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下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探究
2019-06-24莫丽宁
莫丽宁
学生有三怕:一怕鲁迅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大多觉得枯燥、乏味、无聊、用处不大。而且,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普遍认为,除了考试那点分,其余用途寥寥。平时不会用来写作,更不会用来交流。文言文的学习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但是收效甚微。所以,有些学生直接放弃学习,考试靠蒙。那么,文言文教学到底出路何在?课本选择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古文的精华,但是,使用的文言文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文言文的教学是否只偏重于教授文言字词的意思?但是,学生如果连意思的看不懂,何来的鉴赏?本文通过一些实例来探讨一下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1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应该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言文的课堂不能仅仅是一句一句串起来翻译,一段段地概括内容。因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感。以读带译,重点点拨,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比如,在《过秦论》的教学中,结合题目的意思,“过”,过失,题目意思为“指出秦的过失”,随之提出一个问题:“秦有什么过失呢?文中哪句话直接指出?”学生会找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紧接着就从“攻势”和“守势”两个方面展开课堂的教学,并在分析的过程中解决一些重点字词。因此,带着明确的问题去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有所提高。
2 其次,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子华侍坐》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层面的意思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孔子不喜欢和最喜欢的学生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必然会在文本里找到依据。如,最不喜欢的学生是子路,从“哂之”得知,进而就可以掌握“哂”的意思了。通过这样的问题探究,可以让文本里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比如子路的快言快语、率真鲁莽等。在回答“最喜欢的学生”时,学生可能会答到“曾皙”。紧接着追问“为何”,学生从文中找到文本相关的语句,从而把握赏析重点句子了。提出第二个问题,“你比较喜欢谁?”这样的两个问题很主观,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乐意会思考并回答,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时紧扣着文本,教师可以从文本中找出重点字词进行点拨,从而让学生达到掌握重点字词句和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3 课堂上应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单一的讲授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教学。流行的文言文“串讲”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够用。首先先翻译文章,然后概括段意,最后分析主旨情感。其中,翻译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手中基本都有翻译书,一布置翻译,就拿出翻译书念,基本没有自己的思考。为了促使学生阅读翻译,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比如,同桌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桌两人中,一人译,一人帮忙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起来。或者,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比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廷刺秦王”是文中的高潮,也是重点。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对话,来深入体会当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形势的危急。
4 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练习有效联系起来
课堂的学习没有跟考试很好的联系起来。学生认为学习书本的课文没用,考试又不考书本的翻译,导致他们失去了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在《项羽之死》的教学中,我将需重点掌握的虚词定为“乃”字。首先,在课文中“乃”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如“项王乃大惊”,“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乃上马骑”,“汉军乃觉之”,在此,将“乃”字的意思做一个总结:于是,就;才;反而,竟然;是。總结的时候,还举出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例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样,让学生懂得迁移,总结规律。之后,再布置一道课后练习,2017年浙江的高考题:“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金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这两句话中都有“乃”字,意思却不相同。这就检测学生对该字的掌握,也让学生知道学课文能致用。
5 教授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学生总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我懂了就可以了。但是一到翻译的时候,往往失分较多。学生总习惯把大意翻译出来而已,缺少“字字落实”的意识,导致失分。除了课上的学习,课后的学习也不可少。督促学生积累是途径之一。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积累本,把平时要求重点翻译的字词句记在本子上。
其实,想要提高阅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兴趣是着眼点,让学生能在情境中掌握关键字词是主要途径。应改变以往文言文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从兴趣点着眼,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友所获。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