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改革进程与编辑队伍成长

2019-06-24郝振省

现代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出版改革

郝振省

摘要: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开放与我国整体改革开放同行。从发展动力上看,我们坚决调整了不适应出版生产力发展的出版生产关系,逐步打造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主体。从发展结果看,我们建成了出版大国,正在向出版强国迈进。与出版改革开放进程相伴随,我国编辑队伍有了规模性成长,编辑业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编辑素质得到了整体性提高。而当我们总结出版改革四十年之际,又发现新的挑战正在向我们召唤。

关键词:出版;改革;编辑队伍

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开放与举国上下的整体改革开放同行,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成就了出版大国,支撑了向出版强国的迈进。这得益于对原有理论的厘清(譬如,图书的商品属性问题、出版单位的企业性质问题、出版行业的产业性质问题等)和一系列出版改革政策、改革举措的陆续出台。与出版改革开放同行,我国编辑队伍陕速成长,编辑业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编辑业务、编辑技术、编辑空间均是改革前所不可想象的。编辑出版领域呈现出全新的景象,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出版强国的核心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力量。

进入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与新时代的出版改革同行,我们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已有较好基础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与我们民族要站在理论思维最高峰的目标相比较,平庸出版物过多,原创学术出版物过少;网络浅俗信息传播过多,深刻思想内容生产过少。编辑出版人有责任通过主观上的奋发努力,利用客观上的条件,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将压力变成动力,以此作为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最好礼物。

一、出版业的持续改革开放,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成就了出版大国,支撑了向出版强国的迈进

从发展结果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1978年到2018年,出版社由200多家增长到585家;出书品种由1.45万种到超过51万种;销售从不足10亿元到超过900亿元人民币。从总体上看,我国出版业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出版物的基本需求与国家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供给端的出版业,为读者提供的书刊品种更加丰富,为用户提供的多形态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渠道更加多样。作为需求侧的出版业,对内容、技术、资金、政策的需求,指向更加精准,结构更加合理,融合更加有力。媒體融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互联网传播已经出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以及互动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将会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将会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基础,传播信息的介质定义将会变得模糊,传播的内容会逐渐趋向海量化与碎片化,传播的形态将会变得多样化与立体化。①

我们的主题出版、精品出版及各种体裁、各种题材、各种载体的出版物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繁荣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发展动力上看,我们从讨论图书的双重属性开始,从出版社三项制度改革开始,直到完成了出版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直到国有企业开始改为公司制、股份制企业和向现代出版企业迈进,逐步打造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在此基础上,中央和地方组建了一批较有实力的出版传媒集团,推动了一批有条件的出版集团成为上市公司,从资金和体制两个方面得以提升和增强,这是我国由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的主体。国家在推动体制、机制深度改革的同时,设立了专项资金、制定了专门计划,支持中央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开展印刷、电子、数字、互联网多业态国家出版工程,先后以主宾国身份在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大国举办了书展,轰动全球。版权输出每年达1万多项,书报刊进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参加40多个国家的书展或书市活动,扮演了国际出版的主要角色,中国出版走近世界中心。②

我们还通过鼓励和引导个体经济、私有经济进入图书发行领域,进而从发行领域有条件地进入到出版领域,今天,民营书业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经济制度。我们为一批新兴企业赋予了数字和网络出版权,同时推动转型,形成了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的新阵营,形成了集书报刊、编印发、声光电为一体的出版产业全格局。

没有一支数量可观、业务过硬的编辑出版队伍,要完成上述任务,实现上述格局,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也是如此。

二、我国编辑队伍快速成长,编辑的业务、技术、市场能力呈现出全新的形象,保证了我国出版物市场空前繁荣、不断走强

现在我国的书刊编辑队伍远超过10万人,网络数字编辑人员保守估算也在300多万人。一个规模宏大、梯次成长(老中青)、倡导工匠精神、追求编辑名家的编辑出版队伍,托起中国的出版大厦。在一批又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品牌主题出版物、品牌精品出版物及各种各类出版物的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敢担当、有本领的编辑出版人才。

我国的编辑出版人队伍不仅数量急剧增加、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在若干方面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变化。

其一,与改革开放前的书刊出版业相比较,今天书刊编辑的策划功能被置放到十分突出甚至主导的地位上。以往的编辑多是等待作者上门送稿、校稿,然后加以取舍,有一种居高临下、成否在我的良好感觉;今天的编辑更多是自己研读上级精神、调研市场需求,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策划出重要的主题出版选题或精品出版选题,往往是先确定丛书战略,然后物色作者、交付构想、商讨结构、描绘情节,最后才是对文稿的加工。策划编辑的职称和待遇,也早已是诸多出版企业寻常的制度安排了。《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震撼》《中国人,你要自信》《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面对危机和困境》《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既是作者制造性劳动的成果,更是编辑创新性策划设计的结晶。

其二,与改革开放前的书刊出版业相比较,今天的书刊编辑在数字技术使用方面已经具有普遍性和加速度特征。作为新时代的编辑人才,不仅要能够在图书出版中应用大数据技术、VR/AR技术、AI技术等新技术,更要能够将新技术与读者需要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内容产品。③电脑介入数字出版,乃至开始出现的时候,为数不少的编辑感觉到很不适应,但传统编辑出版人很快地就被拖人了数字出版的轨道,在传统出版、传统阅读仍有较稳定市场的同时,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已经呈几何级数增长,我们的编辑必须具有融合发展技术的造诣,才可以应对当前的出版大趋势。现在一些数字出版编辑成规模或传统编辑转型较好的出版企业、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的营收、利润比重,已经占到1/3或者更多份额的不在少数。

其三,与改革开放前的书刊出版业相比较,今天的书刊编辑的国际视野、国际采编能力、国际营销能力,已经今非昔比。改革开放前,与我国的经济建设闭关锁国的情形相类似,书刊出版业界也处在一种基本封闭的状态,编辑出版人实际上也处在一种停滞、僵化的状态。伴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坚持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出版“走出去”已经成为出版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中国图书版权的输出引进比已由2001年的1:12.63,发展到2017年的1:1.61,不只是版权的输出引进,整体购并国外出版企业、引进与输出数据库出版、直接到国外办自己的书刊出版单位等都是过去未曾想到,更未曾做到的,现在则是屡见大手筆。由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识及对“一带一路”建设伟大倡导的响应,有的图书从选题开始一直到市场营销都完全实现了国际化运作。对于国内的若干出版社而言,“走出去”、国际化早已是一种常态。近年来,中国跨文化出版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450多家,与70多个国家的几千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④。

三、我国编辑队伍在快速增长和服务出版业繁荣走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这种挑战和困难至少有两个“一多一少”。

一个“一多一少”,是企业化与市场化过度竞争的倾向带来的副作用。这种倾向促使一些出版企业过度地追求出版的数量规模,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于是乎,泡沫出版物产生了,平庸出版物产生了,甚至垃圾出版物也产生了,更有甚者,简直是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习近平同志批评的机械式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情形,欲望代替理想的情形,庸俗、恶俗代替通俗的现象,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与这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创图书、原创出版物的稀缺,特别是能代表我们话语权的学术出版物、专业出版物、理论出版物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如果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来看,从中华民族应该站在理论思维的高峰看,这种挑战就更严峻了。这种挑战产生的缘由与我们对出版业的改革定位有关,与管理部门的一些政策导向有关,但我们的出版社与编辑出版同仁恐怕也难辞其咎。

另一个“一多一少”,是我们的数字网络过度传播较多,包括浅俗传播过多、娱乐信息过多,但独家生产太少、正面内容太少,深刻内容太少。其原因在于我们的传统出版编辑向新型编辑转型的数量太少、规模太小、速度太慢。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的数字出版产业报告:传统书报刊数字化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2.7亿元,在7071.93亿的总收入中占比仅有1.17%,较之前两个年度持续下降。这说明转型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融合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这两个“一多一少”,反映的不只是编辑的浮躁,也不只是作者、作家的浮躁,也不只是两种浮躁的叠加效应,更主要的是反映出我们编辑队伍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学术素养、理论素养不足,尤其是学术和理论素养严重不足,这将是我们走向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瓶颈性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编辑培养和编辑培训必须适应和满足编辑专业成长的需要。创新编辑专业发展模式与方法,积极推进编辑培训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迫在眉睫。⑤

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在理论和理念上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对我们原有的一些提法和观念作更科学更准确的理解和界定。比如,关于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提法,就需要深化理解。我认为更应该从“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角度理解支柱产业。根据中央深改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中“加强内容建设”“完善出版管理”的要求,从高等教育的生源供给和培养模式到管理部门的资格准入和人才标准,从出版企业、出版集团的出版宗旨和业务需求到相关协会、社团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进行一次新的完善和调整。在宽视野、深内容、长距离方面做足文章。所涉各方,既高度负责,又相互衔接,大家共同发力,为建设高素质的编辑出版队伍,为我国出版业继续繁荣走强,服务民族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注释:

①胡海南.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新闻出版改革发展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8.

②柳斌杰.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创新40年[J].中国出版,2018(20).

③杨万庆.新时代编辑人才素养及增强路径刍议[J].出版科学,2018 (06)

④何明星.2017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新时代[J].出版广角,2018 (3)

⑤宋永刚.新时代如何加强编辑队伍建设[J].中国编辑,2018(06).

猜你喜欢

出版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接龙小说“出版”,开学大家嗨起来!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