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半开敞空间在民宿改造设计中的利用
2019-06-24林崇华徐同丹
林崇华,徐同丹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西南地区东部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属高原地区,东西所处地形不同导致两地的气候也有差异,西部高原与东部盆地的民居建筑又有所不同。文章以西南地区东部盆地为例探讨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问题。
一、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院落组织形式
西南东部盆地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山地河流众多,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常年降雨量充沛,为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环境,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院落空间组织形式。根据空间墙面数量可以把民居空间类型分为:封闭式空间、半开敞式空间、全开敞式空间。封闭式空间是指屋顶、四个墙面、地面齐全的空间(图1),这种空间的功能大多是人的活动频繁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室内空间,比如,卧室、厨房、堂屋等;全开敞空间主要指的是天井、观赏性小花园等人的活动极少、并且占地面积较小的空间(图2),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周围环境的采光、雨水收集以及通风换气;半开敞空间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上的通透但是有屋顶的过渡性空间(图3),比如,过厅、敞厅、堂屋等。
二、现代民宿的特点分析
当今经济的发展带动大众生活水平也在提高,曾经的观光旅游模式也开始向休闲度假游转化,具有独特的体验性与个性的民宿大量出现在旅游市场,从发展初期的以提供美食为主的农家乐一直到如今成熟的以独特的住宿环境吸引游客的现代民宿。近几年,由于媒体对民宿的宣传,民宿这种住宿方式形成了一股热潮,在我国发展迅猛。国家为积极引导民宿的健康发展也颁布了多项鼓励民宿标准化、规范化的政策法规,2016年3月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朱鼎健提出建议推行农家乐、民宿综合评定标准,引发了全国对于个性化住宿规范的讨论。2017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提出,建议各地探索合理合法、高效一体的民宿行业管理政策,推行行业许可经营制度,建立统一的民宿审批与监管机制,提高民宿经营的规范性与稳定性。
现今民宿在我国的发展日趋成熟,民宿种类众多,但是这些民宿都具有共同的一些特点:①融入性,现代民宿设计善于从当地文化中获取素材,以此构造民宿的大结构,恰当地融入当地优美自然景观,使民宿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浑然一体,以整体环境的自然性与文化性吸引游客;②差异性,重视自身独特性的营造,在民宿融入周围环境的同时,又需要适当的差异性,以此丰富民宿的内涵,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的是大基调,前提条件,而差异性的营造更是通过对比来衬托民宿设计的地域性;③互动性,现代民宿与其他住宿类酒店的区别在于,民宿空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与娱乐性,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在民宿设计中,民宿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适于互动的环境,比如居家式的就餐环境、开放式的观影区和游戏区等。
图1 封闭式空间
图2 全开敞式空间
图3 半开敞式空间
图4 半开敞空间可移动隔断通风示意
三、传统民居中的半开敞空间的物理环境分析
在民宿的功能分析中可知,民宿并不是以单纯提供食宿为主的住宿环境,民宿重视在此居住的住客的活动参与性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这类空间往往是开放形式的,以更好更快地促使大家加入到集体活动中,使民宿整体氛围活跃。
但是在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中,分析该地传统院落民居转化民宿可行性的时候,考虑到民居建筑的营造手法是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相结合,但是民居封闭式空间大部分因为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导致每间开间较小进深较大,在保证民居整体风貌不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在封闭式空间中很难营造较大的开放性的互动区域,所以在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设计中,把设计视线转向了半开敞式空间,合理利用此类空间实现由传统居住空间向民宿空间的转化。在考虑开敞式空间到开放性互动空间功能的实现中,首先应解决半开敞空间的环境,使其适宜人类活动。
(一)半开敞式空间的热环境分析
半开敞式空间主要的作用是在整个院落空间中,成为交通线上的节点,给人提供休憩的地方。在夏季由于西南民居的屋檐较大,可有效遮蔽部分太阳光照射的热量,又因这类空间两面通透,能够加快空气流动带走空间中部分热量,通常这种半开敞式空间与天井这类全开敞式空间相互配合,使整个空间通透,形成一个良好的通风系统,把建筑内部多余的热量带走,调节周围温度。但是由于这类空间四周围护是非封闭性的,所以室内与室外热量交换的时候没有阻碍,室外温度对空间内部温度有直接的影响,且受室外温度影响较大,所以人们通常是有选择的在此类空间内部活动,当室外温度比较适宜或阴雨天气的时候,人们在这里的活动比较频繁。
在冬季,因为围护结构缺少一面或两面,所以室外的冷风直接进入半开敞式空间,带走空间内部的热量,这类空间的保温性能基本为零,在较冷的冬天人在这类空间的活动更加稀少,此时这类空间只能作为临时遮雨的地点;即是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由于大屋檐的遮挡,太阳的热量无法直接进入空间,使整个半开敞空间没有热量来源,无法供给人在该空间适宜活动的基本热量。
(二)半开敞空间的光环境分析
半开敞式空间两侧不设墙面,但是因为西南传统民居“大屋檐”的建筑特点,太阳光并不能直接照射进半开敞空间,只能靠太阳光线照射到天井,然后通过天井结构把光线引入半开敞空间中。
半开敞式空间通透的特点仅可以解决基本居住使用的光照问题,这类开敞空间大多进深较大,由于太阳光线引入不均匀,在开敞的一面或两面,光线集中,但是在封闭面的光照相对的减弱,致使空间内部的光线分布不均,所以单从两侧进行采光并不能解决整个空间的照明问题。
半开敞空间间接利用的太阳光并不能满足现代民宿多功能空间的条件需求。现代民宿发展日趋成熟,不断地解决人与居所的关系,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现代人的行为活动较以往大不相同,对光线的要求也不是单一的追求明亮的光照效果,根据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或明或暗的室内光环境。比如,当人们选择在此空间进行观影活动,需要相对暗一些的室内光线,在这里就需要减少太阳光照进入空间内。
四、半开敞空间物理环境的适应性解决方案
(一)半开敞空间关于热环境的适应性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西南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在利用该地民居中的半开敞式空间的时候,需要考虑该空间受室外温度影响较大,空间内的温度与周围气温成正比,解决方案应该注重可调节性以便应对夏季和冬季对热量的不同需求。
第一,可以增加可移动性的围护结构,比如可移动式门窗,在夏季日间太阳热量过大时,关闭可移动门窗,阻止室外热量进入空间内部;夜间太阳热量散去,室外温度下降的时候打开可移动门窗,保证空间的通风正常,可以带走部分空间内部的热量,利用自然风降温。冬季室外温度降低,可以关闭移动式门窗,隔断原始空间的通风系统,减少因通风而导致的热量的散失;当日间日照情况较好时,可以在阳光照射热量最充足时,阳光照射到的那面打开门窗,使外面热量能进入到室内来。(图4)
第二,夏季日间在关闭移动门窗的情况下,半开敞式空间暂时成为封闭空间,在封闭空间内,室外温度进入不到室内,但同时,室内的热量不能发散出去,热量集聚在室内加上人的活动频繁同样使室内温度持续升高,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封闭空间之外营造新的通风环境。考虑到房屋上方因阳光照射温度并不低,所以利用地面空间营造新通风环境,架空地面,使地面下的空间有空气的流动穿过室内空间带走空间内部的热量。(图5)
第三,可以适度采取现代调节温度的设备,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从而获得更加适宜人类活动的室内温度。根据以上的两点可以解决大部分室内热环境问题,但同时还需要现代设备作为辅助条件解决一些极端高温或低温情况下的室内热环境问题。
(二)半开敞空间关于光环境的适应性解决方案
图5 半开敞空间底部通风示意
图6 可选遮光帘类型
图7 半开敞空间屋顶采光示意
针对民宿中多功能空间的灯光需求,需要对引入的太阳光线进行干预,使进入到室内的光线具有可控性,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需要调节光线的亮暗程度。对光线进行遮挡同时又方便调节的最经济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透光程度不同的透明或半透明材质组合使用,为半开敞空间增添移动式的遮挡物,方便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更换光照明暗度,比如增加具有不同透光度的帘子,可根据不同场合选择性使用。(图6)
半开敞空间由于只有一面或者两面没有遮挡,使太阳光线进入室内,但由于传统民居中部分空间进深较大,光线无法完全照亮整个空间,所以存在光照不均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试着从顶部方向引入太阳光线,并借助现代导光技术获取较为柔和的太阳光,平衡室内光线。西南传统民居的建筑一般是两层的结构,所以半开敞空间分为单层结构和双层结构。单层结构的半开敞空间可以直接从屋顶开采光口,使阳光照射进室内(图7左),但在屋顶开采光口的时候应注意采光结构的密闭性,以避免出现漏雨的情况;对于双层结构的半开敞空间,直接从屋顶引入太阳光线不太现实,所以需要通过现代导光管技术辅助实现屋顶采光。导光管可以改变阳光照射方向,控制照射范围,如图7(右)所示,利用二层空间建立小型的采光井,再利用设计好的导光管进行光的传导,且可以在一层的屋顶也增设几组导光管,以获得范围更大、更柔和的光照效果。
五、总结
为进一步对西南东部盆地地区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深入研究,文章把研究对象的建筑空间分成了封闭式、全开敞式、半开敞式空间,通过对民宿特点的研究了解到民宿设计中应注重互动性空间的营造,通过从以上三种空间的空间特点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的改造互动性空间的区域在半开敞式空间。
鉴于西南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半开敞空间并不能适应现代人对空间舒适度的要求,所以在对半开敞空间进行改造的时候,首先考虑了半开敞空间的物理环境,从室内热环境和光环境角度对半开敞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造的办法和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