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6-24丁园园
丁园园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导图,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的脑力学专家东尼·博赞首次提出。它是通过将重点、关键图文等信息放在中央节点上,再由重点信息向周围扩散产生其他关键信息作为图表的分支发散开来,一级一级往下类推的逻辑关系图。它的逻辑关系是沿着分支上的层级关系延伸开来的,是一种将放射性的思维转化为逻辑图像式思维模式的思维工具。它注重用人脑的思考方式来思维,具有将复杂的逻辑问题形象化、简单化的特点。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依据某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再通过思维导图来标记课文的重点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该工具来解读课文。通过利用课堂时间梳理学习内容,再自评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到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学生建立逻辑导图,使文章的知识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复杂的课文简单化。例如在学习课文《桃花心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描写桃花心木外形特点的句子。然后学生会发现开头写了桃花心木高大而笔直,结尾写了优雅而自在,这种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首尾呼应的模式。然后通过作者与农户的对话,向读者介绍了桃花心木的生长特性,只有经历过风、雨、干旱等各种艰苦的环境才能成长成材。其实细想一下人和树也是一样的,想要茁壮成长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采用类比的写作手法,清晰地表达出文章的脉络,学生能快速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内涵。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由不同的知识层次构建而成,各知识层次重点不同,各知识层次、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可以梳理清楚课文中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逻辑导图的引导下,教师用知识的网络图形將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通过对知识网络结构的感悟理解,形成自己可以理解的逻辑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知识。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杨氏父子》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解读文章的内容,剖析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然后再设置总结归纳这一过程,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编排绘图,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有效完整的逻辑网络,让同学之间相互检查,评价各自的逻辑思路。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为深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颖的图文结合工具,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思维导图的构建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教师可以课前精心构建,也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构建,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构建。老师在课前设计好当天需要学习课文的思维导图,同时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进去,这样就能使知识的学习更为灵活、轻松、牢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自然就更加深刻。头脑中能够形成文章的大概框架,当进入详细解读之后,学生就能自动进行知识点的串联。此外,在学生体验到思维导图的趣味性以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时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小学语文课文《草原》,主要描述的是浓郁的草原风情和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这篇课文描述的场景非常的优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解读文章,找到文章描绘的美好场景,包括蓝蓝的天空、美丽的白云、悠闲的羊群、翩翩起舞的人们等,来体现草原的风俗民俗。再指导学生将知识点用思维导图进行绘制。学生要绘制思维导图就要先弄清文章的构思、主题等内容。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对草原的美好、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友谊会理解得更深刻。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4.拓展学生的视野
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是他们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畏惧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内容可以写,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思路不够开阔。将思维导图引入写作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构建思维导图,如何根据构建好的思维导图写作。这样学生就能从容地应对写作。例如有关于季节的写作,教师可以以“春季”为题进行训练,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写作。首先确定关键词是“春”,然后再由春进行发散,联想到春天的动植物、春天的天气、春天的人们、春天的意义等等,这就形成第一层级结构。再根据第一层里面的每一个关键词发散思维,春天的动植物就包括小草、大树、小狗、小猫等,春天的天气就包括温度、云、雨、风等,春天的人们就包括大人、小孩、老人等。如此一层一层地发散下去,再将相关的知识点用合适的词语串联起来,形成辐射性思维模式,写作自然就有了思路和内容。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5.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天马行空的阶段。他们的文章往往充满了让人惊讶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思维导图因其发散性的特点而具有提升学生想象力的功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绘制自己想象的内容,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让他们感受想象带来的乐趣。童话写作最能体现学生想象力,也最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有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蝗虫和桑蚕》。学生利用蝗虫、害虫、桑蚕、益虫等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蝗虫是害虫,能消灭植物,毁坏庄家,危害人类,受到人们的厌恶,而桑蚕能吐丝,丝可以制作衣服,因此桑蚕受到人们的保护。有一天,蝗虫遭受来自其他昆虫的威胁,而桑蚕奋不顾身,吐丝织茧做房,让蝗虫躲进房子里面,使蝗虫不被其他昆虫吃掉,救了蝗虫一命,并拿出最美味的食物桑叶给蝗虫吃,蝗虫深受感动,从此蝗虫和桑蚕成为了好朋友。并且桑蚕还教会了蝗虫吐丝,它们一起吐出又软又滑的蚕丝,供人们做出最美的衣裳,它们都成为了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编写童话故事,从而更好地提升了想象能力。
二、总结
总而言之,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提升他们的想象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