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盆地钻头数据库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2019-06-24刘贤玉任冠龙

关键词:机械钻速数据库系统北部湾

刘贤玉 黄 静 任冠龙 曹 峰 张 超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广东 湛江 524057)

南海北部湾盆地存在大量胶结致密、软硬夹层交错的难钻地层,特别是自流沙港组下部至长流组、前第三系地层可钻性每况愈下,导致部分钻头磨损严重,不得不频繁起下钻更换钻头,钻进效率较低,作业成本急剧上升[1-3]。根据地层特性优选钻头,合理控制钻进参数,才能确保钻进效率。随着油田钻井数量的增加,油田各构造、各层位所使用的钻头类型和数量也大大增加,从大量已使用钻头数据中统计分析出合适的钻头类型,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3]。中海油目前没有建立系统的钻头数据库,现场钻井作业在钻头选型上存在盲目性。不是根据地层特征来优选钻头,钻头与地层不匹配,钻进参数不合理,也会导致机械钻速较慢的问题,从而增加作业成本[3-6]。为适应北部湾盆地钻井作业的需要,课题组研发了北部湾盆地钻头数据库系统。

1 油田钻头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中海油没有建立钻头数据库,国内部分油田建有钻头数据库。部分油田建立的钻头数据库的实用性较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信息量较少。机械钻速与地层特性、岩石强度、钻头性能、钻进参数及钻具组合等密切相关。已有的钻头数据库提供了钻头基本信息、平均钻速、地层名等,但缺少钻头照片和详细地层特征、岩石强度、钻进参数、钻具组合等信息。钻头的选用,一般要参考邻井或邻近区块的钻头使用情况,现有数据库(如WellView)不提供详细钻进参数,钻头选用者无法直接借鉴邻井资料,对多口井的钻进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2) 功能有限。优选钻头,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信息。在现有钻头数据库,一般仅可对钻头型号、钻速进行简单查询,不能精确查询钻具组合与钻速的关系、地层厚度与钻速的关系,无法按钻头的出井状态进行查询。在可钻性较好的地层中,硬夹层会使钻头提前失效。现有数据库均没有岩石强度分析功能,钻头选用者难以针对硬夹层来选用合适的钻头。

(3) 显示方式的局限。现有钻头数据库的数据基本为列表显示,可视化程度较低。

(4) 录入方式的局限。现有钻头数据库都采用逐项录入数据的方式,数据更新的操作比较繁琐,工作量大。

2 新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研发的北部湾盆地钻头数据库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数据录入模块、钻头信息模块、单井参数查看模块、多井参数对比模块、地层评价模块;主要包含钻头信息、钻进参数、地层信息、井眼信息等数据(见图1)。该数据库具备常规钻头数据库的查询、排序、筛选等功能,同时还具有如下特点。

(1) 信息量较大。数据库中包含钻头信息和详细的地层特性、岩石强度、钻进参数、钻具组合信息及现场作业情况等,钻头信息与地层信息是优选钻头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在该数据库中,每只钻头都配有约10张照片,全方位描述了钻头出入井状态,并附有各种型号钻头的性能特征,直观准确地表述钻头状态;同时,有详细的地质特征描述,可以快速查看地层岩性照片与综合录井图。

图1 钻头数据库系统架构

(2) 可视化程度较高。自动集成显示钻进参数、地层特征、钻头使用情况,并将其与钻具组合、钻头照片等动态链接。

(3) 功能较齐全。增加了多井参数对比功能,可就钻进参数、岩石强度、地层信息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钻头与地层匹配性及钻进参数控制的合理性。可对地层进行快速评价,计算岩石强度与地层可钻性。拓展了常规数据库的查询排序功能,可进行多重排序,可对钻具组合明细、钻遇不同地层厚度及机械钻速、钻头出井状况进行精确查询。

3 数据库的应用情况

研发的钻头数据库系统已经应用于北部湾盆地钻井作业。实践证明,利用该数据库系统指导钻头选型及钻进参数控制工作,有助于提高机械钻速。下面介绍该数据库特色功能的应用实例。

3.1 精确查询

为某区块流二段钻头选型。在传统数据库能查到整体机械钻速与总进尺,结果显示:S-1井的STS935RS钻头钻遇了流一段、流二段、流三段,平均机械钻速为14.8 mh,钻头出井磨损评级为2-2-WT-A-X-I-NO-TD;S-2井的MD519HBPX钻头钻遇流一段、流二段,平均机械钻速为16.7 mh,钻头出井磨损评级为1-1-WT-A-X-I-NO-TD。按此分析,MD519HBPX钻头比较适合该区块流二段钻进。

在北部湾盆地钻头数据库中,可以查询钻头钻遇不同地层的厚度,且自动计算每套地层的钻进速度,实现精确查询。通过精确查询发现,MD519HBPX钻头整体平均钻速相对较高,但钻遇该区块流二段仅15 m,代表性不强,且在流二段的机械钻速仅 8.2 mh,出井照片显示钻头出现部分泥包;STS935RS钻头钻遇流二段达767 m,在流二段的平均机械钻速为13.9 mh。由此可见,针对该区块流二段,选用STS935RS钻头更具合理性。

3.2 快速查找较优钻头

在北部湾盆地钻头数据库中,通过平均钻速进尺图直观显示钻速与进尺。每口井的钻速与进尺相对应,浮动显示钻头基本信息,并且与钻头的出入井照片、钻具组合形成动态链接。经过简单的筛选操作,按机械钻速排序后,可快速找出某区块综合效果较好的钻头。如Y-1井使用的新速通STS916钻头,进尺2 404 m,机械钻速30.2 mh,进尺较深,整体机械钻速较高(见图2)。

3.3 快速查看地层特征

某区块流二段,X-1井和X-2井都采用TS1964RS钻头钻进。X-2井的平均钻速为62.1 mh,X-1井的钻速却只有8.04 mh。调整了钻进参数,效果不明显,最后X-1井因机械钻速较慢而起钻。到北部湾盆地钻头数据库中查看地层特征,查询结果如图3所示。X-2井钻进的流二段是可钻性较好的沙泥岩。X-1井钻进的流二段上部地层岩性与X-2井相似,但其钻进遇到的流二段下部地层夹有可钻性极差的炭质油页岩。炭质油页岩硬度高,岩石表面光滑,PDC钻头切削齿无法有效吃入,钻进效果差,钻速甚至低至1mh以下,而牙轮钻头相对更适合炭质油页岩的钻进。要提高X-1井的机械钻速,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地层信息,就应该优选牙轮钻头。

图2 按钻速排序所得较优钻头的钻速进尺图

图3 数据库显示的X-1井钻遇地层特征

3.4 单井参数分析

X-1井Φ406.4 mm井眼使用了3只钻头,一只为牙轮钻头GJT115GC,另外两只为PDC钻头TS1963SS。其中,第一只TS1963SS钻头因钻速较慢而起钻,出井磨损评价为3-5-WT-A-X-I-CT-PR,磨损严重且出现崩齿。在北部湾盆地钻头数据库中查询单井参数,可获得如图4所示的查询结果。为提高钻速,TS1963SS钻头进入下洋组下部后,将钻压由4 klbs(17.8 kN)左右提高到15 klbs(66.7 kN)左右,转速由100 rmin提高到120 rmin。但是,由于下洋组下部含砾较多,高转速、大钻压在提速的同时,也使钻头快速磨损(见图5)。进入涠一段后,大钻压、高转速已经无法再提高钻速,后期的机械钻速不到2 mh,只能起钻更换钻头。更换钻头后,钻进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如果能在下洋组钻进过程中,适当控制钻进参数,以保护钻头,就可能会避免更换钻头。

图4 X-1井的井眼钻进参数

图5 X-1井TS1963SS钻头出入井照片

X-5井与X-7井为同一区块的探井,使用同一泥浆体系,Φ311.15 mm井眼均钻遇角尾组至流二段上部,地质特征相似。X-5井使用TS1952RS钻头,X-7井使用TS1952SS钻头,钻头性能差别较小,但钻进效果差别较大。

运用钻头数据库系统的多井参数对比功能,可得X-5井与X-7井的钻速、钻压对比图(见图6)。从图上可以看出,X-5井的钻进参数较为保守,前期钻压6 klbs(26.7 kN)左右,转速80 rmin,后期钻压12 klbs(53.3 kN),转速100 rmin,平均钻速41.7 mh;而X-7井的钻进参数有适当放宽,前期钻压8 klbs(35.6 kN)左右,转速80 rmin,后期钻压控制在16 klbs(71.1 kN)左右,转速120 rmin,平均机械钻速为50.9 mh。X-7井的整体钻速相对较高,即使放宽了钻进参数,钻头状态依然良好。可见,该区块角尾组至流二段上部,钻头保护压力较小,可适当放宽钻进参数,加快钻进。

图6 X-5井与X-7井的钻速、钻压对比

4 结 语

针对北部湾盆地的地质特点和钻井作业需要,参考部分油田已有的钻头数据库,设计开发了北部湾盆地钻头数据库系统,这是中海油拥有的首个钻头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系统克服了油田已有的钻头数据库的不足,包含的信息量大、数据可视化程度高、功能齐全、实用性强。它收录有详细的钻头信息及使用情况,包含钻头出入井照片,有详细的地层特性、岩石强度、钻进参数、钻具组合、作业情况等信息;将钻进参数、钻头信息、地层特征等关键信息集成可视化显示,并在多种信息之间建立了动态链接;能进行多重排序、精确查询、快速优选钻头;能进行地层快速评价,计算岩石强度及可钻性剖面;可以对多井参数进行全方位对比,便于深入分析钻头与地层的匹配性。该数据库系统已经在北部湾盆地推广使用,在指导现场科学优选钻头、合理控制钻进参数,进而有效提高机械钻速、降低钻井作业成本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机械钻速数据库系统北部湾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Oracle数据库系统的性能优化研究
微细铣削工艺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
江苏省ETC数据库系统改造升级方案探讨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钻进参数多目标优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基本情况数据库系统通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