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老挝想象”
2019-06-24张丽娜
张丽娜
佛堂与酒吧,老挝的双面风情
千百年来,佛教一直是这个历经苦难的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如今仍在老挝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信仰也使得老挝人普遍具有向善、宽容、温和的心态,打造出独特的“老挝式幸福”。
每天早上,寺院的僧众会赤足鱼贯而出,沿街接受人们的布施。布施者虔诚地跪在地上,将事先准备好的糯米饭团或点心、水果轻轻放在僧人的锡钵里。整个过程自然、庄重,它是老挝佛教文化的一个缩影,历千年而不变。这种信仰的力量让旁观者也会深深受到感染,我接连几天清晨即起,在不同的街道,与当地人一起安静地守候着僧人们的到來,希望也能像他们—样与佛祖进行一次不染凡尘的对话。一位老僧的锡钵里装满了饭团和饼干,旁边有几个小孩走过,他停下脚步,很自然地将食物分给了这些孩子,孩子们双手合十还礼,彼此未交一语。
布施结束,我沿街闲逛,转过街角就有一座寺庙。在老挝,无论在大名鼎鼎的皇家寺院,还是街头的普通寺庙,都能看到精美的雕刻、壁画,以及久经岁月沉淀的莲花佛坛,置身其中总能感到安宁、平和。如今寺庙依然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心灵寄托,万象的西蒙寺有一尊坐佛石像,据传法力无边,我看到一位僧人在佛像下诵了一段经文,然后给跪在面前的信众手腕上系了一根细绳。这是老挝的古老习俗,人们认为通过“拴线”可以祈运去病保平安。
入夜,老挝的城市又展示出另外一番景象。湄公河及其支流沿岸成了夜晚灯光秀的“主战场”,大大小小的酒吧林立,音乐声也随之蔓延。万象湄公河边的黄金位置有一排酒吧,我们挑了楼上的露天座位,吹着清爽的晚风,看夕阳染红天边,然后慢慢浸入河水,这就是令许多旅人心醉神迷的“湄公河落日”。
和白天在佛堂里的严肃画风不同,此时人们都端了啤酒或冷饮惬意地谈天。基本每一桌都能看到老挝的“国民饮料”——老挝啤酒(Beerlao),它是一个“混血儿”,由老挝政府与泰国、丹麦的相关公司合资生产,采用法国的大麦芽、老挝的茉莉香米、德国的生产及灌装设备……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还畅销全球十几个国家,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亚洲最好的啤酒。当地人喝啤酒习惯加入大量冰块,不仅增加了量,也降低了酒精度,点一瓶600ml的啤酒就能聊上好一会儿,还不醉人。
当晚酒吧的驻唱歌手是两个很有艺术气质的帅哥,一人弹吉他,一人弹电子琴,从头唱到尾,直到所有人都已微醺。有一首歌的曲调十分熟悉,过了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是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只是填了老挝语的歌词。这样的老歌在这里依然十分流行。可能是当晚中国游客比较多,接下来的一首《光辉岁月》他们干脆用粤语演唱,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好多客人和我一样站起身来跟着和唱,大家相视一笑,在异乡感觉到了一种特别的亲近。
Tips
佛国点滴
老挝信仰佛教的男性一生中至少要剃度出家一次,少则一周,多则数年,在佛寺内学习文化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寺院里常能看到年纪很小的僧人,佛法的滋养与寺院提供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寺庙中不起火,饮食全靠布施,僧人们一天只吃一顿饭,严格遵循过午不食的规矩。布施和打扫庭院时均需赤足,践行苦行僧的教义。
僧人在老挝的社会地位极高,受到特别的尊敬,公共场所会优先为僧人提供专座。
绝大多数寺庙可免费进入,极少数会收取少量费用。进入主殿要脱鞋,进入某些寺庙要遵守着装要求,比如上衣不可露肩、裤子需过膝等。女性不能和僧人有身体上的直接接触。
参与布施活动时要保持安静,不可嬉笑。
舌尖与足尖上的“绿野仙踪”
老挝境内80%是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盖,虽然没有海岸线,水资源却相当丰富,甚至超过了其他东南亚国家。在这样的山水褶皱里讨生活自然不太容易,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却也因此得以幸存下来。
在老挝,几乎眼睛能瞥见的地方常年都是绿色的,森林、田野、山峦、灌木林……这里工业极不发达,农业也相对落后,种田不用化肥,每年早春会放火烧掉地里的杂草及收获后庄稼的杆子。我喜欢到当地的早市上凑热闹,买几个西红柿,简单冲洗一下就能吃,虽然个头不大,但酸甜多汁,有着久违的地道的“西红柿味儿”。还有山野里的清新香草、嚼劲十足的糯米饭、鲜美的清蒸鱼和香脆的沙拉……老挝的各种食物里都充满了浑然天成的“仙气儿”。
流水、青山、吊脚楼……行走老挝的几天里,眼前从不缺少这些田园牧歌式的片断。水是判断生态环境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地人对水也有着特别的亲近和信赖。从万象前往万荣的路上,吃过午饭,我们沿着一条不知名的小河散步,有几个孩子在河边嬉闹,我举起手机想拍,孩子们害羞起来,一个大一点的孩子纵身跳进了河里,我吓了一跳,刚想喊他,其他孩子也一窝蜂地跟着跳了下去,以极快的速度游走了。后来,在坦江溶洞、南松河、蓝色潟湖、光西瀑布……再见到大家和衣入水嬉戏,便也见怪不怪了,人们会很自然地从树上、岩石上跳进水里,放飞自我。这样纯净的水质,以及与水这样的亲密关系,是我梦寐以求的。
老挝的城市绿化也是出名的好,在万象登顶凯旋门,在琅勃拉邦爬上普西山,都能俯瞰整个城市,感觉它们就像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样,绿意盎然,与远处的乡野无缝对接。信步走到任意一条巷子,都能看到热情生长的植物透过木制篱笆探出身子,掩映着后面的当地木屋,或是法式小别墅,别有情趣。
Tips
老挝舌尖三宝
啤酒
没有污染的水质为酿造老挝啤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啤酒色泽金黄,泡沫丰富,口感清爽,酒味很淡,喝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香味,既清凉解暑,又提神开胃。
咖啡
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原因,老挝的咖啡品质很好,只是产量不高。
长棍面包
在法国殖民时期传入老挝,吃法与法国本土有很大不同。法国人吃面包一般是涂黄油和果酱,老挝人则是在面包里夹上蔬菜和当地产的鱼子酱,再在木炭上加热,吃起来香香脆脆。
许你一段岁月静好
老挝位于北纬14°-23°,年平均气温26℃,全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生活在这样常年如一的气候里,人们的行事节奏不疾不徐,甚至有些懒散,对于物质的欲望比较低,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这既是一种纬度魔咒,同时也是一种幸运,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足,同时也保有与世无争的闲情,不焦虑,不抱怨。比起赚钱,老挝人更喜欢享受生活,虽然不拥有太多物质财富,照样活得悠闲自在,不给自己太多压力,节假日时,即使付再多的加班费,大部分人也是不愿意加班的。面对贫富差距,他们会将其归为前世的修行。
万象隔着湄公河与泰国的廊开府相望,每天有多趟大巴往返两地,枯水季甚至可以涉水走到泰国。我问当地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是否想到对岸的泰国去打工,他说那边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自己不适应。听说当地有位华商想要提升劳动效率,决定延长工时,同时给工人涨薪,结果工人们的积极性非但没被调动起来,反倒减少了工作日。对当地人而言,收入够用就可以了,多挣钱不是目的,舒心、敬佛才是最需要考虑的。
每到一地,我都习惯去夜市逛逛。老挝的夜市很热闹,东西比较平价,与其他地方的商贩不同,这里的摊主几乎都不吆喝,也不会拉着客人热情推销,他们觉得和隔壁摊主聊会儿天,比扯着嗓子叫卖有意思得多。
我们此行的导游是一个非常友善的河南小伙子,服务很尽心,总是笑嘻嘻的。他也不会像我们印象中的导游那样天花乱坠地推荐景点或商品,我们都笑他,在老挝生活久了,也变得“佛系”起来,他听了也只是笑。几年前,机缘巧合,他和父母一起来到老挝,开了一家超市。我问他将来想不想回国,他笑答:“回不去了。刚出来时,还有要干一番事业、衣锦还乡的抱负,现在早就适应了这里不考虑金钱、不考虑时间的生活。这里的人都很纯朴,办事也很简单,竞争压力小,生活很自在。”现在他有了一个漂亮的老挝女友,不久就要结婚了。
这就是老挝,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净土,虽然不乏生活的压力,人们却都能找到心中的自在,甚至让外来者也深受感染,慢慢放松下来,感受这份难得的清静与安心。难怪很多来过老挝的人,从此以后便一直走在“回”老挝的路上。
Tips
2019年,跟团游老挝挺划算
因为是第一次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考虑到安全和省心,我选择了“2019中老旅游年”老挝官方唯一指定接待单位——老挝乐游国旅,导游和他们的服务为我的跟团旅行增加了很多乐趣。此外,在2019中老旅游年期间,为推动老挝旅游业的发展,两国政府设立了许多相关项目,并给予了很大补贴,使得跟团游的价格也很有优势。
老挝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即上寮地区。从首都万象到“户外运动天堂”万荣,再到千年古城琅勃拉邦,加上万象和万荣之间的南俄湖,这“三城四地”是老挝最成熟的一条旅游线路。老挝南部资源也很丰富,四千美岛、巴色及占巴塞同樣风情万种,但碍于老挝国情,比如全境都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去南部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跟团线路不成熟,只有少数自由行的旅行者会前往。
老挝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旅游业发展与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尚有不小的差距,选择自由行的话出发前一定要做好功课。
老挝旅游ABC
签证
持中国护照可以办理落地签,要准备一张2寸白底照片。也可以事先在国内办好签证,手续并不烦琐。停留期都是30天。
交通
目前上海、成都、广州、昆明、长沙、深圳等地有直飞老挝的航班,北京尚未开通。也可以从昆明乘长途大巴入境。老挝没有出租车,除了首都万象,其他地方连公交车也没有,出行一般都是乘坐三轮摩托,或是由小卡车改造而成的突突车。
通讯
老挝并非所有公共场所都有Wi-Fi,可以在国内办好国际漫游,或购买当地的7日上网卡(含1.5G流量),基本够用。百度地图在老挝也能使用,而且很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