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基础研究

2019-06-24闫青婷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6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时代价值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价值取向。本文主要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基础,其中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结合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为理解其丰富内涵提供依据。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 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闫青婷,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51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

思想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思想是凭空产生的,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具有引领作用,是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想的深化。

(一)中国“民本主义”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西周至春秋战国,由唐汉至明清,不断不发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内涵。早在夏朝,民惟邦本的思想就已经出现。夏朝禹的孙子太康由于荒淫无度,不顾天下子民,被穷国君主夺取政权,太康的弟弟就在《五子之歌》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遂中康起兵使得夏朝政权得以恢复。在西周时期,重民保民的思想得以升华,商周政权的交替使其明白“民生”是其固国的根本。春秋时期,思想百家争鸣,齐国管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并实施富民、爱民的措施。孔子指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铿锵名句。荀子也生动的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管子亦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行王道、存百姓”的思想就是吸取了隋朝残酷暴行的同志的教训,之后在历代王朝中“民生”已成为核心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其群众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人类”“人民群众”“群众”等多个字眼,从其博士毕业论文到《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再到《共产党宣言》,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虽表述不同,但是本质从未改变。其人民群众是实力发展的主体也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中有着丰富的人学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来源。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思想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一切都是为了群众,一切都是取决于群众,是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实践中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毛泽东认为群众路线是党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这才是群众路线的体现。毛泽东说过:“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实践中,始终贯彻着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价值宗旨。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首创精神,关也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同时最先进的世界观来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本质上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本质是执政为民,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新的时代内涵。“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党的根本目的,这就是“立党为公”;“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通过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这就是“执政为民”。

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2007年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明确的概括,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将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实现升华。

上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精髓与理念都是根据不同阶段的革命与实践得出来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基础与源头,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其的深化与发展。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是通过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動摇,从而融入到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代表着在不同时期我们的历史任务不同,同时也能体现不同时期人民的需要也在变化。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落后的生产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述自1981年起,36年从未改变。今天,我们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因为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更加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美好生活需要”既是生活现实又超越现实指向未来,在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更能体现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需要全民共享的,而不是不平衡不充分,这些真正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小康,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真正占有主体地位。目前,全国各省处于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做到真脱贫,做到公平正义。并且在2018年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是组织、生态、文化、产业、人才的振兴,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党始终发扬人民主体的重要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群体正是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建成全面小康,就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民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中国人民都担起责任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面临着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对于脱离群众的危险,习近平表示,有的党员干部高高在上,不愿意深入群众,背离了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传统。面对国内外形势的风起云涌,面对对党长期执政的考验,习近平表示,必须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如果治党不严厉,就有可能失去民心。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党内出现了党员干部不作为问题、作风问题等等,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能分辨是非,会对一些问题党员干部进行监督和举报。在现实情况中,通过人民群众监督和举报问题党员干部比比皆是,净化了党内风气,为从严治党带来动力。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践行原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创新,勇于肩负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

(一)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社会的发展,揭示了人的本质与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只有无产阶级得到胜利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人才能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但历史的发展呈螺旋式前进,只有凸显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承担起改造世界的重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化了人民群众在党执政中的主体地位,具有科学的理论性。“以人民为中心”还具有实践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力解决关系人民最根本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坚持为民人服务,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中华民族受到百年压迫,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其归根结底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站,中国梦也是人民梦,中国梦的实现主要依靠于人民群众。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全体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有更多地获得,这一切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融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

四、结论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传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人本思想的升华。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结合风起云涌的时代境况,是党的必须坚守的执政理念,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必须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

参考文献:

[1]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2]禮记·缁衣.

[3]孟子·尽心章句下.

[4]管子·牧民.

[5]贞观政要·君道.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新华网.2017-10-18.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时代价值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