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对南海争端报道中转述言语消息来源的对比分析
2019-06-25裴思远
裴思远
摘 要:在新聞语篇中,转述言语占有重要的地位。报道者选择的消息来源可以暗含其不同的态度。本文选取了《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中50篇关于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对其中的消息来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的消息来源更加广泛,在准确性上做的更好。《华盛顿邮报》突出了美国的声音,将来自于美国、中国的消息用不确指的方式来转述,来表达背后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华盛顿邮报》;《人民日报》;南海争端;转述言语
一、引言
在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通常用来增强报道的真实感和权威性。报道者可利用转述言语来突出重点,并借此影响读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辛斌 2005:124) Geis(1987:10)表示,“也许新闻媒介最重要的权力是它能够说什么时候什么问题重要并决定在哪个问题上应该听见谁的声音。”因此,在不同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通常选取不同的消息来源并对其具体确切程度做出不同的处理。
对转述言语消息来源的量化分析,可以分析出不同报纸使用不同消息来源的倾向,揭示报道者不同的意识形态。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对《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关于南海争端相关报道中的消息来源进行分析,对比消息来源类别的消息国家主体的不同,考察中、美两国对南海争端的看法和背后的意识形态。
二、相关研究
早期,西方对转述言语这一现象的分析多停留在文学层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开始对以新闻语篇为代表的公共语篇的分析。(沈继荣 2012)在对转述言语的分析上,传统的方法关注传统的语法和句法,并存在许多弊端。巴赫金较早地关注语篇运用方面的转述言语,提出对话批评理论。(王建刚 2012)其他一些学者如费尔克劳、范代克等也将转述言语置于社会语境之下。在国内,相关研究较西方而言还比较少。辛斌、徐涛、贾丽莉等揭示了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背后蕴含着报道者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是,对消息来源的研究很少从国家主体进行分类,没有探讨不同国家的声音对事件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辛斌(2005:107)指出,转述引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消息来源、转述形式、转述动词。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引述的话语的发出者,报道者在引述别人观点时,通常要交代它们的来历。张健(1994:85-9)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消息来源:(1)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有名有姓地交代引语的发出者;(2)含蓄不漏的消息来源:报道者不直接点明引语的发出者,而只是用一些不具体的词语来间接暗示;(3)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报道者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惯用短语来交代引语的来源。本研究将转述言语按照张健区分的三种类别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消息来源按照主体国家进行分类。
(二)研究语料
本研究选取了《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自2015年南海争端升温以来的新闻报道各50篇,建立了两个小型语料库。报道中共有1259条消息来源,其中,《华盛顿邮报》包含634条,《人民日报》包含625条。
(三)分析工具与步骤
本研究的步骤如下:
首先,设置“所属类别”和“来源的主体”两个变量,将1259条消息来源录入进SPSS统计软件。“所属类别”分为具体明确的来源、含蓄不漏的来源和似真非真的来源三类,“来源的主体”根据初步统计分为美日、中国、东盟、国际和未知五类。
其次,用报纸*主体交叉表统计出《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使用不同来源主体的频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检验差别是否显著。
再次,用报纸*类别交叉表统计出《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使用三类不同消息来源类别的差异,再次用卡方检验来验证差异的显著性。
最后,分别统计两大报纸对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消息具体程度,根据主体*类别交叉表,分析各自的比例。
四、消息来源的结果分析
(一)《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中消息来源主体的差异对比
消息来源的主体可以反映出报道者的倾向性,即报道者认为什么样的消息是重要的。经统计,《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消息来源的国家主体如表1所示。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卡方检验,P<0.05,差异显著。《华盛顿邮报》主要消息来源主体是美国和日本,占比47%,而《人民日报》对美日两国消息的引用只有23.8%。《华盛顿邮报》将重点放在美国、日本对南海的分析上,通过转述美国自身及其盟友日本的话语,美国试图营造出南海危机感,渲染当前局势的紧张动荡,将美国塑造成维护和平与正义,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正义形象,从而更好的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动向。例如:
(1)Doss (a spokesman for U.S. Pacific Fleet) said the carrier is carrying our routine patrol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ere China has in recent weeks moved Chinese fighter jets, military radar and surface-to-air missiles. (Washington Post, 2016-3-3)
(2)Harris said that “Surface-to-surface, surface to air missiles” on one island and “the new radars on the Cuarteron Reef…are actions that are changing in my opinion the oper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hington Post, 2016-2-24)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则引用了国际上很多专家学者的话语,表明中国关于南海问题的立场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广泛支持,南海的主权问题更应该通过双边对话的途径和平解决。很多理性的国家均能正确看待美国插手南海争端的意图,并纷纷表示对中国的赞扬和对南海争端的看法,例如:
(1)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主席马萨利耶夫在声明中表示,南海仲裁案违反了中国同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通过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也违反了中菲两国就通过双边谈判解决现有岛屿争议达成的共识。(《人民日报》2016-7-13)
(2)“美国试图在南海掀起冲突,这不利于南海保持和平稳定。”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国会议员、议会外事国防委员会常委马扎里在声明中表示,地区国家有权自主解决本地区的问题和争端,外部势力不应干涉。(《人民日报》同上)
(二)《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消息来源类别的对比
英汉两家报纸的消息来源类别的差异统计如表3所示,卡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经过检验,P<0.05,存在着差异。《人民日报》中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占有83.7%,含蓄不漏的来源仅有15.7%,说明《人民日报》在准确性方面做得更好,通过引用具体确切的消息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令人信服。通过指名道姓的指明消息来源,还可以体现出中国“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姿态,在南海的立场上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例如:
(1)王毅26日就南海仲裁案表示,中方的立场是为了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人民日报》 2016-7-28)
(2)一位日本记者在采访中国南海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士存时提问“中国期待日本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什么态度?”吴士存回答:“中立、不选边站,不要寄希望于中国接受所谓的南海仲裁结果,不要试图参与美国针对中国的所谓‘联合巡航,否则将可能导致中日之间在南海、东海都出现麻烦。”(《人民日报》 2016-10-12)
反观《华盛顿邮报》,其中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占66.4%,含蓄不漏的来源占有32%。通过一些含蓄不漏的消息来源,美国表面上看是公正客观的呼吁南海问题妥当解决,实则为南海争端造势。其用experts,annalists等词故作姿态,想借此影响读者,借机插手南海争端。例如:
(1)Many foreign experts and diplomats believe China may ultimately build on Scarborough, potentially turning it into a military outpost, just as they have done in the nearby Spratly Archipelago. (Washington Post, 17. 2016-7-5)
(2) China will have so many aircraft carriers by 2030 that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be“virtually a Chinese lake,” a new U.S. study warns. (Washington Post. 2016-1-20)
(三)《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消息来源及来源主体的对比
在上一节中,分析得知《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在消息主体的选取上存在差异,并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消息来源。至此,一个问题产生了:对于不同的主体的消息来源,类别是否一样?此节在上一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统计两大报纸对不同主体的消息转述时更倾向于使用哪一类的消息来源类别,即对于不同国家的消息,消息来源的类别是否类似。统计结果如表5来源*报纸*主体交叉表所示。卡方检验的结果如表6所示。
由此可见,《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在东盟和国际上的消息时,差异不明显,均主要使用具体确切的方式说明消息来源。在引用美、日、中三国的消息时,P<0.05,差异显著。《人民日报》对美国、日本、中国的消息具体程度大于《华盛顿邮报》的具体程度。这种差异揭示了中美之间的对峙。《华盛顿邮报》用泛指的消息来源,试图表现出反对中国的声音众多,专家学者纷纷指出美方立场的正义性和中方不顾《合约》将南海军事化的行为,使美国对南海问题的看法和“安全巡航”行动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其使用含蓄不漏的中国消息,而确指的消息主要集中在王毅、华春莹等发言人和习近平国家主席,希望减弱中国话语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从而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影响和平的威胁,为自己干涉南海争端正名。例如:
(1) Most experts say they believe China will press ahead with both civilian and military building projects. Having constructed facilities for planes and ships, it may soon start rotating them through on a regular basis. (Washington Post. 2018-1-1)
(2) Officials also reaffirmed their right to continue the kind of maneuvers the U.S. military has conducted over the past year around the contested Spratly and Paracel islands. (Washington Post. 2016-7-13)
(3) As Chinese media have pointed out, Vietnam, the Philippines, Taiwan and Malaysia also control islands in the disputed wa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yet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demanding they leave the area. (Washington Post. 2017-1-24)
五、結语
文章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南海争端的报道中转述言语消息来源进行了分析。报道者使用不同的消息来源,无形中影响了读者的看法。由以上分析可见,《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在消息来源类别和消息主体上存在差异。《人民日报》的消息来源更加广泛,涵盖了国内外的声音,得到了广泛的赞同。而《华盛顿邮报》主要关注本国的声音,含蓄不漏的消息来源比例较多,暗含着干涉南海的意图。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沈继荣.事件消息中的言语转述:客观与主观[J].当代修辞学,2012(3):33
[3]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11-16.
[4]王建刚.后理论时代与文学批评转型:巴赫金对话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6]Geis,M.The Language of Politics[M].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