们就会觉得太容易,“吃不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但如果给他们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来,反而会让他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还多着呢!这样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知识能力的提升都大有好处。而对于能力一般或弱的学生来说标准就不能定得太高。标准高了,他们就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也就会越来越差。所以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就是那些基础的重点的东西(例如字词的识记和重点课文的理解等),对于其余知识的学习只要他们尽力就好。这样也才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是全面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讲授。由于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如果要认真去讲的话,一篇课文可以讲上好几节时间,但讲得多不一定教学效果就好。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讲授时间,确定好所讲内容,只讲那些学生必须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和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展示。这不仅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找到自信。在展示和汇报环节,我们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时总喜欢说“能回答的请举手!”或者说“请每个小组派同学上来汇报!”如果老是这样的话,那些不爱表现的学生和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恐怕就一直没有展示的机会了。长此以往,这部学生就会上课不专心,学习成绩和能力都得不到提升,甚至各方面的信心都没有了。“一个也不能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在课堂上汇报展示的环节,不但要给那些善于表达的学生搭建平台,也要为那些不爱表现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机会,比如在回答一些主观性很强而难度以不大问题时,教师就应该直接点名让能力较弱的学生汇报展示,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一步步地树立起信心,达到全班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包容心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是搞好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一定要精心去设计,细心去落实,为学生减负做出实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