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体经济铸就制造强省的厚实家底

2019-06-25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群众 2019年11期
关键词:江阴江苏实体

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江苏,这片神奇的土地,一直流淌着实体经济的血液。

一百年前,状元实业家张謇秉行实业救国的理想,在南通创办了20多家企业,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江苏已成为位列全国第二的经济大省,以1%的国土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2018年,全省GDP总量达到9.26万亿。奇迹的背后,是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80%的实体经济,托举起了举世瞩目的乡镇经济、苏南模式、园区经验,也为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了坚强的基石。

在江苏实体经济的发展中,从江苏制造到江苏“智”造,构成了鲜明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开放争先的主线。这里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8,全球3%,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80多家落户江苏。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榜单中,江苏占24席,并包揽前4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超过16万亿元,六个行业产值超万亿元,企业总利润超过1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雄厚的家底,给了江苏坚守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动力。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的嘱托,江苏正围绕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正如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今年5月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上所强调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好实体经济,不断巩固和扩大实体经济的优势,是江苏发展的基本选择。

江苏制造 挺立脊梁

2018年10月24日,创造了众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三座斜拉桥的全部缆索产品由江苏的一家民营企业提供。这家名为法尔胜泓昇集团的企业位于江阴,1964年成立时,只是江边制作麻绳的小作坊。与“绳”结缘,这家企业从此开始孜孜不倦地编织着民族企业的“世界经纬”,从低端模仿到自主创新,不断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了麻绳—钢绳—光绳的“三级跳”,入选国家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更凭借世界领先的钢丝绳技术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把一根绳子的文章做深做透的法尔胜,只是万千家江阴民营企业中的一个侧影。

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草根”为主的乡镇企业开始快步发展,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现代产业园区的靓丽布阵,折射出江阴制造业做大做强的轨迹。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蝶变,江阴始终坚守实体经济,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实业兴市不分心,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向“实”而成,加快“量转质”,现注册工业企业超2万家,流通企业5万多家,个体经商户接近10万户,相当于不到十个江阴人就有一位老板,呈现出“大企业集团领跑、优势成长型企业紧跟、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良性梯度格局。

“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全国县域经济与基本竞争力排名十五连冠……一个个响亮的称号背后,是江阴这块沃土上流动和传承的制造基因。

节能核心装备制造领域的双良集团、精细磷化工生产领域的澄星集团、特钢生产领域的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精纺领域的阳光集团……这些在细分行业市场精耕细作、做精做透、极具竞争力的又“精”又“专”的企业,既是江阴企业家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江阴坚持向“实”而成的丰硕成果。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仍日益凸显的当下,江阴企业“迎难而上”,反而更加专注于本业,竭力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不断“赋能”发展,实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75%以上。

多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企业,不变的是对实业经济的执着、对本业经营的坚守,变化的则是不断升级的技术产品、不断超越的创新高度。这也成为了江阴企业群体不断跳跃式成长的真实写照与发展密钥。

从小作坊起步,到今日行业龙头,江阴企业在深耕本业中发生着模仿创造、消化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嬗变,练就出“自我革命”的进化能力与敏锐的市场调适能力,每隔几年就主动迭代升级,始终追赶乃至引领市场潮流。

立足自身产业特色,江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长电科技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三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远景能源虽然成立仅仅10年,但经过孵化、加速、扩张,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公司。

江阴不仅以“中国先进制造业第一县”闻名于世,也以“中国A股第一县”而著稱,上演着一出与其他地方相迥异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良性互动、比翼齐飞的江阴版“资本神话”。

1996年,江阴正式启动“资本经营战略”,迎来了企业争相上市的“井喷期”。1999年底,全市8家上市企业累计募集资金21.6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7%;截至2018年底,共有上市公司4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4家,上市公司总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市首位。这些资本聚集实业,源源不断地为先进制造输液助力。

扬子江船业作为一家海外上市企业,旗下业务板块涉足金融领域,但企业始终将做活金融视为做大本业的基点,把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注入造船这一主业中,使企业顺利挺过了全球造船业史上最困难期,且借机收购大批优质资产,上演“寒冬”下的逆市扩张,2017年利润近30亿元,同比大增67%,接单排名全球第二。

“智造”为先 换姿领跑

江阴模式只是苏南地区咬定青山、潜心主业、不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在江苏和全国一直发挥着“率先”和“示范”的作用。由“农转工”“内转外”的历史性跨越,再到“量转质”的战略性转变,“华西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苏南模式”创造了引以为傲的实体经济发展奇迹。

如今,在苏南这片热土上,新一轮智能制造全面崛起。数字经济、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风口频现,苏南各地纷纷抢抓机遇,打造创新“发动机”,抢占智能制造的制高点。

作为江苏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军”,苏州以占全国不足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8%的进出口总值,GDP和税收贡献量占江苏四分之一左右,下辖四个县级市均进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名,在全国地级城市中遥遥领先,谱写了“中国奇迹”的苏州篇章。

强大的制造业是苏州的鲜明底色。2018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同比增长6.1%,工业对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进一步增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51家,工业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9家,是省内首个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1万亿元的城市。

以自主可控为主要路径,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苏州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蜕变的典型代表。2018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3件。

昆山经开区,在首家入驻企业龙腾光电的带动下,一个资本、技术、人才密集的光电产业园从無到优,吸引了玻璃基板等上下游配套企业36家在此集聚,形成国内最为完善的平板显示产业链。吴江区的亨通集团先后投入6亿元,历经8年多研发试产,被业内称为颠覆性换代技术的新一代“无氯化”绿色光棒实现大规模量产,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产品核心技术的企业。信达生物聚焦前沿创新,一举拿下礼来制药33亿美元订单,这也是目前国内生物制药第一大单。这些龙头企业的创新发展历程,正是苏州产业、结构、效率不断向“新、轻、高”发展的生动诠释。

“大院大所”是苏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强大脑”。苏州引进建设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载体,牛津大学首个海外研究院落户苏州,全市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签约共建载体平台累计超130家。重大创新载体的建设,也为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物联网,成为无锡的又一张城市名片。华为物联网生态使能中心、阿里巴巴飞凤平台、海尔物联生态网基地……一大批与物联网相关的重特大项目、高精尖项目和关键环节项目在无锡相继落地。作为全国第一个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也是物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标志城市,无锡把物联网作为重要的发力点,抓住新兴产业的牛鼻子,努力当好“领跑者”。截至2018年,无锡已聚集物联网相关企业超2000家;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638.7亿元,同比增长23.7%,产值规模接近江苏的1/2;承接的物联网工程遍布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座城市。

以物联网、集成电路、深远海装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制造业为代表,无锡聚力高端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高地,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2018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增速跃居省内第一;规上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分别净增1721家和57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累计达到138家,均位居全省第一。

创新驱动 根深叶茂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将十九大后的首次地方考察选在了徐州。在徐工集团,他提出了“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抓好制造业”的要求,进一步为江苏实体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徐工集团坚守着托举大国重器的责任与使命,在产业报国的道路上稳健前行。面对中国大型施工工程吊装设备曾经完全依赖进口的情况,徐工用前40年完成了从5吨到百吨的突破,后用10年突破了千吨,只用3年突破了4000吨,在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1600吨级甚至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上更是成为了创纪录者,创造了一个个“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

南京,曾经拥有雄厚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如今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把打造产业地标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目标,重点培育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

自2018年开始启动建设“南京智谷”以来,南京市栖霞区大力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继2018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栖霞后,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京东(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项目也于近期集中开工。

一江之隔的江北新区则聚焦于芯片之城、基因之城的建设,目前已有200余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集成电路企业在这里安家。在台积电、紫光存储等龙头项目的带领下,华大半导体、展讯通信、中星微电子等芯片设计领域国内排名前10的企业已有半数落户江北新区。与此同时,全球集成电路知名企业安谋电子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也纷至沓来。

从南到北,由东到西,从物联网到集成电路,从大医药健康产业到新能源汽车,实体经济的高地在江苏大地纷纷崛起。

云集了恒瑞医药、康缘药业、豪森药业、正大天晴药业等众多国内知名医药企业,“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也成为连云港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盐城坚定不移把汽车产业做优做强做大。在东风悦达起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汽车产业已成为盐城支柱产业之一,并加快向“三个千亿”目标迈进。

在泰州“1+5+1”现代产业体系中,船舶产业接近千亿元级。2018年,泰州交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单量三大主要指标名列全国地区排名第一,分别占全球的九分之一、七分之一和九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造船第一大市。

南通提升“3+3+N”重点产业链水平,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5万亿元左右。船舶海工是南通的主导和优势产业,全市规模以上海工、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有400多家,船舶和海工产业市场份额分别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扬州突出项目建设质量,特别是以项目的亩均投资、亩均销售、税收和竣工后研发投入等论英雄,以集约发展加快“园区经济”转型升级,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亩均开票销售、亩均入库税收分别达200万元、14万元。

在完善全省产业布局的同时,江苏制造企业和产能也加快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江苏制造在“一带一路”上播下种子、开花结果。

由红豆集团主导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唯一一个签订中柬双边政府协定的国家级经贸合作区,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项目。现在的西港特区有153家企业,吸纳了2.9万人就业。

不只在柬埔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六年来,江苏通过做大做强境外合作园区,为企业搭建开放平台。目前,江苏已有3家国家级境外园区、3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1家共建园区。

制造强省 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表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底座”和“根基”,只有植根于實体经济,现代产业体系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我国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江苏的实体经济发展寄予厚望,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时就强调,要继续做好“加法”,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构现代产业体系。2017年12月在江苏徐州考察时,他再次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江苏坚守实体经济、精耕制造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目标下,江苏高度重视全方位聚焦企业自主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的借力“星期天工程师”,到今天主动对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制造业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热情和对人才的渴求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包括148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近30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00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90%。

全球化时代,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这个“最大的命门”,才能更好地化解来自外部的压力。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的影响,镇江天工集团正是因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站稳了脚跟。作为全球产能第一的高速钢生产商及全球第三的工模具钢生产商,天工集团2016年以来先后成功胜诉欧盟“双反”案、美国反补贴案、土耳其反保障措施案。“三连胜”背后,凭借的正是过硬的产品和质量带来的信心和底气。

经过多年培育,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成气候,为实体经济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积累了极大潜力。在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子行业中,江苏有6个行业的收入或利润位居全国第一、属于领先行业;有3个行业的收入或利润位列全国第二、属于优势行业。在新能源、智慧物流、高性能计算机、石墨烯、物联网、纳米科技等新兴技术领域位于全国前列,培育了一大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业达到2000多家。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中,江苏有8个行业的收入排名位居全国第一。南京智能电网、无锡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苏州生物医药、常州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集群区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苏州工业园的纳米技术产业集群区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群区之一,2018年产值达到660亿元。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既要“放水养鱼”,降本减负,更要“建好池塘”,营造好的制度环境。在这方面,江苏在全国做出了表率。从“不见面审批”到县级集成改革试点,从国资、国企改革到投融资体制改革,江苏始终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的制度供给逻辑,不断扩大优质制度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扫除制度障碍。2018年,江苏多措并举为企业降低成本1200亿元以上,90%以上的审批服务事项能够在网上办理,“3550”目标基本实现,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

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再次强调,要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投资创业者提供最优服务、公平环境,也体现出江苏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推进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决心。

(调研组成员:李程骅、金雯、王婷、段培华、何乐、陈学科)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江阴江苏实体
魅力江阴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登江阴黄山要塞》
数读江苏
江阴特产——马蹄酥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江苏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