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孔雀之国
2019-06-24牟育
牟育
根据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网站统计,中国与斯洛伐克共有结好省(州)、市4对,两国友好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大使阁下,请问,您对中斯两国友城交往有何展望?
实际上,斯中两国友好省州或城市的数量比你问题中提到的更多。两国缔结的友好省州包括布拉迪斯拉发州和上海,日利纳州和浙江省,特尔纳瓦州和海南省。斯中友好城市也就更多了,比如,科希策市和武汉市,日利纳市和长春市,马丁市和宁波市,利普托夫斯基米库拉什市和张掖市,特伦钦市和青岛市,尼特拉市和大连市,波普拉德市和泰安市,西尼克市和衡水市,赫龙河畔日亚尔和临淄市。
我们也正在努力为斯中两国的一对城市牵线搭桥,它们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如果这两座城市成为友好城市,将有助于推动斯中两国在旅游业推广和管理以及遗产保护上的经验交流。
斯中两国合作的另一个成功案例是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的中国一捷克一斯洛伐克友谊农场。在这里,我们发展贸易与投资,组織斯洛伐克艺术家进行表演,和中国斯洛伐克友谊小学一起举办各类活动。
总之,我希望斯中两国能积极发展友好省州或城市关系,提出并执行实实在在的项目和举措,为斯中友好添砖加瓦。斯中两国要再接再厉。斯洛伐克驻华大使馆也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新德里的中央公园康诺特广场,一支唢呐正在引吭高歌,循环换气的技法让嘹亮的乐声经久不散,场下一片沸腾。我站在观众后方的调音台旁,看到前排两个年轻男孩击掌拍腿地叫好,也不觉跟着兴奋起来。唢呐声落,现场成为掌声和赞美的海洋,荡开了浓浓夜色。印度演出顺利结束,我长舒一口气,感慨一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印度官方宣传语)。
2018年9月,应印方邀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派四川交响乐团下属“天姿国乐”民乐小组赴印参加德里国际艺术节,开启了三场不可思议的演出之旅。
初识,新德里没有牛?
“你好!欢迎来德里!”一声中文的问候,给了我印度之旅的第一个惊喜,前来接机的男孩竟然是中文系的大学生。母语的问候,一下子让我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多了几分亲切。
实话实说,出发之前,我的心情是忐忑的,有关印度的负面新闻实在太多, “对女性不太友好”的名头实在太响,破败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度污染的空气、满街闲庭信步的牛等等在印象中刻画得实在太
深。临下飞机还有热心肠的空姐殷殷提醒: “一定要喝瓶装水,刷牙也是!”我小心翼翼回问:“那,洗澡呢?”
出了机场看到马路上熙熙攘攘,突突车与摩托、轿车、卡车、大巴车共舞,看似完全不存在罚款的担忧。虽然尘土飞扬,但这些跨次元的交通工具确实是一同奔流在和别处并无二致、再正常不过的柏油路上。我有些费解了,扭头问多年前来过印度的慧姐:“新德里的马路上,为啥没有牛?”
慧姐无奈地扶额:“这里好歹是首都啊,你给人家想得有多差啊!”
这是我与印度的初相识。我承认闻名不如见面,偏见害人不浅,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体味。 艺术,就是要自由自在。
第一场演出在新德里的电影城,这里是一个集合了学校、工作室、制作中心等传媒业的社区。舞台设在一个学院的露天广场内,甫一入场,就看到满目青春洋溢的面孔,舞台上一只新加坡乐队正在热热闹闹地彩排。我们被热情的志愿者迎到屋子里小坐,然后开始了印度式的演出之旅。
节目单?不存在的,问T作人员也是没有的,能知道今晚所有演出团体的数量已经是最好状况。出场顺序?一切随缘。彩排?那是肯定没有的。试音?不要等人叫,要靠抢!此外,要对各种突发状况做好心理准备,比如突然喊你上来颁个奖,讲个话,那是不会提前通知的。
因此,当我站在第一场演出现场的调音台旁的时候,我以大无畏的心情做好了各种最差的准备,不停地脑补着话筒没有声音或者伴奏放不出来等等该怎么办。谢天谢地,不可思议的魔力出现了,演出意外的顺利。一曲琵琶和中阮的合奏《七个瞬间》作序热场,家喻户晓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在这遥远的国度也释放了人见人爱的魅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轻易地掀起了全场的第一个高潮。最后一曲唢呐《百鸟朝凤》压轴,一支小小的唢呐,以高亢嘹亮的乐声直冲天际,成群结队的鸟儿划破夜色寻声而来!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第二场演出在新德里中央公园康诺特广场,在我看来这就是印度的天安门广场啊。有了前一场演出铺垫,我和演员都已经比较笃定了,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印度人民的智慧,乱中有序,应对临时状况能力一流,不论准备如何,演出都会顺利完成。
当我们的乐声在康诺特广场露天舞台响起的时候,毫无意外地迎来了像前一晚一样的热忱反响,甚至更为热烈。演m结束后演员们对印度的观众素质赞不绝口,演H{前的忙乱和忐忑早已抛诸脑后,兴奋地谈论着能否把印度传统乐器和音乐融人民乐之中。有何不可?艺术,要的就是自由自在。
印度式的好客之道
提起印度,很多人能够追寻的最远的记忆恐怕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辛辛苦苦前去取经的佛国天竺。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印两国友谊,源远流长。这片诞生了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的土地一直与中国毗邻而居,朝夕相伴。
印度民众会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我出发前在心中打的问号。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然而很多例子告诉我们两国关系与民间友谊并不一定成正比,官冷民热时有发生,反之亦然。想知道新闻报道之外的印度人民是否友善,只有亲自去走一遭了。
结果让人高兴——看到一个好客堪比中国的印度,是我此行意外的收获。
在机场听到一声“你好”,是友善的印度人民发出的第一个信号。见到前一晚抵达的演员们之后我才知道,接应她们的也是一位中文系的大学生。航班深夜落地,到酒店之后由于房间预定问题,这位年轻人一直帮助她们联系印方艺术节组委会T作人员,与酒店协调入住,一直陪伴了两个小时,直到解决问题,他才与司机在凌晨离开。
在新德里汉斯拉杰示范中学( Hansraj Model School)的交流活动,更是让我们体验了一次印度式的好客之道。校长西玛尔·H·芭特女士( HeemalH Bhat)说: “在印度,我们把客人当作上帝。”我以亲身体验发誓,所言不虚。
6日上午,我们按照计划前往学校与学生们联袂演出。一大早,两位老师连同校车已等在酒店门口,印度的校车宽敞明亮,标识明显,看来所谓基础设施差绝不包括在教育上的投入。
进入校园,身穿纱丽的校长和两位漂亮的小姑娘已经在等候,为我们戴上花环,点上吉祥痣,把我们迎进休息室,端上各式各样的印度传统点心。经过一番热情的寒暄,中国演员们已急于去舞台试音,但是校长坚持让我们与她一起进场,并保证会在演出前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直到走进礼堂我们才明白为何如此,礼堂内数百名学生在我们走进的一刻起立转身,用热情的掌声欢迎我们。
舞台的背景布是怀抱琵琶的绘画人像,这可能是学校的孩子们对中国文化最直观的印象,我很开心,今天他们能够听到专业的琵琶演奏。专场演出之后,演员们与学生乐队合奏了一曲经典的《茉莉花》。演出结束后,我们又接受了如明星般的待遇,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注目礼中离场。
随后的座谈上,学习音乐的同学们表演起传统印度乐器,与中国演员们一同切磋,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火花,直到结束大家仍兴致盎然,意犹未尽。临行前,校长与老师们竟然拿来了许多传统美食,不由分说塞进我们每个人的包袋中,这印度式的好客之道,真是令人难忘!
初次印度之旅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是我看到一个丰富多面的印度,一个存在于别人讲的故事之外的立体的印度。这里色彩斑斓,这里艺术底蕴深厚,这里人们热情好客。
校车上,印度老师问我们对印度的印象是什么?我一时语塞,如果问我此行之前对印度的印象,那是多么的片面与狭隘啊,我们彼此是多么缺乏了解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像是坐在网线两端的网友,做点赞之交终归不如线下一会,民相亲一定会推动国之交,愿今次在新德里拨动的中国乐,能够奏响新时代中印友谊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