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斐德若》《斐多》之灵魂不死不朽
2019-06-25谭智予
谭智予
摘要:柏拉图在《斐德若》和《斐多》里默认灵魂是存在的,灵魂与身体负责管理不同的东西。灵魂负责思考,是理性的;身体负责管理欲望、情感等肉体的东西。在《斐多》中,苏格拉底表示“不死”与“不朽”对于灵魂来说是两个概念。不朽这个概念大于不死的范畴。笔者认为,无论是灵魂不死还是灵魂不朽,这两个观点都值得商榷。
关键词:柏拉图四书 灵魂不死 灵魂不朽
一、灵魂不死
有关“灵魂不死”的问题,在《斐德若》《斐多》都有提及。关于“灵魂不死”的问题,苏格拉底是这样论证的:因为身体出现灵魂才会活,灵魂是活的;因为万物不接受与自己本质相反的事物,比如三是奇数,也就是非偶数,每个物体所是(本质)的定性都只有一种:“同样,我们身上的渺小也不会愿意和成為高大,毋宁说,相反的东西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愿意既仍然是其曾是,同时又成为和是其相反的东西。”又因为类比不接纳正义的称为非正义,不接纳死的称为不死。所以,灵魂不死。柏拉图认为,灵魂有一个基本属性:有灵魂就有生命。柏拉图所说的“生命”,应该是能够思考或者正在思考的生命。只要有灵魂,就有思考的能力。没有不能进行思考的灵魂,就像不存在不热的火一样,不能思考的心灵是不存在的。有思考能力是灵魂的基本属性,灵魂本质上是有生命的,所以灵魂必然是活的。
综上所述,关于柏拉图对灵魂是否不死的讨论,可以这样概括:生命是灵魂的基本属性。因此,灵魂是不死的。又因为任何不死的东西都不会死,所以灵魂不会死亡,是不可摧毁的,即灵魂不死。
但这个论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死的”这个概念有些模棱两可。对于“不死”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一是如果某物是不死的,那么它就不可能以死亡的形式存在,即灵魂不可能以死亡的形式存在,没有一个灵魂在存在的同时又是死亡的。二是灵魂不可能被毁灭。如果是第一种有可能性,那么灵魂就是可以被毁灭的,就像火可以被扑灭一样。柏拉图试图说服读者相信的灵魂不死是第二种理解方式,即灵魂不可能被毁灭,但柏拉图的整个论述都是基于第一种理解上的论述。所以,这个论证在笔者看来说服力有限。
此外柏拉图用“回忆说”进一步补充论证灵魂在身体诞生之前就存在,身体死后灵魂脱离身体,回到哈德斯,所以灵魂是不死的观点。柏拉图认为,为了探讨正义本身、美本身、善本身或者其他,我们必须先对“柏拉图型相”有所了解,而现实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正义、美本身和善本身,所以只能是灵魂在舟体诞生前就获得了有关“柏拉图型相”的印象。但是,即使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正、善本身和美本身,也不意味着对我们“为何可以把握正义本身”的合理解释,就是这个现实世界的事物让我们想起了曾经遇见的型相。对此事的解释也可以是:当人们接触到一些并非绝对公正、绝对美丽、绝对善良的东西,即遇到有缺陷的事物后,这些缺陷在某种程度上驱使人们开始去思考和认知柏拉图型相。在思考和建构了柏拉图型相后,这些型相会驱使人们的灵魂去理解柏拉图型相,从而使人们知道什么是绝对的正义、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等型相。所以,如果后一种解释成立,那么“灵魂一定先于肉体存在”这个前提就不成立,自然灵魂不死的结论也不成立。
那么后一种解释有成立的可能吗?笔者认为有。因为即使没有见过绝对的公正、美和善,灵魂也可以建构起这些型相。想象是可能性的向导,比如人可以想象一个有龙存在的世界,但并不能证明龙真的存在。再比如,灵魂可以设想“3”这个抽象数字,但“3”这个数字是不存在于时空中的,它是柏拉图式的抽象实体,所以灵魂可以构想柏拉图式的抽象实体。同理,即使正义本身、美本身、善本身这些柏拉图式的抽象实体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灵魂也可以构想出这些型相。所以笔者认为灵魂不死的观念存在争议。
二、灵魂不朽
苏格拉底在《斐德若》中谈到灵魂是不朽的。因为灵魂自发运动永不停息,爱欲是灵魂驱使身体运动的开关,灵魂驱使身体不断追求真正的智慧。灵魂作为一切运动的开端,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生成,所以灵魂不朽。但这个论点有问题。灵魂不朽的前提是:只有自我永动的东西,才可以永恒存在。而灵魂最接近神,神是不动的存在者,那么灵魂为何会动?灵魂因自身不完满而在爱欲驱使下追求完满,不断运动,那么当它达到完满状态后,灵魂的运动就随之终止。如果灵魂永远达不到完满状态,则会一直运动下去。但这并不能证明灵魂是不朽的。因为存在灵魂达到完满状态,运动停止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要证明灵魂不朽,就必须证明灵魂是不会被分解、不会被毁灭、不会消亡的。从苏格拉底在《斐多篇》谈话中可以概括出以下推论。前提一:只有聚合而成的事物才能被摧毁。“难道不是聚合起来的东西,凭自然聚合而成的东西,才会逐渐经受消散,亦即怎样聚合也就怎样分解?”前提二:只有会改变的事物才是聚合而成的。“那么,情形岂不非常像是那些总保持自己这个样子的东西是非聚合而成的东西,而那些一时这个样、一时又另一个样从而绝不会一个样的东西,才是聚合而成的东西?”所以,只有会改变的事物才可以被摧毁。前提三:无形的事物不会改变。“不可见的总保持自己这个样子,看得见的从不保持自己这个样子吧?”所以,无形的事物无法被摧毁。前提四:灵魂是无形的。“对于灵魂,我们怎么说?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看不见。”灵魂自体自根,总保持自己的样子,所以灵魂不能被摧毁。但是这个论证是建立在灵魂是单一性这个前提的基础上,一旦这个前提不成立,笔者就可以大胆推断,灵魂不是不朽的。
在《斐德若》中,苏格拉底在“飞马喻”中谈到人的灵魂有御马者、好马和劣马三部分;在《王制》中柏拉图也提到,人的灵魂至少分为三部分:有掌管推理的理性部分、类似意志的精神部分和掌管欲望的部分。所以,灵魂的单一性可以被质疑。苏格拉底论证的“形象单一的东西,自体自根,总保持自己的样子,是不朽的”这一论点就不能作为灵魂不朽的前提条件,因为灵魂不一定是单一的,灵魂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此外,无形的事物不一定不能被改变。所以,灵魂不一定是不朽的。
关于“无形的事物不会改变”这一前提是否成立,笔者认为存在争议。比如西姆米阿斯就以和音为反例,提出质疑。“和音”也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事物,但它可以因为琴弦的好坏产生变化,也会因为弹奏者的水平高低有所不同,所以无形的事物是可以改变的。但柏拉图针对西姆米阿斯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反驳一:和音不能先于竖琴的存在而存在,但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灵魂在进入世人的型相和身体之前就已存在,而灵魂存在时却是由尚不存在的东西组合而成的),所以,灵魂不同于和音。但基于“灵魂不死”这一观点下的讨论,笔者认为,柏拉图默认“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这一前提值得推敲。
反驳二:和音千变万化,音调能以不同方式组成和谐的曲子,而且是不同程度的和谐,但灵魂看起来没有程度之分,一个人的灵魂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但在《斐德若》里,苏格拉底谈到灵魂有品类之分,并根据灵魂回忆的知识数量与内容,将灵魂分为九品,与九位缪斯对应。所以,笔者认为灵魂与和音一样,也是有程度之分的。人的智力、创造力、推理和沟通能力等都有层次之分,因此笔者不赞同柏拉图的反驳观点。
反驳三:苏格拉底谈到,灵魂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当灵魂是善的时候,即一个人精神气很饱满时,人们就说他的灵魂很和谐。假设灵魂之于肉体就像和音之于乐器,那么灵魂可以是和谐的,就可以说和音是和谐的。所以,正如人们可以谈论灵魂的和谐一样,人们也可以谈论和音的和谐。但和音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无须再进行讨论,所以将灵魂比作和音这个假定不正确。笔者不赞同柏拉图的反驳。
反驳四:苏格拉底谈到,灵魂可以指导肉体、左右肉体甚至反抗肉体,但和音不能控制乐器。乐器发出的和音不能影响竖琴的物理性质和活动,但肉体和灵魂两者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当人们说灵魂影响肉体的时候,其实是说肉体的某些功能在影响肉体,是指大脑控制着身体活动。所以,虽然人们说思想如何作用于肉体,其实是肉体的一部分影响另一部分而已。类比乐器与和音,一根琴弦的颤动同样会引起其他弦的震颤,因此人们在弹出和音时往往也会产生一些弦外之音。所以,笔者不赞同柏拉图的这一反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灵魂不是不朽的,至少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