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6-25喻桂红
喻桂红
摘 要:自学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立足于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自学兴趣,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自学指导。自学能力的形成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自学;培养;课堂;兴趣;习惯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自学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立足于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呢?”
一、选取合适的时机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第一学段开始培养,但重点抓应放在第二学段比较合适,因在第一学段学生的识字量较少,理解能力有限,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尚未成熟的低段小学生来说有时会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因此要时机得当,因人而异。
二、加强自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人本主义教学观则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要多种方法并用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三、与家长密切配合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不依赖或较少依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孩子自学能力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孩子就难以养成独立的性格,当然也就不会主动、自觉地去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更不会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
四、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自学指导
(一)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我在教学中发现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二)指导学生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
五、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
(一)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學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我们要利用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关键,教师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并将书面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把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教师要把数学教学和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把低年级单调、重复、雷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在游戏中使兴趣得以升华。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而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再现客观事物,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长期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五)一题多解、一题巧解,培养兴趣
数学课堂上,教师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再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勤于自学
学生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之后,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才能真正受用,也只有在养成自学习惯之后,才算真正具备了自学能力。其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在身边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
总之,自学能力的形成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