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续写运河文化的社区力量
2019-06-24丁云通讯员王蕾
记者 丁云 通讯员 王蕾
路南社区位于姑苏区金阊新城最南端,紧邻大运河畔,是古城和新城的交通枢纽,城乡融合所在地。社区下辖路南苑、春馨园、龙胜兰郡三个居民小区和一个工业园,常住人口6500人。
2019年路南社区打造“运河学社”品牌,更好地保护、宣传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化精神,更通过“运河+(家)”项目,为运河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
在融汇贯通中实现党建与运河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古城苏州历史悠久,崇文重教,文人雅士荟萃,正是这样浓厚的文风使得整座城市传达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品格。也得益于运河,使得苏州地方文化延伸到了全国。
路南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做实“一线争先,一体行动”打造运河学社,深化路南红心党建品牌。大运河阅读启动仪式,开启了运河文化春的篇章,所营造的全民阅读氛围,倡导居民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书中了解更多关于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打造运河文化阵地。
每月,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便民咨询服务、广场志愿活动,组织社区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党员活动,唤醒党员的身份意识,督促党员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把红色课堂搬到大运河畔。
“运河学社”开设了“垃圾分类知识学堂”,将居民请进学堂,一起学习垃圾分类小知识。党员居民们共组“红心使者护河小分队”,人人担当护河志愿者,在运河沿线定期捡拾垃圾,装袋,分类投放,保护运河环境。
利用“五彩夏日”,开展运河“红色课堂”“红色少年行”等活动,在青少年中播撒传承种子,鼓励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做运河文化传承者。
从早期运河开凿到近代运河的发展,在辖区党员、群众间探讨如何弘扬、继承大运河文化,已形成了“人人心系大运河,运河文化扎根群众中”的良好文化氛围,同时,又通过大运河文化拉近了党群之间的感情,带动群众提升修养,提高素养。
感怀、传播运河文化里淳朴的民风民俗
为了助推运河文化蓬勃发展,推广运河文化符号,路南社区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运河文化深深植入百姓心中,走出一条保护、传承、弘扬运河文化的成功之路。
利用运河学社,社区重塑了清明、立夏、腊八、冬至等传统民俗。例如立夏斗蛋、编织五彩蛋兜,吃立夏饭等,新老苏州一起度立夏;腊八节熬制腊八粥,开展苏州地域特色的腊八民俗文化活动;冬至居民聚在一起吃百家宴,还原了运河农家旧有生活场景等,文化在其乐融融中传承,拆迁后分开的邻里亲情再次贴合到一起。
社区中涌现了众多孝老爱亲、待人友善的居民,他们中很多人成为社区的骨干力量,比如照顾两位老妈妈的六旬党员华惠清,做好事不留名的“吴好人”吴孝忠,创业典范顾珏等等。社区组织社工和青少年自导自演自拍了公益视频“文明网红小少年”,以爱无界、俭为本、孝当先、护作德、安养福等篇章,倡议人们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区域大党委也发挥了作用,利用辖区资源,联合共建单位,开展节水贴心服务活动,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引入“红心凳”“红心椅”;成立365巡逻志愿队、331安全志愿队、“馨”家园护绿志愿队、小小环保志愿队,开展运河文化主题画展、保护大运河签名等活动,共同保护运河环境,守护运河新家园。
延续、丰富运河文化中浓郁的传统味道
运河沿岸的居民原大多以农耕为主,路南人更是倚靠运河而生,一代代人在这里生活,保留着种植的习惯。为了让自小生活在运河边的居民重返幸福田园生活,在高楼林立中体验时尚“农耕生活”,社区组织盆景制作、老物件展示、青年体验运河农耕文化、母亲节“DIY插花”等活动。居民们也纷纷在自家阳台开辟新天地,种植阳台蔬菜,此外还有一部分居民在外承包果园、蔬菜园等,在互联网+的键盘时代依旧不忘初心,勤恳劳作,体现运河劳动人民的质朴生活精神。
得益于运河,沿岸的各种曲艺、舞蹈、文化得以交流、发达。今天,路南社区开设了“非遗民乐课堂”,以传承中华民族乐器为契机,由专业老师教授民乐,让居民学习民乐,使传统乐器贴近百姓,让传统民乐在百姓中传承。社区组建了一支“鼓令天下”女子乐队,队员就大多是从小在运河边听着鼓乐长大的退休人员。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和“鼓”令结合,就打出了二十四节气鼓。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丰富了他们退休后的闲暇生活,也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到二十四节气鼓的传承中来。并将24节气知识广泛传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学融会贯通,更好地传播运河文化。
小区里墙上绘着运河文化,创意井盖反映了白洋湾运河文化的“三花”、农耕等内容,也为运河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打造出富有运河文化内涵的社区风景线。
大运河是可与长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路南社区努力塑造的运河文化氛围,也令更多居民积极投入大运河保护的各项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