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园艺与科技邂逅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的科技元素

2019-06-25文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世园供电

文本刊综合

2019年4月29日,一场独具特色的全球盛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正倾情上演。这是继20年前的昆明世园会后,国际上级别最高的园艺博览会再次来到中国。

本届世园会上,科技的花火无处不在,从会场布置到5G覆盖,从场馆建设到电力保障,处处都有高科技的身影。以5G为“神经中枢”、人工智能为“大脑”,世园会将传统的园林文化盛宴变成科技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大舞台。

会场布置凸显科技感

在世园会的植物馆园区,设计团队以“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为主题,打造出一个包含生动故事的乐园,使植物馆成为集温室、科普教育、国际交流、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彩世界。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它们盘根错节的根系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能抵御风浪侵袭,捍卫堤岸安全。在世园会上,植物馆首次在北方温室内培育红树林,再现其为适应海潮涨落演化出的“胎生”、支柱根等特征及作为“海岸卫士”和“地球之肺”的生态功能。

奇幻光影森林

在本届世园会中,最值得期待的游览项目要数以我国传统文化典籍《山海经》为创作灵感的“奇幻光影森林”。通过虚拟立体视觉、AR、人机交互、移动流媒体等新技术,游客既能观看《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又能通过设计场景进行沉浸式交互体验。

5G闪亮登场

从5G传输的8K高清视频到5G手机的通信与游戏体验,再到5G灯光秀、5G远程诊疗……作为世园会的“神经中枢”,新一代5G通信技术让世园会成为科技生活的展示舞台。

观众可以在园区内的5G展厅中体验无人机、无人驾驶、8K高清视频、自动售卖等先进的应用场景。

为实现5G信号的全覆盖,世园会主办方修建了12个大型基站、74个微型基站以及114根智慧灯杆。游客众多会导致手机信号拥堵,而5G具备的大容量接入能力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场馆建设颇具新意

从空中俯瞰妫汭湖畔的妫汭剧场,如同一只翩跹的彩蝶穿花而过。

妫汭剧场

缤纷绚烂的蝴蝶翅膀如何实现?施工方选择了鸟巢、水立方都曾使用过的ETFE膜。这是一种厚度小于0.22毫米、透明的超薄膜,透光率在20%至40%之间,能起到“透光不透视”的效果。

为了实现精准安装膜结构,工程人员特意用索网将屋面分成32个膜单元。还采用铝合金丝勾花网吊顶,通过不同的开孔率呈现蝴蝶羽翼下的复杂脉络,让整个建筑既有钢结构的骨架,又有膜结构的绚丽外衣,还有勾花网的细节脉络勾画,最终塑造出全国首个多彩色拼图ETFE膜结构建筑。

国际馆如同一把把“花伞”,“花伞”的枝节采用光伏太阳能板,可以综合利用太阳能,收集雨水、实现生态滴灌,使其成为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

国际馆

高科技保障供电安全

为保障世园会供电安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采用了多项高科技手段。通过安装智能采集模块,实现了对0.4千伏重要供电设备的信息采集全覆盖。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监测世园会园区内每一个点的负荷变化情况,实时掌握重要场馆、重要区域配电箱的运行情况。

植物馆里的“莫莉和她的家人”

此外,世园会首次综合采用了UPS电源车(不间断供电电源车)、飞轮储能车、SSTS(快速固态切换开关)三种技术。它们能保证所有重要区域的供电设施在发生任何电网故障的情况下,都不会中断用户用电,实现用户供电无闪动、电压波动零感知。

由于世园会历时长,期间要经历季节交替,世园会的电力供应基本采用地下电缆传输方式。工作人员介绍,电缆线路在地下隧道内运行,可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带来的各种外力破坏,最大程度地保证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智慧城市树立范本

世园会的建筑设计是智慧城市的最好示范。设计师们通过各种技术把中国馆打造成一座会呼吸的绿色建筑。

比如有名的地道风技术。外面的空气在吹进室内前会先经过土壤,好比让空气先在地窖里待一会儿,与土壤发生充分的热交换。之后再吹入室内,这样能节省不少电能。地道风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道,能保证吹出来的风既冬暖夏凉,又不会太潮湿。屋顶上面开有通风口,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实现自然通风或保温。1024块光伏玻璃还能把太阳的光和热转化成电能。

园区的生活体验馆就地取材,用河里的石头垒成石笼墙,用青砖砌成花格墙,使建筑与青山绿水相融,也让游客与田园生活相拥。

猜你喜欢

世园供电
超高层建筑供电分析
果树在园林景现中的应用——基于北京世园会百果园景现建设的思考
战洪魔保供电
红军与供电人的故事
花伴世园北林行动
山西直供电折戟
云计算在地市供电企业中的应用
世园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研究——暨对2019北京世园会的启示
锦州世园会广电宣传的立体化攻势
AT供电系统同相供电PR控制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