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的“五问”
2019-06-25张祚本
张祚本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有力推进,农业农村全年发展亮点频现。作为一名“三农”舆情分析师,我从互联网上感受到了舆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称赞与期许。2019年2月4-10日,利用春节返乡之机,我走访了家乡鲁东南Z市的部分农村社区,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亲们进行讨论交流。乡亲们对乡村振兴战略表示衷心拥护,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农村的可喜变化,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总体看,可归纳为“五问”。
一问“钱袋子”,产业如何兴农富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产业强,乡村振兴才会底气壮。近年来,Z市以农村社区为抓手,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优势,大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该市屡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荣誉称号,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高达18670元。调研中,乡亲们表达了靠产业勤劳致富的愿望,对当前的收入水平表示“凑合”。但问起赚钱的生计,无论是务农还是打工,大家普遍心气不足。
乡亲们表示,2018年是个丰收年,粮食价格不错,但靠种粮致富早已被证实为“此路不通”。去年小麦、玉米每斤价格分别为1.2元和1元,种粮亩收入粗略估计能有1000多元。虽然收益还不错,无奈每户只有那么三五亩地,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而且费时费力,跟打工不能比。有的乡亲表示,要不是种了一辈子地,对土地有感情,觉着撂荒可惜,早就不搭种粮这麻烦了;有的乡亲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打工没人要,种粮还能享受国家补贴,随便撒点种、施点肥,每年还能收个几千斤粮食,够养老口粮了;有的乡亲表示,现在种粮大户积极性也不如以前了,去年土地流转价格从前几年的500~600元/亩降到了200元/亩,由于价格太低,许多本来不想种地的农户不愿低价将地流转出去,只好继续凑合着种。
既然种粮不行,其他产业路子又如何呢?乡亲们反映,现在啥都不好干,“种粮粮贱,种菜菜跌”。拿过冬的大白菜举例,当地大白菜都是按棵卖,一棵5~8斤的大白菜只卖一块钱,种菜吃不如买菜吃[注:2月12日(正月初八),笔者在北京某社区便利店中发现,同样品质的大白菜售价为0.8元/斤。]。我的家乡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问起现今的养殖行情,乡亲们普遍反映,当地没有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老百姓该吃则吃,没有任何顾忌。但乡亲们同时表示,去年猪肉零售价格只有11元/斤,成本也一直上涨,靠养猪致富风险太大、越来越难。
说起集体资产,乡亲们更是一肚子话。有的乡亲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不少村有砖窑、鱼塘、手套厂、纺织厂、经济林、机动地等不少集体资产,但时至今日,好多村的家底都被败光了,村民们一分钱也没见着,倒是肥了当时掌权的一些人;现在农村社区搞社区农业发展公司,公司驻地一般选建在社区中心村,中心村的村民因此受益不少,但是周边的村庄目前还没有沾到什么光。乡亲们反映,去年这里搞了一次“三清一增”活动,村村都刷着“清资金、清资产、清资源,增加集體收入”的标语。但是在一些村,村干部趁机向农民收取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所谓“陈欠”。这些“陈欠”拿不出详实的明细账目,凭的只是村会计“某某人某某年欠款多少元”的条据。据说在这些“陈欠”中,有上个世纪的提留、集资、义务工、大猪票、兔子票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数额在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很多当事人已经去世,“陈欠”就转给儿子甚至孙子,许多村民求告无门,在村干部的软磨硬泡之下交钱了事。乡亲们还反映,靠务农很难挣到钱,靠打工也不景气。家乡县城的房价已涨至8000~10000元/平方米,在日益高涨的房价面前,每月3000多元的打工收入,对打工者而言已经毫无喜悦感可言。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表示,俗话说“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靠自己的勤劳只能混个吃喝,要想混出庄户地,只能靠命。
二问“好苗子”,人才如何扎根发芽?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人才来发挥重要作用。农村社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城乡结合、内外结合来弥补农村人才短板。近年来,Z市将乡村人才振兴列为重点工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引进外部农业高端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涉农人才予以表彰和激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伴随着农村学子的进城读书就业和青壮劳力的外出打工创业,农村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
说起人才,乡亲们的话匣子止不住,他们对农村能人匮乏的现状表示忧心,期待各类人才的回归。有的乡亲说,以前的农村,每个村都有几个外号“小能人”“大本事”的,这些人脑子活泛、手脚勤快,日子过得总比别人好,跟着这些能人学,日子肯定不愁,不服不行。有的乡亲说,现在村里的人主要是50后、60后,70后的非常少见,80后、90后的基本见不着,现在科技发展一天一个样,靠一帮老朽,很难跟上新形势。有的乡亲说,“翅膀硬的都飞走了”,穷庄户地,根本留不住人。从乡亲们的言语中,我也发现一些新情况。有的乡亲说,这几年搞农村社区,社区来了不少年轻的大学生,经常走乡串户,说话比“庄户老土”有水平,可惜就是驻村掌事的少,换得也太勤,刚混个脸熟,人就回城了。一位在镇里工作的初中同学告诉我,好多去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其出发点是为了熬个编制,在农村社区干几年打杂跑腿工作,然后回城安排个稳定工作。这个同学还告诉我,现在有一种新的“候鸟”现象——好多在镇里村里工作的人,都已在城市购房定居,他们每天开车往返城市和农村,这里面既有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财政供养人员,也有小老板等农村创业人员,这种导向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聊起电商等返乡创业,乡亲们表示,他们也盼着一些能人返乡创业,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但当地特色产业不够突出,虽然有一些放弃打工回来做买卖的,但人数不多,再说创业需要资金、项目,普通老百姓哪有好的渠道?
三问“戏班子”,文化如何焕发重生?
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乡村振兴首在“振心”,农村文化的繁荣兴盛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持续精神动力。近年来,Z市大力加强镇街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打造农村“社区文化节”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文化服务水平,较好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调研发现,当前,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充满期待。
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大家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表达了喜悦之情。有的乡亲表示,以前的时候,大家在农闲时吼茂腔、耍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敲快板……日子虽然穷苦,但心里是美滋滋的。这些传统的东西在农村已经多年不见了,没想到现今又开始红火起来了;有的乡亲表示,以前当地茂腔文化厚重,各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各种茂腔班、高跷队、秧歌队、旱船队、锣鼓队,很多人下地是庄户能手,上台就成了十里八乡叫响的文艺明星。现在这样的能人不多了,希望政府多一点投入,把这些活动尽快组织恢复起来;有的乡亲表示,以前的农村是充满活力的,大家的文化活动多,交流自然就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亲密。不像现在,大家同住一个村,虽然抬头不见低头见,但却互相提防、老死不相往來。我年近70岁的家中亲戚告诉我,她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老年大学,练起了秧歌,每年义务演出几十场,越老越乐呵。调研中发现,作为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舞在农村地区也已经普及。每当夜幕降临,各村的文化广场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家自购音箱设备,自发跳起健身广场舞,成为农村一景。一些村还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农村孝悌和睦的家风得到了弘扬和传承。
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乡亲表示,农村文化生活还是贫瘠,很多文化活动覆盖范围仅限于镇街及社区中心村,大多数村庄和农民享受不到这些福利,打扑克、搓麻将、下象棋仍是很多人农闲的主要消遣方式,个别村甚至出现赌博现象。调研中发现,各村都有个别农户的春联与大家不太一样,春联内容多为“救恩临大地,福音遍人间”“主爱千秋,神恩万代”“圣经千古宝,上帝万福乐”等。不用想,贴类似春联的这家农户已经成为“上帝的子民”。当前,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在中国农村快速传播,很多处于“地下”不规范状态。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很容易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蒙蔽利用,从而滋生邪教生长空间,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四问“扫把子”,生态如何涵养保护?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考验施政者的决心。近年来,Z市美丽乡村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各个农村社区相继开展道路硬化、拆旧改丑、拆违治违、禁养限养、环境整治等措施,农村环境实现了大变样。调研发现,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农民群众对此非常满意。
乡亲们反映,现在村村都通了公路,村里主要道路都实现了水泥硬化,以前房前屋后的“三大堆”(柴草堆、粪土堆、砂石堆)都不见了,村村可见“人人讲卫生、家家树新风”等宣传标语,村容村貌确实整洁干净了。我走访了几个村,发现每个村都聘用了清洁员负责日常卫生打扫,村里主干道上每隔50米就有一个或两个垃圾桶。经了解,这些清洁员大多为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每月工资600元。城里的垃圾车每隔3天左右进村清运一次垃圾。在几个村庄,我入户看了农户们新改造的冲水厕所。厕所主体改造费用由政府承担,用新型的塑料罐代替了传统的化粪池,粪污蓄满后由专人抽净并进行集中处理。每年需抽3~4次,农户需承担每次40元的费用。在家乡的一条母亲河上,镇里新修了至少三座桥。老人们介绍,以前这条河没有桥的时候,过河全靠游泳,后来修了一座桥,但是也不够方便,为过河不得不绕行十几公里,现在一下修了这么多桥,彻底解决了两岸的交通问题。伴随着基础设施改善的是,这条河的生态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开车沿着硬化的河堤道路慢行,在不到两公里的河道中,我就发现三四群野鸭。
调研中也发现乡亲们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进一步的期待。有的乡亲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只做表面工夫,许多镇街及中心村都打扫得很干净,但其他普通村庄卫生死角就比较多,甚至很多村子内部道路都没有全部硬化;有的乡亲表示,村子里坍塌的旧房子不少,大大影响了村容村貌,这不完全是空心化的后果。现实情况是:多年来,一些村子传言整体搬迁上楼,有关方面不允许分户、立户,很多80后、90后在外打工,城里买不起楼房,村里盖不了新房,只能和父母凑合住在一起。受限于“一户一宅”政策,很多人申请不了宅基地、办不了房产证,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居塌掉。调研中还听说了一件趣事,某村丢了6个塑料垃圾桶,这些垃圾桶都有标记,卖废品不值钱,个人也无法拿出来用,其丢失原因让人费解。后来,这些垃圾桶找到了,一个村民在隔壁村的大街上发现了正在使用中的这些不翼而飞的垃圾桶。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垃圾桶等农村环卫设施的紧缺。
五问“台柱子”,组织如何担纲举旗?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既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攻坚克难,也要靠农村党员在一线示范引领。多年来,Z市大力开展城乡党组织联建工作,扶优扶强农村社区党组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调研发现,农民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致富带头作用充满期待,对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违纪现象深恶痛疾。
调研中看到,一些村的门牌上标着“共产党员户”的字样,村里不少墙上刷着“要想富靠支部,有困难找党员”的标语。乡亲们反映,“共产党员户”一般都是村里的能人,在赚钱致富方面有两下子,确实起到了带头作用。有的乡亲表示,如果摊上个好支书,日子就有奔头了,反而言之,如果摊上个孬人,老社员几辈子都翻不了身,那些发展得好的村,主要是老百姓有了可靠的领路人、知心人,人心齐、资源活、干劲足。有位乡亲表示,要看一个村的村委班子“成色”如何,看看这个村的路就知道了——同样是修路,有些村十几年前就已经硬化到位了,有些村这四五年才开始动手;有些村的路修好后多年不坏,有些村的路修好后三四年就不行了,这里面有没有村委腐败问题,老百姓议论纷纷。有的乡亲表示,个别村存在“权力家族”现象,竟有“叔叔退休侄子接班,哥哥下台弟弟上马”的怪事,村里各方面建设多年来一直落后,老百姓对此意见极大,但无奈“人家有钱有势,各方面都打点到位了”。
问起农村党员发展问题,乡亲们表示,这里面“道道”很多。有一位老党员表示,自己是当年在部队入的党,要在村里入党,那是“难于上青天”,一个党员意味着宝贵的一票,不是自己人,没人发展你入党。有一位在县城打工的乡亲表示,前些年自己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后来就石沉大海了,周边的人都说入党要靠关系、靠送礼,慢慢地自己就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调研中,我告诉乡亲们,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咱们农村农民的“春天”已经到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项强农惠农富农的好政策正在深入实施,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可喜变化,他们的疑问和忧虑会随着这些好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逐一消解,希望他们学习党的政策、相信党的政策、依靠党的政策,铆足干劲以更加自信、更加积极的心态努力勤劳致富。在一个普通农户门前,我发现一副春联:“中华梦想今朝近,盛世春光别样新”,横批是“走进新时代”。我想,这是农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对乡村振兴新时代的讴歌,只要我们“三农”干部继续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三农”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盛世春光”。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