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满溢的顷刻
——钢琴家、钢琴教育家张玎苑博士小记

2019-06-24白学海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音乐厅柏林钢琴

文/白学海

我与张玎苑博士相识已有二十余年了。大学时代,我们都是中央音乐学院陈比纲教授班上的弟子,同学少年,意气相投。1998年我赴德国攻读音乐学专业研究生学位,由于当时通讯不易,竟与她断了联系。不想,第二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匆匆穿过柏林艺术大学旁的路口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抬头看见的正是好友张玎苑!即刻,叽叽喳喳重回往日热闹,我们俩彼此为这样的巧遇感到惊喜,随到我家细说这一年的经历,为我们又可以在柏林学习和相聚而庆幸。2005年,玎苑学成回国,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没想到2008年,我也来到上海,就职于上海师范大学,和玎苑又生活在一个城市了。兜兜转转二十多年,我不仅亲历玎苑在专业、事业、为人等各方面的成长历程,也体会到一个音乐家深邃、广阔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今春,《音乐天地》杂志约我写一篇关于张玎苑的文稿,想想要说的话很多,限于篇幅就说说玎苑的学习经历、演奏心路、教学成就和学术思想,这几点都是我感触最深的。

一、初出茅庐的陕西女子

张玎苑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男高音,后来成为陕西电视台从事文艺节目编导的国家一级导演。母亲是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国家二胡演奏家。陕西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前身为陕西省广播文工团,始建于1950年,是我国最优秀的民族乐团之一,玎苑便生长在这样一个具有八十年代文工团特色的,充满文艺氛围的单位大院里。

她是一个早慧的孩子,三岁时就能说会唱。因为经常不自觉地聆听邻居阿姨弹三角钢琴,妈妈认为她是喜欢音乐的,便请一位同事测试她的听力。这位二胡演奏家发现,无论弹什么样的单音、音程、旋律,她都对答如流,就认定她是个搞音乐的苗子。于是,自三岁十个月起,就决定了她终身的道路。而后,她跟随妈妈的同事杨灵子老师学习钢琴。玎苑从小兴趣爱好广泛,并非执着于练琴一件事,她不仅文化课成绩优异,还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及影视剧配音。尤其配音一项,她从5岁开始演播广播剧并为影视剧配音,如电视连续剧《喜鹊泪》、电影《电梯上》,都与著名影视演员合作,人称“西北小快枪手”。她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特别强调,是幼时对语言的敏感与锻炼,造就了她之后把音乐与语言对应贯穿的独特视角,这一点后来成为她教学中的一大特点。

之后,她进入西安音乐学院附小跟随李兰芬老师学习。在这里,她开始了专业学习的第一步。每周,妈妈都带着她去“西音”上专业课和乐理课,而她一直是乐理课中的“5+学生”,并在省内钢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1988年是玎苑一生的转折点,她遇到了周广仁先生,周先生夸她手指机能好,可以试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于是推荐她跟随钟慧教授学习。在考前,她得到了钟慧教授的指点,进步飞快,继而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为陕西省考入附中钢琴学科的第一人。就这样,她带着亲人和老师的期待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专业学习。

附中的生活紧张而艰苦。张玎苑虽然在陕西省名列前茅,但进入附中后,发现与优秀学生的水平相差甚远。在初中时期,她曾经彷徨困惑,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与意义,一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但她骨子里是倔强的,有着一股陕西人的韧劲儿,所有业余时间都把自己闷在琴房闭关,磨砺基础,正是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在高中时迎头追上,得到了赵屏国教授的青睐。1994年,赵老师带着她与郎朗参加了“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虽未取得最终奖项,但得到了评委主席欧洲著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莱格拉夫先生(Hans Leygraf1920-2010)的认可,并为她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4年,她顺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大学学习期间,陈比纲教授指导她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德奥音乐作品,使她对德国的文化艺术更加心向往之。1998年,玎苑以93.55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表演学士文凭,并于1999年以第一名成绩顺利通过了柏林艺术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钢琴系主任贝克教授(Rainer Becker)的弟子。

2003年,她艺压群雄,通过了柏林艺术大学大师班学位考试(Konzertexam被教育部认证为等同于博士学位),并连续获得校奖学金和“亨德米特奖学金”。在德六年学习期间,她还修读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硕士课程,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三所中小学,一所业余大学执教,对德国的大学、中小学、业余大学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机构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体会。此外,玎苑经常参加校优秀学生音乐会,不仅在柏林爱乐音乐厅、柏林音乐厅与交响乐队合作,还在德国其它联邦州举办音乐会。她既是柏林中国留学生中的明星,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国际粉丝。

二、教学研究的华丽蜕变

回国后的她,并没有选择从小熟悉的专业音乐学院,而是选择了充满人文底蕴和研究氛围的华东师范大学进行音乐教育事业。张玎苑认为,中国并不缺乏钢琴表演人才,而缺乏具有综合素质与全方面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我国音乐的基础教育仍很薄弱,优秀的基层音乐工作者还很匮乏。因此,本可以留在德国享受优渥生活环境的她,一往无前地选择了回到祖国,在音乐教育事业中发光和发热。投身于教学事业中的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并培育出一大批优秀学生。

教学初期,由于师范学生的基础和条件的限制,有时一节课只讲一首作品,但怎么也讲不下去,总是达不到她的理想状态,经常“干着急”。渐渐地,她开始不断向国内外专家取经,探索钢琴课的逻辑系统化教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上好每一节课。她邀请各国钢琴教授来校讲学,为学生带来新的视角,同时分析、总结他们教学方法的异同,并结合我国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上课模式,从而使钢琴教学愈来愈得心应手。

张玎苑殚精竭虑,把自己的演奏、教学经验及对学科的反思总结成文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其中包括:(1)作品分析类论文,如《肖邦与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音乐创作之异同》《试析贝多芬钢琴小品“Bagatellen Op.119”之创作特征及影响》《浅析日本浮世绘对德彪西钢琴作品“版画集”的影响》等;(2)钢琴教育教学类论文,如《我国高师钢琴教育“教与学”的反思》《跨学科视野下钢琴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探索》《“力度”视域下的德彪西音乐创作特征》等;(3)音乐评论及人物传记类论文:《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黑暗的家园——聆听波格莱里奇2014年上海音乐会有感》,《不是虚空 而是永生——追忆恩师陈比纲先生》,《他拨动了我的心弦——恩师赵屏国教授施教小记》。其中《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力度特征》一文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论文评选”一等奖。除此之外,张玎苑博士结合她在学校的必修课《双钢琴与四手联弹》,独立编著了专业教程《钢琴四手联弹教程——四手联弹名曲技术解析及作品释义》,同时还参编由德国Otanes出版社发行的儿童音乐教程《Briklebrit》。

我经常诧异于她对教学的热忱与创造力,经常同她分享和交流有关教学对于社会及人生的意义。在她看来,作为一位高校的音乐教师,尤其是一位从事钢琴演奏的教师,其社会意义是重大的。她现在的跨学科研究恰恰验证了这一点。鉴于幼年时的广泛兴趣,她把钢琴专业所属的音乐学科当做社会文化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作为人的终身追求的律己手段。她认为,艺术即信仰,是心灵的避难所。而教师是音乐与人的媒介,音乐教育亦是联结人与社会的纽带。抱着此种认知与信念,她不仅关注钢琴学科的发展,而是把眼光放置于一个更高远的视域。她不断尝试新理念的实践,为的是突破认知的界限与边缘,达到事物的本真状态。

三、只为那满溢的顷刻

张玎苑虽已是被学界认可的一位学者,但她的内心仍是一位“不安份”的艺术家。她崇尚傅雷先生的观点;“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最后当钢琴家”。她为人率真、自然洒脱,四海为家,不为物所累。她有时展现出魏晋名士的风范,有时又像金庸文学作品中的女中豪侠。

在中央院和柏林艺大的老同学中,接触过玎苑的,都被她热情率真的性格以及宽广包容的胸怀所打动、吸引。她乐于帮助别人,比如同学有钢琴技术问题时,她会毫无保留,热心地助其度过难关;同学来访,不管有多忙她总是抽出空来三五成群、无拘无束地小聚一番,以至于在柏林的时候,总能看到有朋友围绕在她身边。回国后,她把这种热情又赋予在教学当中,无论学生有钢琴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心里存在困惑和彷徨,她都随时解答、耐心开导。她以帮助别人为乐,正如她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和赋予!

张玎苑曾经举办三十多场音乐会,足迹遍布欧美,是国内国际比赛的获奖者和知名钢琴演奏家。她荣获“中国钢琴作品奖”“中法米多钢琴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国际施纳贝尔钢琴比赛”第三名,“中国第三届全国高校钢琴教师邀请赛”第一名等。作为室内乐演奏家,她曾与中国知名演奏家(如宋飞、王中山、马向华等)合作巡演并录制CD。作为钢琴演奏家,张玎苑博士在国内外众多著名的音乐厅成功举办音乐会,如柏林爱乐音乐厅、柏林音乐厅、施坦威音乐厅、北京音乐厅、北京二十一世纪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香港大会堂、西安音乐厅等,而且她是首位登上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华人音乐家。在与柏林交响乐团多次的合作演出中,玎苑得到国际知名钢琴家的赞赏和指点,如德国钢琴权威凯莫聆教授、前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雅布隆斯卡娅教授、著名钢琴教育家保尔教授等。至今,已出版发行个人CD专辑《张玎苑演奏的德彪西12首钢琴练习曲》,DVD专辑《游子心韵》。

2003年,玎苑在柏林爱乐音乐厅与柏林交响乐团合作《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后》,“亨德米特协会”主席哈瑟女士评价她是“一位为舞台而生的女人”。中国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周铭孙先生在听完她的CD专辑后,在《钢琴艺术》2016年第3期中发表评论文章《评张玎苑演奏的CD与DVD》,文中对她的演奏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赞赏:“她演奏的贝多芬《热情》,技术完整、精力充沛,自始至终情绪饱满,许多表情都是随心而出,同时在理智上有很强的操控性……严密完美、热力四射。张玎苑确实是经过德国钢琴乐派的严格训练,是得到真传了的!”[1]2015年,玎苑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了作曲家苏潇的作品《破》,得到了作曲家的认可:“在她的演奏中有不少与我不一样的地方,而恰恰是这些她最独特与个性的地方令作品显得更加丰满。”音乐学者孙月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中发表乐评,高度赞赏了张玎苑的诠释风格:“《破》的体裁形式与作曲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了这部作品必然充满了力量之美与阳刚之气,然而女钢琴家的演奏尽显“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张博士对《破》的演释将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与意境神韵凸显了出来,可谓相当成功,不仅引发现场观众的鲜花掌声,更令作曲家赞不绝口!”[2]

结 语

张玎苑曾非常肯定地描述过她独奏音乐会的现场直观体验。有时她在刹那间捕捉到一种投身于黑洞的感觉,有时又冥冥乎感到白茫茫天地浑然一体,双手在自动地演奏,耳朵听到的好似别人奏出的音乐,很神奇。正是对宇宙自然的好奇之心,引领着她不断追问生命的价值与音乐的意义。得益于长安古城深厚的文化与艺术滋养,她对各类艺术学科以及历史、文学、宗教、哲学、心理学都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兴趣。尤为独特的是,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专业的同时,还专门研修了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加之旅欧的留学经历,使她的演奏具有一种哲思式的意蕴、泼墨画式的大手笔,以及融会贯通后的宗教情结。她学养的深度、知识的维度及人文的高度,注定使她在未来成为最为独特的,集演奏、教学与理论与一身的音乐学人。

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利克认为,“作曲家的创造是缓慢的、间歇性的,演奏家是不停的、一气呵成的;作曲家是为了永恒,演奏家为了满溢的顷刻。乐曲是被塑造的,演奏是被我们体验的”。[3]张玎苑博士挥洒自如的演奏风格,孜孜不倦的教学热情,严谨开放的学术态度,也许均来自于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在那满溢的顷刻全情释放的动力!

我由衷地希望张玎苑博士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继续绽放耀人的光芒!

猜你喜欢

音乐厅柏林钢琴
柏林Wilmina酒店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音乐厅声频工程设计与应用
一座史诗级音乐厅的前世今生
汉堡音乐厅漏水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纸钢琴
钢琴
柏林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