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骗自己
2019-06-24李少威
李少威
近期看到两个娱乐新闻。
一个是3月份蔡徐坤一条微博短时间内转发破亿,连央视都被惊动了,最近查出是有一个叫“星援”的APP在捣鬼,这个团队专门替粉丝刷假流量赚钱,牟利800余万元,相关人员涉嫌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已被刑拘。
另一个是“老戏骨”王劲松在6月13日上海电视节的论坛上,怒斥如今一些年轻演员不专业,连背台词这种基本功都成了一种可以夸耀的行为。
对这些信息的获取是附带性的,是在浏览、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时,它就在某个页面上,因而不可避免地看到。然而我仍然时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把过多的时间花在了这些无意义的信息上。但它又不是彻底无价值,因为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尽管很可悲,社会文化主流上要靠娱乐去反映—大部分人已经对严肃和深刻的东西缺乏兴趣也缺乏接受能力。
毫无疑问,总体上娱乐圈早已沦为一个垃圾场,但鉴于娱乐与大众文化已经难解难分,所以我们对它仍有期待,也不得不期待。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靠好莱坞去输出的,目前看来娱乐仍然是大国传递自身价值观、在国际社会争取好印象的绕不过的途径。然而现在中国的这个圈子,是靠谎言支撑的,而且随着时日迁延,谎言支撑已经成为一种运转机制和心照不宣的规则。
这样的“软实力”向外溢出,将会是怎样一种效果?有个现成的例子,去年,某流量明星的粉丝花钱去iTunes上替偶像“打榜”,把新歌推到榜首,结果得到外国网友最多的评价是“Who the * is Kris Wu”。中国一些在国内红得发紫的偶像,在外面无人知晓,“怒问客从何处来”。
现在中国的这个圈子,是靠谎言支撑的,而且随着时日迁延,谎言支撑已经成为一种运转机制和心照不宣的规则。
其实何止是国外,即便在国内,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些偶像也是一堆陌生人,然而这不妨碍他们红得发紫。粉丝群体完全有能力用钱(通过购买谎言)来砸出一个幻象,这个幻象让偶像得到一种无敌感,而粉丝则得到一种“我的偶像无敌”感,他们都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为了说明这种关系,必须打一个比方:一个骗子,骗了一堆人;这堆人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热爱骗子,并且主动要求持续被骗;骗子于是就忘了自己是个骗子,而受骗者也忘了自己是受骗者;很快,騙子和受骗者自然形成了一个同盟。由于是愿者上钩,这样的骗子就显得似乎人畜无害,可以堂而皇之地存在。骗子和他的同盟者都不会被惩罚,只有帮助形成这种关系的APP会被追究。
偶像和粉丝都像生活在一个圆形的鱼缸里,透过弯曲的玻璃只能看到一个虚假的世界。然而如果他们能够一辈子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虚假的人生和真实的人生在时间意义上没有任何区别。只要有人往鱼缸里持续地投喂食物,这个鱼缸就是一个幸福的鱼缸。
而在当下,这的确可以做到,偶像在食物链意义上是一种肉食动物,他可以通过商业机制来向社会“征税”,活着并且活得非常奢华。也就是说,由整个社会去支付成本,来供养这些鱼缸。即便它们连欣赏的价值都已经失去,但鱼缸就在家里摆着,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会主动去扔掉它,而是习惯性地按时投食、换水。
如果有一天人们醒悟了,把这个鱼缸里的所有生物倒进河流或者大海,就会发现他们全都迅速死去。且由它吧,干吗咸吃萝卜淡操心呢?只是,这样的大众文化,真的跟自信有半毛钱关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