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米闯入地下迷宫
2019-06-24小葱
小葱
迷上洞穴探险
洞穴探险简称探洞,是—项具有风险性的技术运动,探险者会带着装备进入陌生的洞穴,探索未知的地下。2004年元旦,我认识了重庆洞穴探险队的两位队长,有幸跟随他们去重庆武隆的二王洞进行了生平第一次洞穴探险。英国人一直在探测这个洞穴,当时的探测长度为十几公里,2018年3月时探测长度已经达到44.516公里。这是一个迷宫型的洞穴,环境十分复杂,每个洞厅有四五个岔洞,有竖洞,有暗河。行走在巨大而黑暗的洞道里,感觉像是置身于另外一个星球,这种未知的神秘感让我特别兴奋。返程时我们迷路了,为了找到正确的道路,每当进入一个有岔洞的洞厅,我们就分头去探其中的一个岔洞,然后再在洞厅会合,分析各自探得的情况,大家默契配合,互相鼓励,10个小时后,我们终于走出了洞穴。
这次历险让我重新找回了曾在城市中迷失的东西:自我挑战、战友般的情谊,以及责任感。此后我对探洞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除了中国的重庆、青海、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广东、广西、四川、甘肃等省市,我也探测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奥地利、捷克、德国等国家的不少洞穴,总长度已经很难计算。其中,重庆的万丈坑、三王洞、玉龙洞、217洞,贵州的双河洞,以及奥地利的世界最大冰洞,都属于探洞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洞穴,在难度、长度、地质地貌等方面各有所长。
洞穴探险具有多种吸引力,奇妙的洞穴形态与美丽的沉积物固然令人欣喜,环境艰险、错综复杂的洞穴也让人着迷,—边心惊胆战地诅咒,一边小心翼翼地前行,这样的经历反而会让人欲罢不能。
危险的存在,正是探洞这项运动的一大魅力,它让人有机会到达那些本来到不了的地方,突破自己的极限,获得内心的成长,而这恰恰日常生活所缺少的。与此同时,探洞对参与者的体能和智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顽强的精神、细致严谨的思维,还需要具备地质、气象、水文、生物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必须掌握各种探险技能,比如垂直升降技术、测量、摄影等,慢慢培养、磨炼这些素质与技能,让我感觉自己正变得更加强大。
成功探测一个洞穴,需要对这个洞穴的完整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影像资料、洞口坐标、在洞穴中采集的各种数据,以及关于探洞过程的文字记录。其中,洞穴测量是重中之重,它的目标是明确洞穴的结构、方位、走向。近几年无纸化测量开始发展起来,并在探洞界进行推广,经过系统改良的徕卡测距仪,配合高效的洞穴测量应用程序TopoDroid,测量精度能达到5级标准——依据英国洞穴研究协会(BCRA)20世纪60年代创建的—套洞穴调查分级系统,1级是没有测量的低精度草图,5级是精确仪器校准的最高等级。以前用纸笔做测量记录,出洞后才能进行数据处理,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再次返回洞穴加以纠正。采用无纸化测量的方式,可以实时收集、存储和分析测量数据,直接绘制出洞穴的草图,同时确认数据的准确性。
面对惊魂一刻
遇到险隋,就会深刻体会到平时认真训练是多么重要。第三次探测重庆万丈坑时,我在600多米深的一个竖洞内上升,安全带连接锁的锁门被衣服蹭开而不自知,当时身体突然向右边一垮,我低头一看,才发现安全带右侧的环扣已经完全从连接锁中掉了出来,只有左侧的环扣挂住我的整个身体。我出了一身冷汗,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敢呼救,連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动静稍大左侧的环扣也滑出来。要把安全带复位有相当的难度,首先体力消耗已经很大,另外我身上还吊着一个大包,这个动作必须一次成功,否则无论心理和体能都不可能承受第二次尝试。还好,我成功了。在惊魂未定的喘息中,我默默庆幸自己之前在训练中没有偷赖。
团队间良好的沟通、配合,也是安全的重要保障。有一次我和一个队友在云南探测一个水洞,洞里有一条大型暗河,水位大约及胸,水流湍急,队友准备渡河勘察前方隋况,我们约好,他到达对岸后把绳子固定好,在那里等我。但之后好长时间对岸都没有动静,我急忙过河找他,却不见人影,只有保护绳漂在水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没抓住保护绳,被冲到地下河道去了,那样的话,可能连遗骸都找不到。还有—种可能是被卡在地下河道的入口而溺水。最好的可能是被冲到下游的某个滩上,因为水流太急无法逆流返回。无论是生是死,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找到他。在空旷的洞道中,我孤身一人,被河水震耳欲聋的奔腾咆哮之声包围着。因为要重新设置保护绳,要在岩壁上用电锤、膨胀钉做锚点,我的手一直发抖,完全没办法取出工具,只好把工具包里面的东西哗啦一下全部倒出来,用颤抖的双手在里面拨拉。打好锚点,我坐上船顺流而下,大喊队友的名字,始终不见回音。保护绳已经放到末端,我只好返回上游取备用的绳子,途中船被急流打翻,我掉进冰冷的水中。之前因为找人心切,准备工作没做好,包和船、船和人都没有相连,结果船被冲到了下游,船上的包也被冲走。我全身湿透,抓着绳子回到岸上,简直欲哭无泪。我基本已经断定队友出事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出洞找救援。就在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前方突然有头灯闪亮,竟然是队友。原来他在河对岸发现了一个支洞,就自己进去探测了,也没有通知我,导致我折腾半天,虚惊一场。
每个洞穴都是一个博物馆
Jean Bottazzi有着深邃的眼睛和一头银灰色的卷发,性格风趣而内心强大,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体力超强,每次和他探洞,我都要一路小跑才能追得上他,而且几乎全程都没有机会喝水、吃东西,Jean不吃不喝照样能进行高强度的探险行动,为了跟上他的步伐,我也只有不吃不喝。有一次我俩探测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洞穴,我差点被他耗成低血糖,不得不正式请求他停下来,等我喝点水吃点东西再出发。Jean深爱洞穴,中国是喀斯特大国,他在这里流连忘返,已经不想回法国了。他和一个法国探洞伙伴在贵州地区探险20多年,将贵州绥阳双河洞洞穴系统的长度探测到了200多公里,使其被认定为亚洲第—长洞。
Jean Bottazzi总是说,每个洞穴都是一个博物馆,我们要竭尽全力保护它们。
洞穴是远古时期人类长期居住的地方,现在几乎50%的洞穴里都能发现人类工作(熬硝)和生活的痕迹。我曾在一个很深的迷宫型洞穴里发现一个完整的“厨房”,上面还遗留着一个已经石化的馒头。还有一个垂直深度超过150米的竖洞,下降途中可以看到仍然悬挂在崖壁上的麻绳,木头制成的已经腐朽的绳梯直达洞底,令人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每个洞穴的地形地貌都不尽相同,类同的也许只是沉积物的类型,还有大部分洞穴环境的共性是冷和潮湿。洞穴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中国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洞穴环境,有些地方盗伐钟乳石的现象尤为严重,现场惨不忍睹,到处都是钟乳石的残余断片,那些盗伐的人连搭在洞壁上用于开采钟乳石的脚手架都懒得拆走,着实让人痛心。很多洞穴所在地的居民也缺乏洞穴环境保护意识,有的洞穴里垃圾成堆。最夸张的一次,我去探一个深度约40米的竖洞。位置离居民生活区不远,洞底堆积的垃圾厚度惊人,下降到距离洞底5米时,我就被臭味熏得无法呼吸,不得不戴上口罩。据当地村民说,曾经有个女子喝醉了失足从洞口掉了下去,几十米深的洞,这名女子竟然只是擦破了点皮,根本没伤到筋骨,这完全是拜洞底厚厚的垃圾所赐。人们对洞穴往往有许多误读,比如认为洞穴内“冬暖夏凉”。其实,由于洞穴空间被围岩圈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气候调节主要通过洞内空气和水流的运动来实现,总体来说是一个恒温、潮湿、黑暗、安静的地下世界,洞口一带受外部环境影响,气温与地表相近,洞穴内的温度通常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有关,所谓“冬暖夏凉”只是人的体感差异而已。也常有村民告诉我们,洞穴里有巨蟒之类的大型野兽,事实上,洞穴深处没有食物链,我们在里面发现的最大的“猛兽”是小型豪猪,接近洞口的地方有时能看见蛇,不过这种情况也极少。重庆长寿区的一个洞穴里有小溪,不少村民来此取水,说这是神水,喝了可以延年益寿,其实恰恰相反,洞穴里面的水可能携带蝙蝠粪便和各种细菌,有时甚至会产生不易医治的新型病毒。洞穴水流经石灰岩或其他礦物岩,水中携带重比例的矿物微粒或分子,俗称“重水”,长期直饮会在体内形成结石。在洞里露营时,如果要喝洞穴里的水,要将水煮开,沸腾5分钟之后才能饮用。
从我初次探洞至今,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在此期间,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景,心灵也得到了成长。探洞,是一件即使没有回报我依旧愿意去做的事情。未来几年,我希望能前往更多国家和地区探索更多洞穴,和当地的探洞者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汲取更多的技术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