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信贷投放与信用风险积聚的非权衡理论
——基于均值漂移投资技术模型

2019-06-24陆岷峰季子钊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贷利率

陆岷峰,季子钊

(1.南京财经大学 中国区域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1;2.彰银商业银行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引言

当今中国银行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国内及国际政策环境,正在逐步向“集约化、差异化”转变,诚因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过于依赖单一的信贷等高资本消耗的业务,资本负债及价值管理相对粗放,行业内存在垄断效应而且缺乏有效竞争。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也在逐步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变,在全球宏观政策拐点及国内经济减速换挡等大环境下影响,商业银行受“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等政策引导,信用风险也可能不断积聚。截至2018年初,中国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高达194%①数据来源:《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18年)》,其中,逾期90天及以上贷款/不良贷款的比值平均为114.5%,同期主要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平均水平仅为100%。2018年以来,我国央行持续采取了结构性信贷政策,并改善了货币政策引导机制,引导银行业加大对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2019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的硬约束指标。

尽管目前中国银行业为政府、企业及居民部门提供的信贷支持,无论是规模还效率上都相较从前有所增益,以往很多学者已致力于研究信贷投放与信用风险积聚之间的“此消彼长”的权衡问题,试图找到一个良好“均衡点”。但本文认为仍然无法做到也无需去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庞大的最优融资需求与保障金融稳定性之间的平衡。我们将在下文证明,只要能够不断提升市场的有效竞争,银行信贷投放的增长与信用风险的积聚之间不存在权衡问题。

二、文献综述

从长远的视角看,国际间所提倡的金融一体化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鼓励银行业的竞争。传统观点认为,竞争消除了各种限制性做法,降低了借贷利率之间的息差,从而提高了银行业的业绩。然而很难做到评估银行业竞争加剧的后果,竞争也区分适度与过度、有效与无效。赵旭(2002)[1]、陆岷峰等(2019)[2]、徐博欢等(2019)[3]及徐阳洋等(2019)[4]提出,关于测算银行业竞争加剧的后果,可以直接依赖于传统工业经济学文献的一般见解,存在许多因素,例如与债务相关的有限责任、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性以及项目可获得的投资技术等都决定了竞争程度将如何影响银行的冒险动机。因此,正如欧洲中央银行ECB(1999)[5]、周军煜等(2019)[6]、汪祖刚等(2019)[7]及徐阳洋(2019)[8]等研究得出的结论,竞争的加剧将对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产生显著影响。Gehrig(1996)[9]提供了来自瑞士银行的证据,证明银行拨备和贷款损失相对于息差有所增长,他认为这可以解释为瑞士银行业竞争加剧。这些观点集中于金融部门的竞争和金融稳定之间的权衡问题。Erkki Koskela&Rune Stenacka(2000)[10]研究了银行业信用风险管控及信贷整合后果,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基于市场力量和银行业市场脆弱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均值漂移投资技术模型(The model of mean-shifting investment technologies)的建模思想,这也是本文研究借鉴的研究方法。一直以来,鉴于经济周期拐点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关于银行业竞争和偿付能力的经济讨论比较多,很多学者将这些国家银行业的脆弱性归咎于外国竞争加剧(陆岷峰,2019)[11],并认为这是产生高风险放贷行为的核心原因,保护主义政策是造成其金融脆弱性的原因(本文所述“金融脆弱性”狭义层面系指贷款企业或授信户无法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陆岷峰,2019)[12]。

关于信贷市场结构与各方面银行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Broecker(1990)[13]、Nakamura(1993)[14]和Riordan(1993)[15]研究了借款者未被观察到的长期行为导致的逆向选择后果,他们认为,竞争加剧可能会使提前选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贷款企业在一家银行被拒绝,就可以向其他银行申请贷款,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资金池的平均质量将会不断下降。Petersen&Rajan(1995)[16]认为,信贷市场竞争限制了借款者和贷款之间分享投资项目盈余的能力。季子钊等(2019)[17]、徐博欢等(2019)[18]、汪祖刚等(2019)[19]皆认为,竞争性市场中的贷款可能被迫收取比垄断市场中的贷款者更高的利率。Caminal&Matutes(1997)[20]、周军煜等(2019)[21]、汪祖刚等(2019)[22]研究了当银行为了缓解潜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在信贷配给和货币管理之间做出选择时,信贷行业集中度增加的后果,即增加市场力量会促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

银行业竞争和金融脆弱性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的主题。充分竞争引入信贷市场将如何影响贷款利率,进而影响信贷投放规模;利率和规模的变化将如何影响金融脆弱性(即违约概率或信用风险)。只有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探讨银行信贷投放与风险积聚的博弈问题。

三、均值漂移投资技术模型

(一)基础模型构建

首先,考虑一个有限责任企业需要为自己的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融资,假设它不存在任何留存收益或股权资本,项目的全部融资来源于信贷(Fully Financed by Debt)。这样的设定,旨在合理简化研究,因为本文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信贷市场,而非更广泛的资本市场。

假设企业拟投资额(亦或所获得的信贷投放)为x,并可获得一个随机连续分布的投资收益θ∈[0 ,m],相应地,设定投资收益的条件密度函数为f(θ|x),因此可知其概率分布函数为;对上述概率分布关于项目投资额的偏导可以表述为Fx(θ|x)。

基本假设1:对于所有投资水平x以及所有投资收益水平0<y<m,有:

其中,假设(A1)表示普通随机一阶占优条件,也就意味着投资额的增长将使得投资收益“漂移”到更高的水平。换句话说,投资额增大会使投资收益概率分布函数向右平移。假设(A2)表明投资收益向更高水平漂移的速度是非递增的,综合看基本假设1表明了一个观点,即单一项目的投资收益递减,银行为了保持较高的边际收益将更倾向于将贷款组合分散于多个不同的项目上。

(二)企业最优预期利润

面对一个普通的债务合同,并且作为有限责任制的企业,只要满足风险中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其最优化预期利润,如下:

其中,R=1+r表示银行贷款利率,η=Rx表示“盈亏平衡”的临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刚好可以保持偿债能力,超出则表示项目盈余,低破则表示企业违约破产。目标函数(1)刻画了企业的有限责任机制,即借款人企业只会关注该项目的净收益及超出“盈亏平衡”的状态(y≥h),当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时,项目的所有权将转到银行。因此,基于债务契约,企业的收益函数设定为凸函数,企业为了使项目收益在扣除融资成本后达到最大化而进行投资决策。因此,企业破产概率(即违约概率)可以表示为F(η|x)。

(三)银行最优预期利润

假设银行承诺使用一个贷款利率R为项目的投资提供信贷投放。在其贷款利率承诺中,银行将项目的最优信贷投放(或最优投资额)x*(R)纳入考量范围。假设银行是风险中性的,在未引入银行间竞争的情况下,它能够决定贷款利率以最大化自己的预期利润,有:

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R0表示发放贷款的机会成本因子(常数)。而此处η=Rx则是企业家最优投资的保本状态。(2)式等号右边第一项涵盖了银行因项目破产而成为剩余追索这一状态下的利润;第二项是指银行在企业仍有偿付能力的状态下发放贷款的机会成本的净利润。通过简化整合,可以得到:

(2a)等式右边第一项表示在项目没有违约风险的情况下,银行从贷款利率中获得的收益。由于这里存在项目违约的风险,银行的目标函数必须减去一个平均风险溢价(The risk premium)。

(四)最优债务融资项目选择

为了研究贷款利率对项目最优投资选择的影响,采用η=Rx,将(1)式亦可写成:

从(1a)以及边际期望收益与边际期望成本相等的最优化原理可得:

结合基本假设1中的(A1)和(A2)可以推导:

那么综合上述,贷款利率与项目的最优投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3)式的全微分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其中,我们利用了(A3)和二阶条件V″(x) <0,得到(4)的结果。

命题1:银行贷款利率的增加导致项目企业的最优投资额提高。换句话说,按照常识而言,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会促使投资额增长,但会导致银行对项目的最优信贷投放标准拉高。

在均值漂移投资技术下,贷款利率的提高,一方面降低了一般企业家的投资额,限制了他们的冒险动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项目的最优信贷投放门槛。(A1)假设中也蕴含了一个观点,即较低的投资水平会导致较高的破产概率(金融脆弱性),较高的投资水平则有较低的破产概率。因此,命题1也符合了我们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普遍观点,即较高的利率往往与风险较高的项目有关。

(五)银行和贷款利率的市场结构

1.缺乏竞争的情况

在分析了项目企业的投资决定之后,我们现在考虑贷款利率决策。先不考虑存在竞争的信贷市场,有一个具有垄断力的银行可以自己决定贷款利率。因此,利用(2)式可得,在缺乏竞争的银行最优垄断贷款利率,R=RM必须满足的一阶条件为:

式(5)的右侧为贷款利率提高对银行利润的直接收益增加效应,左侧总结了贷款利率变化通过所融资项目的投资额产生的间接影响。

根据(6)式,银行垄断的最优贷款利率必须满足风险调整后的勒纳指数条件,在最优情况下,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通过价格弹性因子反映了银行的市场势力。

2.完全竞争的情况

在描述了银行垄断者决定贷款利率的特性之后,我们现在将竞争引入信贷市场。我们假设各银行之间的竞争状态满足伯特兰德价格竞争(competitive lending market)①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其假设为: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其主要结论:寡头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MC;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0。,这是一种寡头竞争市场状态,同时意味着贷款利率会被下调,以产生零的预期利润。当然,一个完全竞争的贷款市场也符合这种情况。因此,利用(2)或(2a)式,具有竞争力的贷款利率因子R=RC必须满足Γ(RC)=0,则存在:

其中,G(η|x)为银行在竞争中经营产生零利润所需要的平均风险溢价(the risk premium)。因此,对于平均风险溢价关于贷款利率的全微分如下:

基本假设2:风险溢价是投资的一个递减函数,即:(A4)Gx(η|x) ≥0

(六)银行信贷投放与风险积聚之间是否存在权衡

1.市场结构与贷款利率

在上文中我们研究了贷款市场结构与利率、项目选择及均衡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初步研究了贷款市场结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或为此目的,可计算银行目标函数R=RC处的理论导数为:

结合(A4)和(8),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直观和吸引人的结论:

命题2:在信贷市场引入竞争会使得贷款利率下调。

结合命题1和命题2可以得出结论,银行最优信贷投放计划将要扩大,以应对信贷市场的竞争,因此企业也会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获得贷款。

2.违约概率的均衡

承接上文将竞争引入信贷市场后,均衡违约概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换句话说,降低贷款利率是否会增加违约的均衡概率,从而加重信用风险的积聚?

首先,我们观察到,在盈亏平衡状态下贷款利率的变化并不等同于对违约概率的影响。我们将违约概率函数进行全微分,得到如下表达式:

根据(9)式,贷款利率对项目破产风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有限责任效应和均值漂移效应。(9)中,右侧第一项目为有限责任效应,贷款利率的增加会导致“盈亏平衡”临界值h的增加,由于企业本身承担有限的责任,而“盈亏平衡”点上升过高,则可能导致投机行为或违约倾向。因此,有限责任效应会驱使违约的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水平的变化会根据(A1)和(A3)漂移投资收益的概率分布,因此我们还要考虑均值漂移效应。(9)式右侧第二项目表示均值漂移效应,贷款利率的提高通常会减少普通投资额,但由于投资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投资的这种变化也会降低盈亏平衡状态,从而降低破产的可能性。结合(A1)和(A4),我们可以正式比较以上两个冲突效应,得到:

因此,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初步推定:均值漂移效应大于有限责任效应。

命题3:较低的贷款利率,尽管会刺激普通项目信贷投放的增长,但将明显降低违约的可能性。

因此,命题2和命题3组合直接证明了将竞争引入信贷市场,通过降低贷款利率,进而降低破产均衡概率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积聚。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中心推论。

推论4:银行信贷投放与信用风险积聚之间不存在权衡。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命题1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我们日常对“投资与利率反比”的常识,实际上,它是对该传统经济规律的条件延伸。命题1告诉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增加贷款利率就可以遏制投资额,同样地,也不是单单降低贷款利率就可以刺激投资上涨。事实上,贷款利率与项目最优投资额,亦或与最优信贷投放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命题2表明,将竞争引入信贷市场会降低贷款利率的水平。这一点符合我们对信贷规律的认知,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降低贷款利率,这里蕴含了投资技术的进步、盈亏平衡状态的漂移、银行信贷业务的管控水平提升等等。

命题2和命题3表明,在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中,较低的贷款利率水平会同时提升实际项目的信贷投放额,降低项目最优投资额的标准,降低项目破产的概率,进而抑制信用风险的积聚。所以,银行信贷投放与信用风险积聚之间并不存在所谓“此消彼长”的权衡命题。

(二)建议

当前,银行业风险整体可控,但对信用风险仍需高度重视。通过本文的理论论证,最重要的建议是,转变对信用风险积聚的因果认知,银行业大力服务实体经济、扩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等,都不是导致行业信用风险积聚的最终原因,最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效的投资技术和充分的信贷市场竞争。针对于此,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信用风险管控。应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企业的风险监控,主动压降“坏杠杆”,特别是“僵尸企业”授信、高风险企业授信,合理控制按揭贷款增速,使居民杠杆率水平处于稳定增长区间。科学把握风险化解节奏,兼顾银行、企业、社会利益,积极探索创新化解方案,在妥善化解银行风险的同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大局。合理调节杠杆增速,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效率较高的行业和地区,重点支持具有核心技术、行业竞争力较强、市场需求较为稳定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对于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政策的融资需求予以资源倾斜。加强对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研判,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及时调整极端情境下的高风险资产;优化资产结构管理,以应对流动性偏紧和利率中枢上移的货币环境。

二是夯实损失吸收能力。银行股东及经营管理者应提高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容忍度,调整追求利润规模的考核导向,打破“正利润增速”的刚性要求,为压降“问题”债权提供缓冲期。银行探索发行永续债、可转股的二级资本工具、可减记优先股以及TLAC资本工具,根据汇率和利率中长期走势,增加海外资本筹集力度。鼓励银行采取“以丰补歉”的分红政策,确保在经济下行周期资本的积累;加快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国内系统性重要银行附加资本缓冲政策的“落地”;引导银行保持理性扩张节奏,使杠杆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让资金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实体经济边际产出较高的行业,远离金融泡沫较高的行业。

三是优化信用环境。鼓励银行采用新的方式处置“问题”债权,如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加大市场化债转股力度,借助互联网化平台处置不良贷款,借助对外开放加速时机,充分利用境外市场化解境内不良资产。完善商业银行呆账核销税前扣除政策,提升可抵税拨备的比例,放开核销自主权、贷款减免限制条件以及个人不良贷款批量处置政策。实施IFRS 9会计准则,夯实拨备基础,缓解拨备计提的滞后性和顺周期性。完善破产重整相关法律制度,优化破产重整中的信息披露机制,鼓励债务人与金融机构通过法庭外协商制订重组计划,完善司法程序,赋予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有效行使监督权、实质参与重整重大事项决策等权利,防止“假破产、真逃债”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加快建立失信企业和个人信息全国共享和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各省市金融债权安全综合指标体系,强化对地方金融安全和信用环境的考核制度,切实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信贷利率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