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阳明韵泰宁城
2019-06-25撰文李建军供图李建军部分
撰文李建军 供图李建军(部分)
杉阳明韵一座别样的“京味明城”
炉峰山上,一道溪流涓涓而下,滋养着山脚下的古城;以红色砂岩铺地的5条大街和18条巷道犹如一条条红色的游龙盘旋于古城中,守护着100余座老建筑;9口明清时代的古井像明珠一样点缀在街巷里……好一派古朴灵秀的山城景象!
泰宁古城位于福建省中西部的泰宁县,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誉。这里自古便崇文尚德,曾孕育出2位状元、50多位进士,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佳话。正因为这里文声鹊起,加之城畔的金溪河自东向西流,与山东曲阜泗水流向相似,故宋哲宗赵煦钦赐孔子阙里府号“国泰民安”中“泰民”的谐音“泰宁”二字为此地县名。
这个小城郭因位于大杉岭山脉的东南面故称“杉阳”,因城周边山上全是原始的杉木林亦称为“杉城”。从宋代起,她便屹立在金溪河畔,从未变过基址。炉峰山是她坚强的依靠,金溪河是她的天然保护屏障。赤色的古城墙及城门内是属于她的烟火人间。
如今,古城内连片保存着我国罕见的明代砖木结构的府第式建筑。这些老房子“黑瓦吉庆匡斗墙,三厅九栋大厅堂”,带着宋韵明风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矗立。它们不同于江南民居的婉约,大面积、大甬道、大空间、大台阶、大回廊、大天井、高举架、高台明、须弥座的配置,让这些闽地建筑打上了“官样府第式建筑”的烙印。
远离北京的泰宁,为何会有这种带有“京味”的超标准、高规格的民居建筑?当地的方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泰宁人何道旻曾奉命带领浙江、福建的工匠班参与北京故宫的兴建;明万历年间至天启年间,泰宁尚书第的主人、当时的兵部尚书李春烨也曾参与过北京故宫三大殿的维修。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里的建筑无论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用材、工艺方面,都或多或少受到当时京城官样府第式建筑的影响。
有了官样府第式建筑的气派,再加上粉墙、黛瓦、翘角、马头墙的修饰,泰宁古城的建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杉阳明韵”。泰宁古建筑也被称为“杉阳建筑”。
泰宁自古便崇文尚德,曾孕育出两位状元、五十多位进士,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佳话。
泰宁民居不同于江南民居的婉约,大面积、大甬道、大空间、大台阶、大回廊、大天井、高举架、高台明、须弥座的配置,让这些闽地建筑打上了『官样府第式建筑』的烙印。
古城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由尚书第、世德堂和李氏宗祠共同组成,堪称杉阳建筑之精华,也是杉阳明韵建筑风格的最佳诠释。
尚书第又名五福堂,位于县城的尚书街上,建于明万历至天启年间,建筑面积达5700多平方米,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如今,高墙深院依然透着当年的显赫和威严。它的主人李春烨系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进士,历任天启年间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师,负责过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维修工程。
世德堂位于尚书第的东面,共6幢,占地7000多平方米,系明早中期的建筑。世德堂最早由泰宁官宦、文豪世家邹氏建造并居住,后因家族衰败等原因,更变为陈姓人家所有。世德堂用材高大粗犷,装修简单。作为木构建筑,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都可与尚书第媲美。
除了这两座显赫的宅院外,古城内还保存着江日彩进士门楼、欧阳组屋、梁家祖屋等明代民居,以及宗祠、茶楼、戏院等古建筑。
泰宁古城规划尊崇自然、合理布局、主次分配、共私分明,既讲究空间的合理布局,又遵循朴素的风水观。尚书第、世德堂等宅院的风水取向均以城西炉峰山之龙脉为朝向,即坐西向东,占据城市的主风水口。
漫步在古城内,抚摸着斑驳的老墙,看着那一座座古朴大气的古宅,似乎那“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并没有远去,似乎随便推开一扇门就能步入明代那绮丽的生活图景里。
三厅九栋传统 砖木建之筑大作
泰宁古城依山傍水,当地的古建筑多以砖、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砖的形制接近城墙砖,木作以老杉木为主要梁架,石作基本上用当地的红色砂岩。
古城内的宅院坐西面东,多为2进或3进院落,面阔为3间,其最鲜明的特点便是“三厅九栋”的基本院落布局。“三厅”指前门厅、礼仪堂、后堂三个厅;“九栋”指由“三厅”屋面与两侧相对应的“边三厅”屋面共组合成的“九栋”形态。
尚书第便是典型的以“三厅九栋”形式布局的建筑群。它呈“一”字形南北排列,包括纵向五个小宅院和一座书院。每个小宅院均坐西面东,为“三厅九栋”布局。
随手推开古城一座宅院的大门,穿过门厅,便进入第一进院落。“凹”形的回廊围绕着宽阔的前天井。红色砂岩铺就的回廊地面和阶条石像红色地毯般一直铺到天井中央。在杉阳建筑中,普遍使用大空间结构的回廊。有了回廊,不管雨打还是日晒,人们均可以在宅院中自在行走。
回廊横向的一面与正堂礼仪堂相连。礼仪堂是宅院中面积最大的房屋。堂前花瓶、宫灯造型的栏杆,气宇轩昂的乌棚轩廊,高大宽敞的明间,硕大的梁结构,大型的象鼻斗拱,以及庄重的太师壁、长条供案和供器,均显示出礼仪堂在宅院中的重要地位。这里是宅院主人恭迎圣旨、喜接榜书、欢送贵客、商议大事的神圣空间。
穿过礼仪堂,便进入后天井。相较舒朗大气的前天井,后天井显得窄小紧促。这种鲜明的对比实际上体现了建筑空间的主次,是遵循传统建筑礼制的体现。天井的地芯用红色砂岩铺砌而成。房屋的台明为变体须弥座式,显得稳重大气。
古城内的宅院坐西面东,多为两进或三进院落,面阔为三间,其最鲜明的特点便是『三厅九栋』的基本院落布局。
后堂有着巨大的拼花组合的隔扇门,以4扇为主,偶见6扇。中间的厅堂宽敞明亮,举架又高,象鼻首穿枋和如意形座斗的补间铺作精致大气,这里是主人日常读书的空间。厅堂中后部的太师壁下供奉着祖先的神龛。厅堂两边的次间是家中长辈的卧室。两侧的厢房是家中小辈的住所。厢房的木板墙上部安装着独具特色的“槛挞衣”式槛窗,既美观大方,又可以保护隐私,这也是古朴文明的体现。
有的人家还设有后楼。后楼即家中的绣楼,一般为两层,面阔3间,进深2间。1层的明间为茶厅,2层的明间为家中女性做女红、孩童玩耍的地方,次间均为卧房。后楼前一般设有花园,小径通幽,绿树繁花,让深宅生活多了一份情趣。
除了后楼以外,在宅院里还有一些专供女性使用的私密空间。后堂内专门设置了供家中女性洗漱的空间。院中还有私密的巷弄,专供家中女性往来他处使用。这些巷弄一般位于防火墙边,或者连接堂与堂的檐廊处,宽约1米左右。这些深藏在深宅大院里的小空间皆体现了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等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厨房一般安置在后堂后部的左右角,前连院中的后天井,后连后檐廊或杂物间的小门,便于防火、打水、逃生。杂物间、马房、柴房等一般建在院中的甬道边,或房屋的边沿处,是一类长条形的矮平房,面阔一般在3间至7间之间。
在一些大户人家、书香门第里,还设有专门的书院和粮仓。书院一般布置在宅院中比较僻静的地方,多为纵向两进,由主门、门厅、前书院、天井、回廊、内门、后书院、天井、厢房构成。明间为集体学习的学堂,次间为较大的孩童的书房,厢房为家中大人们寒窗苦读的空间。
粮仓一般位于宅院中临街的一边,多为两进两层楼阁式,屋顶为穿斗式结构单坡顶,墙上设有拐子花槛窗,仓底悬空。
装饰雅致低调含蓄一抹文气
作为众多文人和士大夫的故乡,泰宁古城从来不缺寒门学子奋发读书直至成功入仕的励志故事。这里的建筑似乎也沾染上些许文气,往往都内敛含蓄,不事张扬。一些精美的雕饰皆“藏”在内院。在装饰色彩方面尚黑、喜红、重墨彩。
匾额是门楣上的荣光。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在他的宅院尚书第内,“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依光日月”“都柬”等匾额遍布整个宅院,也闪耀着这个家族无比荣光的过往。
在细节处,泰宁的古建筑往往装饰着各种石雕、木雕、砖雕、彩绘(墨彩)、漆饰等。
独一无二的象鼻拱是泰宁木雕中的精华之作。它由腰圆的底座、圆弧有力上升的鼻拱组成,两翼安插着由牡丹花枝、灵芝花叶等构成的“枫栱”,从视觉上减轻了柱梁的厚重感。安插在柱梁下的雀替雕刻着凤穿牡丹、大丽花、菊花等图案。山墙梁架结构上的如意形的座斗简洁大气。太师壁上的一斗三升补间铺作造型别致。
宅院中的隔扇门大部分雕刻着海棠花、四季花、拐子花、菱角花、钱文等图样。上下绦环板多为透雕折枝花卉。裙板中心微凸,四周勒线。
独一无二的象鼻拱是泰宁木雕中的精华之作。它由腰圆的底座、圆弧有力上升的鼻拱组成。
石雕遍布建筑的门脸、回廊、柱础、花架、进出水孔等处,最为常见。最为精绝的是尚书第的“四世一品”内嵌式门楼。该门楼面阔三间,下部用规格较高的须弥座装饰,门两侧安放着石抱鼓。大门上方雕刻着“状元出行”组图。“状元出行”组图是用圆雕、高浮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技法雕刻而成的。图中的状元头戴冠帽,身穿官袍,脚蹬官靴。仪仗队中有手持长柄扇的侍从,双手紧握马缰绳的孩童,头戴桶形高冠、手握长唢呐的吹鼓手等。他们一路吹奏,荣归故里,场面壮观。仪仗队两边有圆雕的“天官赐福”“天官赐禄”柱雕。门两侧的“丹凤朝阳”大型绦环板采用高浮雕、圆雕、镂雕相结合的技法雕刻而成。门楣上雕刻着“四世一品”的门额,显示着李氏家族的无上荣耀。
尚书第的后天井内有一个高达2米多的“巨无霸”花瓶式石花架。这个花架四面皆精雕细琢,工艺十分罕见。花柱上用浮雕工艺雕刻着花卉、瑞兽、万字号、如意包袱锦、麒麟送书、祥云海马、莲纹如意、鱼跃龙门等众多传统纹样。
在尚书第内还有一处非常罕见的明代珍贵实物—石雕须弥座。上面的石柱隔断为竹节、折枝牡丹花图案。多葫芦贯套、繁复万字号的主体纹饰醒目又吉祥。进水孔、出水口、地漏制作成芦形、鹿纹、四季花、寿桃、十字、钱纹、莲纹等图样,喻义长寿之水、万寿无疆之水、四季发财之水。
泰宁古城从来不缺寒门学子奋发读书直至成功入仕的励志故事。这里的建筑似乎也沾染上些许文气,往往都内敛含蓄,不事张扬,一些精美的雕饰皆『藏』内院。
在泰宁的古建筑中,柱础的装饰尤为醒目。檐柱、角柱、金柱、中柱、山柱下都可以看见钟形、八棱形、方形、梯形、筒形、覆盆形的柱础。上面雕刻着象征财源不断的四季花,象征瑞气满堂的麒麟,象征连中多元、高官厚禄的大象驼印,象征儿孙满堂的鼓钉纹,象征官运节节高的竹节,象征事事圆满如意的灵芝和如意花,祈福佛祖保佑全家的“卍”形纹等。
砖雕主要装饰在门脸、檐口、地栿、隔墙等处,一般有缠枝牡丹、寿桃、菊花、什锦花、万字号等图案,以及凤凰、猴子、梅花鹿等瑞兽。
彩绘主要装饰在额枋、屋脊、雨更墙、檐下等处。漆饰主要装饰在厅堂房屋的板墙、柱梁、屋顶梁架结构等木构架上。红、黑是当地建筑漆饰的主色调,石兰色、金色是次色调。墨彩是杉阳建筑独具风采的装饰。这些漆饰、彩绘等亦可起到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
轩廊隔断栏杆是杉阳建筑的“独创”。这种结构的设置不仅提升了建筑的规格和美观度,也可防止雨水落入廊中。尚书第的隔断栏杆巧妙地采用木雕花瓶、宝莲灯、莲花、葫芦、瓜形等做望柱,花瓶有敛口、侈口,弧颈、直颈,圆腹、鼓腹、直腹之分,瓶上雕着莲瓣、荷叶、牡丹叶等图案,隔板间和裙板上雕着万字号、变体葫芦、洋花叶等图案,既保留了传统,又显得端庄高雅。
非徽体系自成一派的杉阳建筑
泰宁古城中的杉阳建筑自成体系,带有京城官样府第式的风格,虽有着粉墙、黛瓦、马头墙,却不属于徽派建筑。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很多人把杉阳建筑误认为徽派建筑,其实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建筑环境及时空上的差异。杉阳建筑为城镇空间的明清建筑群体,始建于北宋,在南宋时初具规模,到明代才形成现存的格局和建筑形态。徽派建筑的形成比杉阳建筑晚,为乡村空间的明清建筑群。杉阳建筑注重自然环境与古城、建筑的协调感,民居以“九宫格”式排列。徽派建筑倚山面水,融入自然山水的大环境,建筑布局因地制宜,注重交通便利。
建筑布局及空间形态上的差异。杉阳建筑以中轴与风水轴线结合、相对对称的形式进行多进院落的布局。高举架、大面积、大空间、大甬道、大台阶、大回廊、大天井、大厅堂的空间设计带有官样府第式建筑的风格。徽派建筑的多进院落式布局更富于变化,以天井为中心围合院落,按地形﹑规模﹑功能等灵活分布,韵律感较强。各个空间大小适中。
泰宁古城中的杉阳建筑自成体系,带有京城官样府第式的风格,虽有着粉墙、黛瓦、马头墙,却不属于徽派建筑。
建筑结构与特色构件上的差异。杉阳建筑中普遍使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以及象鼻拱、如意柁墩、一斗三升等构件,主梁基本不出现弓背形,后堂明间不见隔扇隔断和起翘梁架,柱枋梁架高大。而徽派建筑柱枋梁架较小,普遍使用“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中段常雕刻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
装修装饰上的差异。杉阳建筑在装饰方面倾向于舒朗大气、素雅大方、简约文气的风格,多用石雕、黑红漆、墨绘点缀。内嵌式(直角八字开)的门楼通体是大台阶。用石雕门柱、普拍枋上栌斗、如意斗栱组合承托屋架与屋面。而徽派建筑偏好集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砖雕、石雕、木雕。门楼喜好翘角门罩形,在山墙上开门窗。
此外,杉阳建筑的马头墙一般是三级,多的五级,基本不出现偶数,山墙上不开门窗,墙帽为吉庆如意形,用红色砂岩雕刻,正脊大量使用宋代长翅官帽脊。徽派建筑正脊不施宋代长翅官帽脊,马头墙随屋面坡度层层叠摞,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其上安置各种苏样“座头”。
“三厅九栋”的院落格局、浓黑厚实的瓦垄、平直如宋代官帽长翅的屋面正脊、伸展有力的象鼻拱、黑红相间的门扇和柱梁、红色砂岩铺砌的街道……古朴灵秀的泰宁古城让人记忆深刻。千百年来,它就这样用无声的言语诉说着自己的过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片山水的气质,让这座城里的人们充满自信心和底蕴,让游历这座古城建筑及文化的人们思绪万千,惬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