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关键环节 培养探究精神

2019-06-25林文强

考试周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关键环节教学

摘 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小学阶段的儿童世界里,这种需求显得特别强烈!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呼唤小学数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全力打造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实现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机的课堂。

关键词:关键环节;探究精神;教学

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各个环节进行巧妙设置,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一、在课堂导入时,设置触发探究的学习情境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时,老师要精心挑选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所吸引,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开始就被老师充分调动出来。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一开始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 在整数范围内,有没有大小相同,各个部分数字不同的两个数?(没有)2. 在小数范围内,有没有大小相同,各个部分数字不同的两个数?(没有)3. 在分数范围内,有没有大小相同,各个部分数字不同的两个数?(有)4.

能举例吗?学生对于这么神奇的分数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学好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设置了触发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地跟着教师的步伐往下学习。

二、 在动手操作时,设置引发探究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由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最好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去解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素材,在动作操作中充分感知学习素材的表象,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问题,在思索和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概括抽象的思维能力,不断在动作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节课,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多个圆形纸片,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大小不同的多个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然后叫学生对这些折痕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圆中有很多折痕,折痕相交于一点)老师这时顺便介绍了什么叫圆心、直径和半径。然后我要求学生量一量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又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测量,得出了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即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最后我要求学生量一量圆心到边上的距离,又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圆心到边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顺势加以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操作和思索的探究中,发现了数学中的奥秘,获得了牢固的数学知识。

三、在实际应用时,设置深入探究的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实生活素材,设置让学生能深入探究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学习數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节课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车辆的轮胎,让学生观察发现了?(都是圆形),问:“同学们,为什么车辆的轮胎都做成圆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的不假思索的说是外观漂亮,有的说是要统一标准等等,这时我则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用正方形和三角形轮胎等做的汽车。汽车行驶起来摇摇晃晃,学生们看了都哄堂大笑,这时我又问学生:“为何用圆形做的汽车这么安稳呢?”学生又一次在圆的知识中去探寻知识的奥秘!

又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含有两级的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含有两级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我出示了两个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探索:1. 妈妈今天带了100元去超市,买了一提面巾纸50元,剩下的钱买了5条大火腿,一条大火腿多少钱?(100-50)÷5=10元。2.

大头儿子一家三人去参观闽南文化故事园,大人门票一张30元,小孩门票一张20元,大头儿子一家3个人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30×2+20=80元。这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自然懂得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这种生活情境中学到的知识感到真实、现实,学得有价值,更加愿意投入到探究中去学习。

四、在自学课本时,设置持续探究的问题情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其实就是即使没有老师传授,学生也能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道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力所能及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 比的各部分名称分别叫什么?2.

比和除法、分数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自学完,完成下面表格:

通过自学,学生初步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然后教师再进行及时点拨讲解。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学起来更加牢固,也更加深刻。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初步学会知识、掌握本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本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索知识形成过程和方法,体验获得探索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简介:

林文强,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田边小学。

猜你喜欢

关键环节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掐准关键环节
个别谈话应把握好六个关键环节
找到稳定村医的关键环节
撬动改革关键环节
在关键环节上攻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