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意义的几点思考
2019-06-24季思
季思
【DOI】10.19422/j.cnki.ddsj.2019.06.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这一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和创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根植于中国大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果敢的责任担当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何处去”“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能为世界作出什么新贡献”“世界这么乱,人类怎么办”等重大时代命题。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和根本政治保障,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国家独立自强、良政善治、稳定繁荣的中国范本,为各国克服当前思想理论之困、道路选择之惑、国家发展之难提供了他山之石,为人类社会有效解决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具有毋庸置疑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指明了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飞跃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与西方不一样的现代化价值内涵、现实路径和政策导向,为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参考和全新选择。
一是彰显国家独立自强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打造出完整的工业和国防体系。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主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和封锁,突破不公平的金融制度安排和制度霸权,最大限度地兼顾了主权、治权和发展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始终把发展道路选择权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两个阶段论”精细描绘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图景,充分展现出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独立自强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奏响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部曲”,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福祉的现代化。从“人民当家作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人民本位”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置于治国理政的最核心地位,多次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明确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的继承,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不忘初心的集中展现。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在新一轮深化改革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和执政理念,与“绝大多数人服务少数人”“1%民有、1%民治、1%民享”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有着本质区别,有效防止了“以精英为本”“以强人为本”等变形人权观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误导和侵蚀,为世界各国政党和政府破解当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不公、政府与民众互信缺失等难题提供了借鉴参考。
三是善用和节制资本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指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放任资本逐利,其结果将是引发新一轮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时多次强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这两种力量。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与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有机融合与平衡。一方面,严厉打击“官商勾结”和“腐败寻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其对市场规则的干扰破坏,充分有效利用资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力规范市场,制约资本逐利性,有效防止了资本权力及其衍生权力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肆意入侵和蚕食,确保了中国的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这对于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改革过程中破除“资本力量坐大、政治力量式微、社会力量萎缩”的困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四是人与自然和諧共生的现代化。“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中华传统哲学理念,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五大发展理念”,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大力倡导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到“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现代化发展摒弃了“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的传统老路,不断超越资本主义“过度消费”“盲目扩张”“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异化”模式,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概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实践上,兼顾了现代化的系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倡导包容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打破了西方关于“前现代/后现代”“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等对国家的标签式定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保持独立性与开放性的平衡,努力摆脱边缘化地位作出了表率,也为面临资本主义异化困境,陷入新自由主义迷障的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借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机活力展示了自主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始终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新变革新政策新举措,拓展了一系列新视野新领域新布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种理论创新,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也为世界各国突破思想藩篱、跳出理论窠臼、克服创新惰性,作出了典型示范。
比如,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精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精准研判“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全党在继续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基础上,更加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但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所谓的“后现代”“后工业”社会之后,忽视发展实体经济、醉心于虚拟经济,忽视“继续做大蛋糕”,热衷“分配蛋糕”,结果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空心化”和“去工业化”,广大民众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逐年下降,社会分裂加剧,阶层矛盾加深。部分发展中国家未能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未能分清国家发展任务的轻重缓急,将构建西式民主制度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前,盲目效仿西方消费理念,盲目攀比西方生活方式,往往遭遇“未民主、先民粹”“未发展、先分配”“有增长、无发展”等悖论。两相对比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精準研判,对国家治理重点目标的准确把握,无疑对世界各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在国家治理与民主的关系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四个自信”打破了“自由民主是普世价值”“多党选举才是民主”“人权高于主权”等谬论,进一步强化了“党领导一切”的治国治党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辅相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断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积极打造“有为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升政治运作和公共决策的公平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实现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有效克服了西式多党民主、选票民主、工具性民主的理论贫乏和实践误区,为陷入民主误区和民主迷信的世界各国政党和人民提供了更务实、更有效的制度选择。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引导广大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关系调节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一思想既突出党和政府的主导地位,又强调社会的自治和民众的自尊自律。习近平总书记把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视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将“一家之治”作为“国家天下之为”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方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国一体”“党民一心”的现代家国形态。这一重要思想破除了西方关于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此强彼弱”的固有认知,克服了“多元主体相互独立”的思维惯性,有效防止了官民对立、党群疏离、社会分裂等诸多“现代病”,为世界各国实现物质丰富、精神健康、社会和谐、家庭安乐的目标树立了中国范本。
在建立和完善政党制度方面,中国在不断探索实践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为各国发展与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为一些国家走出“拖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的困境指明了方向,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且是与时俱进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理论创新都是自主的,不是外部强加的,更没有拾人牙慧、照抄照搬。苏联深受教条主义之害,最终走向解体。亚非拉一些国家成为“华盛顿共识”的牺牲品,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这些教训非常深刻。作为后发国家,只有克服“本土理论自卑”和“理论创新惰性”,跳出他人话语体系,根据本国本党实际进行思想理论创新,方能锻造出研判形势、明确方向、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思想利器,也才能为实现全面平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加剧,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在人类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却大喊本国优先主义、重启冷战思维、实施关门主义,使世界和平发展面临威胁,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与重要时间节点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和深刻内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新的国际观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观。特别是2018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其“十个坚持”的精髓要义生动展现出中华文明和合共生、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为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乃至“裂变”风险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和正能量,引发了国际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习近平外交思想崇尚“和”,坚持以和平协商而非战争暴力来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平发展、和气生财、合作安全、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谐共生以及和谐万邦等一系列重要的“和合外交”思想,强调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各国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坚持合作共赢,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面对领土海洋权益争端,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坚持理性对话,努力维护地区及世界稳定。这一“和合”思想,不仅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奋发进取,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独特的思想贡献。
习近平外交思想讲究“诚”,主张各国坦诚相待、同舟共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在系列重大出访活动中多次为邻国的“大事”“喜事”捧场,多次对周边国家进行“走亲戚式”的訪问,提出要与周边国家“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次与各国领导人进行推心置腹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以诚待人、以诚取信天下,不搞双重标准,不搞区别对待,摒弃结盟对抗的旧思维,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方针,以“真诚坦率”的独特人格魅力,赢得了各国领导人和民众的高度赞誉。
习近平外交思想彰显“善”,倡导平等互利、双赢多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利万物而不争”,不做损人利己之事,不循强取豪夺之道。在追求本国利益时照顾他国合理需求和关切,努力寻找和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增进各国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强调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观念,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应对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既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又以实际行动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中国机遇和中国红利。
习近平外交思想重视“义”,主张公平正义、义利并举甚至舍利取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传统优秀文化决定了中国对外交往中要“义”字当头,秉持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反对转嫁负担、祸水外引,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坚持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均应平等参与全球之治、共谋全球之事、共享全球之福,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致力于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思想和制度性的公共产品作为中国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庄严的政治承诺和高效果敢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落到实处。“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行动方案,它既坚持“以我为主”的主体性,又秉持“以全人类为念”的包容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复兴梦想、“以人类为中心”的天下情怀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毋庸置疑的全球引领力,必将在指导中国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苗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