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小城的“气功路”说起(手记)
2019-06-24青木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城迪特福特政府,前不久正式将该地一条路命名为“气功路”,而德国第五大城市、黑森州的法兰克福也准备用“广州路”来命名一条街道。《环球时报》记者最近在德国各地采访,发现“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现在如果一座德国城市没有‘中国元素,那它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柏林中国问题专家斯托尔克说。
被称为“汉人的堡”的汉堡是活用“中国元素”的德国城市之一。早在100年前,汉堡的圣保利区就出现过“唐人街”的雏形,但纳粹政权上台后消失了。如今,汉堡自2004年起举办两年一度的中欧峰会,2006年又开始举办“中国时代节”,还打造中国园林、华人公墓、中资港口区等。“亲近中国”让城市得到回报,汉堡港1/3的集装箱来自中国,中企多达600多家。
“汉堡经验”很快被有“日本城”之称的杜塞尔多夫吸收——举办一年一度的“龙舞杜塞尔多夫”中国节,并举办中国经济论坛。华为、中兴等企业也把在德国或欧洲的总部设在这里。之后,“中国节”或“中国日”在科隆、杜伊斯堡、诺伊斯等城市纷纷出现。难怪汉堡营销局媒体负责人诺曼向《环球时报》记者抱怨说,汉堡的优势正在被蚕食。
这两年,最热的中国元素当属——“一带一路”。像鲁尔区转型城市杜伊斯堡,记者10年前去过这座城市,当时的印象是“脏、乱、差”,如今感受到它充满生机。发生这一改变,当地市政认为应归因于“中国”。
杜伊斯堡是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它正迅速成为“一带一路”的欧洲中心物流枢纽。目前中欧班列每周有约35-40趟往返于杜伊斯堡港和中国的十余个城市之间。“我们是位于德国的一座‘中国城。”杜伊斯堡市长林克自豪地说。值得一提的是,该市也是第一个设立中国专员的德国城市。
类似例子很多。“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因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如今中国游客大增;奥迪总部所在地英戈尔施塔特建立“巴伐利亚中国中心”,帮助中企落户当地;德国西南部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山区有一个“中国村”……记者还发现,德国较大的城市几乎都开设了中文网站,许多地区在中国开通官方微博。不少城市的社区学院和中小学设立了中文课程。
德国中国问题专家斯托尔克认为,以前德国也有“日本热”和“韩国热”,但相比之下,“中国热”显然更广泛、深入,而且是自觉性的。“中国元素”可以吸引中国游客和中国投资,也是城市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