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原因探寻

2019-06-24熊永松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韩国外国语大学博士后西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族美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昌都品类技艺

文/图:熊永松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韩国外国语大学博士后|西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小龙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西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拉萨市布达拉宫外景 丁三丰 摄影 2018年

自古以来,西藏地区的工艺美术发展,受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其最初的形态类似于民间自给自足的游牧经济,而用于市场交换的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其规模相对较小,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寺院或官府的需求或赞助决定了其规模的大小,因而其发展不平衡、不稳定。正如《藏族器物艺术》中所言:“手工业和农、牧业的分工应该说从奴隶社会一开始就出现了,但由于藏族聚居区的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手工业一直都以一种农村副业的地位存在于民间(寺院和宫廷、大庄园有自己的作坊),虽然不同产品都有不同产地;同一地区可能有一种或几种突出的产品,但这只是指地区性的传统手艺,它们不受市场规律的支配,而是以社会环境、农忙农闲和原料的有无为生产前提。所以,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手工业,其发展速度是十分缓慢的,甚至还会有技术失传、产品灭绝的可能。”[1]即便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西藏工艺美术的发展仍然是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的。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在逐步扩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瓶颈。其地域分布一方面源于历史的传承,另一方面得益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推动。

拉萨金工金铜

一、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状态

2018年11月颁布的《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民族手工业发展规划》(藏工信[2017]300号文件)中有如下陈述:“西藏民族手工业除呈现出地域性的产品差异外,生产的集中程度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拉萨市区主要生产地毯、唐卡、金银铜器、藏香、藏纸、藏锁、木雕、土陶器、金银铜木铁石器皿、藏戏面具、家具、室内装饰品等;山南市盛产邦典、氆氇、竹制品、木碗、玉器、陶器等;昌都市盛产唐卡、马鞍、铜雕等;日喀则市主要生产卡垫、藏鞋、藏刀、藏香、围裙、陶器等;那曲市盛产氆氇、帐篷、乌多等毛纺织品;林芝市盛产藏刀、藏香、工布服饰、珞巴服饰、竹编、响箭、木制品等;阿里地区则主要生产毛织品、山羊绒制品、木碗、藏香等民族手工艺品。”[2]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基本上涵盖了西藏的工艺美术行业,因此,这一发展规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现状。

拉萨面具

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政策导向因素。因此,在文献收集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拟以西藏地区的行政区划来呈现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状态。整体来看,西藏工艺美术的品类繁多,主要为适应藏区生产生活与宗教信仰的需求而生产制作。

拉萨市的工艺美术主要有金银加工工艺、铁木加工工艺、制陶工艺、编织工艺等。其产品主要有金银首饰、银碗、藏刀、藏式家具、皮革、卡垫、邦典、藏式服装、雕塑等工艺美术品。如曲水县的皮革工艺、柳条编织工艺,尼木县的木雕与刻板工艺,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的制陶和直孔刺绣唐卡,达孜县的白纳锻铜工艺和拉萨的雪堆白金属加工工艺。其中“藏毯”和“工艺唐卡”是拉萨市工艺美术的拳头产品。这些品类不乏历史悠久的工艺传承,如西藏手捏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而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的塔巴制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保护和推动这些传统工艺的发展,其中有不少已经被列入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体见表1:

拉萨木刻普松

表1:拉萨市的工艺美术

拉萨唐卡展墨竹堆绣

拉萨唐卡罗布刺绣

表2:山南市的工艺美术

山南市的工艺美术品种类众多,属于布毛工艺的品类有:邦典、氆氇、“泽贴”、扎扎服饰、羊卓服饰、珞巴服饰、门巴服饰、贡祖腰带等;属于竹木工艺的品类有:加查木碗、准巴竹编等;属于金属工艺的品类有:卡达藏刀、加玉藏刀等;属于泥陶工艺的品类有:杂玉陶器、贡堆陶器、才布陶器等;属于玉石工艺的品类有:加查石锅、琼结水晶玉石等;属于雕刻工艺有:扎囊虱雕等。

据统计,山南轻纺民族手工业产品有16大类,720多个品种,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中氆氇、围裙、卡垫、木碗、水晶玉石、铜器、地毯等产品享誉印度、尼泊尔等邻国及青海、云南、四川等邻省藏族聚居区,因此也有“氆氇之乡”“围裙之乡”“木碗之乡”的美称。[3]由此可见,山南市的工艺美术有其独特的一面。具体见表2:

山南服饰措美扎扎

山南珞巴服饰

山南木艺木碗

山南金工藏刀加玉

林芝服饰

林芝工布服饰帽子

林芝市的工艺美术属于布毛工艺的品类有:林芝藏族服饰、米林珞巴族服饰、米林珞巴织布、林芝僜人服饰、朗县金东牧民服饰、波密藏靴、墨脱门巴族服饰、工布江达藏族妇女帽、波密县藏族服饰等;属于竹木工艺的品类有波密竹编、米林珞巴竹编、察隅木碗、波密县糌粑桶等;属于金石工艺的品类有波密易贡藏刀、察隅僜人银饰、墨脱石锅等。林芝市属于林区,因而其服饰、竹木与金石工艺相对突出。具体见表3:

表3:林芝市的工艺美术

林芝木碗

林芝石锅铜瓢

江孜卡垫

日喀则市工艺美术属于布毛皮革工艺的品类有:氆氇、邦典、卡垫、地毯、挂毯、藏被、藏服、藏靴、藏帽等;属于竹木工艺的品类有:藏式家具、吉隆木碗、酥油桶等;属于泥陶玉石工艺的品类有:谢通门牛村陶器、仁布玉器等;属于金属工艺的品类有:扎西吉彩金银铜、孜东锻铜、拉孜藏刀等;属于雕刻工艺的有:萨迦泥塑面具、“多玛班丹”等。

日喀则是后藏文化中心,工艺美术非常发达。以服装、鞋帽制作为主的民族服饰工艺,以藏被、氆氇、卡垫、地毯等编织工艺,金银器、铁木器、玉陶器等工艺,建筑装饰工艺,雕塑工艺等,是日喀则市工艺美术的重要项目。扎西吉彩是著名的手工艺之乡,江孜县有“藏毯故乡”之称。整体看来,工艺美术的品类相对齐全,且发展较快。具体见表4:

日喀则谢通门牛村铜器

日喀则扎西面具

日喀则拉孜藏刀

表4:日喀则市的工艺美术

阿里木碗普兰

阿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口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文化遗产。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形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工艺美术资源。然而,阿里地区的工艺美术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显得比较薄弱。

阿里地区工艺美术属于皮毛布绢工艺的品类有:皮毛衣袍、科迦妇女服饰、“森郭”服饰、藏毯、藏被、披肩、氆氇、帐篷、经幡等;属于木器工艺的品类有:藏式桌柜、普兰木碗等;属于金属工艺的品类有:兵器工艺、金铜佛像、金银玉器等。历史上曾经辉煌的一些传统工艺,今天或已无处觅踪。具体见表5:

表5:阿里地区的工艺美术

那曲妇女服饰

阿里服饰普兰科迦(背面)

阿里服饰普兰科迦(半身)

那曲市的工艺美术属于皮毛布绢工艺的品类有:皮毛衣袍、藏毯、藏被、披肩、氆氇、帐篷等;属于木器工艺的品类有:藏式桌柜、床、木碗等;属于金属工艺的品类有:金铜佛像、金银首饰、铁炉子等;属于雕刻工艺的品类有:泥塑、木雕等。那曲市属于牧区,除嘉黎县外,无林木资源优势,但由于政府的扶持加上物流的便利,其木器工艺得到发展。而藏北游牧文化对易碎的产品(如瓷器)是一种不易接受的态度,因而其金属工艺也相对突出。具体见表6:

表6:那曲市的工艺美术

阿里普兰多吉加牛头

来自拉萨的普琼在那曲市区制作卡垫的现场

那曲索县建筑彩绘

那曲金铜寺院

那曲聂荣服饰

昌都波罗木刻

昌都建筑彩绘(嘎玛德勒经堂)

昌都县城

表7:昌都市的工艺美术

昌都市的工艺美术属于布毛皮革工艺的品类有:氆氇、卡垫、邦典、藏被、藏靴、藏装(八宝服饰、江达服饰、芒康服饰)等;属于竹木工艺的品类有:木碗、家具等;属于石陶工艺的品类有:洛隆泥陶、察雅石锅;属于金属工艺的品类有:金银器、铜器(嘎玛锻铜)、腰刀等,属于雕刻工艺的作品有:泥塑、波罗木刻等。

昌都市历来被外界称为“艺匠之乡”“木刻之乡”“卓舞之乡”“热巴之乡”“弦子之乡”等。其文化艺术在保持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周边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康区文化艺术。[4]从其品类的丰富与发展的规模来看,昌都市的工艺美术足以与卫藏地区媲美。具体见表7:

昌都唐卡平措伦珠家画室

二、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特点

整体来看,西藏工艺美术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大体以卫藏地区为中心,即以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和山南市为中心,周边密集分布。与此同时,藏东的昌都市工艺美术分布也较为密集,可与卫藏地区工艺美术相抗衡。那曲市和阿里地区因其海拔相对更高,地域辽阔,气候与生存环境相对较差,因而工艺美术分布则相对分散。

西藏自治区地处高原,日照时间长,早晚寒冷,且盛产羊毛,无论是在藏北草原,还是西部阿里,每个地区都生产卡垫、氆氇、邦典、藏被、藏服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当地居民在这些生活必需品上编织不同的装饰图案,注意色彩搭配,又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因而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西藏所有大的行政区划范围,都可以找到这些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地,但各品类相对集中且负有盛名的产地还是在卫藏与康区。

氆氇制作,在历史上以江孜、扎囊、浪卡子、贡嘎、芒康等地所产最为出名。现在昌都市的贡觉县和芒康县、日喀则市的江孜县和白朗县、山南市的贡嘎县和扎囊县等地,生产的氆氇都比较出名。

邦典以贡噶杰德秀所产最为出名,当地家家户户均以织邦典为业,是西藏邦典制作的重镇,有“邦典之乡”的美誉,曾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邦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孜是西藏最著名的卡垫生产基地,过去江孜城内80%以上的居民从事卡垫制作,使卡垫成为当时的大宗出口产品(20世纪初),江孜卡垫曾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被誉为“卡垫之乡”。旺丹卡垫曾作为官用卡垫,有以卡垫为“捐”的历史。岗巴卡垫曾是西藏卡垫的鼻祖,“岗巴冲斯”藏语意为“岗巴地区生产的卡垫”。昌都地毯厂生产的挂边仙鹤卡垫、白玛花卡垫曾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嘎雪白萨”卡垫、“甲题十字”卡垫为其代表作。拉萨地毯厂有多个产品获得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并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卡垫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金铜造像工艺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市和昌都市。拉萨的雪堆白在清代是赫赫有名的手工业机构,拉萨雪堆白金铜造像工艺力求精致,作品布局严谨,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庄重而典雅,解放后被解散;拉萨达孜县德庆镇白纳村的锻铜技艺因散播于民间,故流传至今。日喀则的扎西吉彩曾是一个金银铜匠集中的村庄,铜器制作名扬区内外;南木林艾玛乡孜东的铜器制作手工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后藏传统手工金铜造像的典型代表;定日县协噶尔及萨迦县等地也是民间艺人集中的地方。昌都嘎玛县的嘎玛乡拥有独具特色的铜匠村、银匠村和画匠村,其金铜佛像锻造工艺影响了整个藏区的金属工艺。日喀则孜东金铜造像工艺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造型生动,具有自己的原创特点。现在,雪堆白工艺、扎西吉彩工艺、白纳锻铜、孜东锻铜等金铜造像技艺(锻铜工艺)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南部、东部地区气候湿润,森林植被茂盛,木材资源丰富,为雕刻和制作木质生活器具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因此,在这些地区,木雕、木碗、柜、桌、经书封板、木佛等工艺美术品盛行。历史上西藏木雕雕刻技艺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藏式家具生产也随雕刻艺人的分布而分布。现在随着交通条件的便利,各地都有丰富的家具资源。西藏木雕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碗盛产在山南市的错那县和加查县、林芝市的察隅县、日喀则市的吉隆县、阿里地区的普兰县、昌都市的芒康县等地。其中,普兰木碗是阿里的特色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其原料来自于尼泊尔境内,在普兰当地制作而成;昌都芒康、左贡、八宿、洛隆等县有生产木碗的传统,芒康县有“木碗之乡”的美称。山南加查县各个乡镇都制作木碗,以冷达乡木碗最出名。林芝市盛产各种藏式木碗,察隅县上察隅镇目宗村、阿扎村等地生产的木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西藏刻板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卫藏地区(今拉萨尼木县普松乡和日喀则一带)和藏东康巴地区(昌都一带), 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的“波罗古泽刻板”和拉萨市尼木县普松乡的“普松刻板”是经典作品。目前该技艺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考古发掘的报告来看,制陶工艺基本上出现在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如拉萨曲贡遗址和昌都卡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而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制陶工艺仍然以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如拉萨墨竹工卡县的塔巴村、山南扎囊县的杂玉村和曲松县的贡堆村以及隆子县的才布村、日喀则聂日雄乡达龙村和江孜县卡麦乡以及谢通门县的牛村、昌都市的察雅县和洛隆县等地。昌都城郊、左贡、察雅、拉多、边坝、贡觉、丁青色扎等地都生产陶器,那曲市的索县(历史也曾制作陶器)等地已难见制陶踪影。历史上西藏江孜、墨竹工卡、扎囊、芒康等地的制陶技艺就已经很出名,现在西藏的陶器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近拉萨市区的塔巴陶瓷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山南市的错那县卡达乡、隆子县加玉乡强木金村,林芝市的波密县,日喀则市拉孜县拉孜雪村、柳乡孜龙村和谢通门县都有藏刀的生产与制作。卡达藏刀与拉孜藏刀的历史传承最为古老,卡达藏刀制作工艺起始于吐蕃末期,卡达藏刀大都是祖传手工技艺产品,制作工艺精湛,刀穗色泽艳丽,是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和身份象征。拉孜藏刀制作主要分布在拉孜县的拉孜雪村、柳乡孜龙村等地,约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拉孜藏刀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波密易贡藏刀的生产约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生产主要得益于制作原料。波密全县各乡镇都有制作点,当地称该刀为“易贡波治加玛”,其制作原料来自于当地开发的三种铁矿,经组合打炼而成。该技艺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藏传泥塑工艺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等地,藏传泥塑工艺可谓西藏本地独具特色的造像工艺之一,其由下至上塑造中空胎体的造像技艺与今天内地泥塑造像技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源头也值得进一步探讨。近代以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面具制作局面,现在面具传承基地主要在拉萨、日喀则萨迦县等地。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拉萨城关区美林刺绣唐卡都是现在比较有名的艺术品类,该技艺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容乐观的是,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虽然分布广泛,但是由于受到内地工艺美术产品的冲击,其传承与生产规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品类的地域分布已经在日益萎缩。

三、西藏工艺美术地域分布原因探寻

西藏工艺美术地域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的地域分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

1.特色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与利用

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是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它是工艺美术得以在当地流传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一个地方的工艺美术需要从相对遥远的地方运输制作原材料,必然耗费很大的经济成本,很难成为当地的保留项目。

西藏的林区是全国五大原始森林之一,拥有各种木材原料,因此,民间雕版木刻艺术、藏式家具工艺在民间具有很大的市场;西藏矿藏丰富,传统冶炼技术一直保留,因此,金铜造像、铜制生活器皿、金银首饰工艺在佛教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催生下繁荣至今;西藏的制陶工艺采用牛粪和草皮烧制,陶具古朴大方而且经济适用,深受民间大众欢迎,这些都与它的本地材料紧密相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例如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的制陶历史相传约有上千年,从目前还在使用的美丹达砸陶土法来看,古老的制陶技术很可能原样延续至今。塔巴村的陶器以拙朴简洁见长,为纯手工艺,深受藏族人民推崇。制陶用的陶土有两种(均为高岭土),一种是红土,一种是白土,要混合来用。塔巴村一带地层内富含这种高岭土,这是“陶村”形成的物质基础。“17—18世纪在墨竹工卡塔巴制陶点也生产过各种施釉陶器,成为全西藏制陶技术最好的一个点……1922年动工修建的罗布林卡,其大门、湖心宫、金色颇章西侧门廊等处,均使用黄色琉璃瓦,瓦较薄,质地较好。据说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墨竹工卡的塔巴制点烧制的。”[5]杂玉陶器主要产于扎囊县吉林乡杂玉村,从现存的古代制陶遗址可以感知它悠久的历史。杂玉村附近有黏性较高的红土(分布于那杂嘎玛山和江布穷山),是很好的制陶原料。

西藏的石质生活器具品种很多,如各种雕刻石板、石锅、石盆、石碗、石桌、石凳等,其中石锅雕刻是特色产品之一。石锅制作是门巴族、珞巴族广为流传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和竹编类工艺相比,具有更好的保存性。石锅是门巴族、珞巴族人民生活用的主要灶具,主要用来做饭、烧菜、蒸馏黄酒及白酒,藏区很多人家也喜用石锅作为特色饮食器具。石锅导热性较差,保温性强,烹调的菜肴味美可口。

石锅产地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因素,习惯于使用石锅的地方主要是山南、林芝、昌都等地区。其中,山南市的加查县和错那县,林芝市的墨脱县、米林县和朗县,昌都市的洛隆县、丁青县和察雅县等地,都是制作石锅的地方,墨脱石锅相对更有名。

白纳锻铜是一种手工造佛技艺,始于20世纪初,在达孜县德庆镇白纳村流传。白纳锻铜技艺为纯手工艺,所用材料主要有铜、土、柳条、铁、锌以及银锡。在制造佛像过程中缺一不可的砂浆(藏语称“斯巴吉玛”),只有达孜县白纳村出产的沙子最为适用。

昌都嘎玛比如唐卡艺术村

“岗巴冲斯”藏语意为“岗巴地区生产的卡垫”,是西藏卡垫的鼻祖。历史上的岗巴冲斯因产量少、价格贵等原因,仅限于各大寺院使用。岗巴冲斯编织所需工具有织架、“都”“乌录”“硕”“乃纽”“奔兴”“松叩”等。岗巴冲斯自14~15世纪起在当地庄园内生产,后逐步在民间生产。岗巴冲斯具有了以下特征:主要原料取材于当地(岗巴黑羊毛是藏区公认的上等原料);制作方法独特(如编织修剪同步进行等);图案色彩独特(以黑色为主, 特有的各种样式的格子纹图案)。目前岗巴冲斯编织厂发展缓慢,制作艺人青黄不接。

从以上制陶、石锅、锻铜和卡垫等品类的工艺美术来看,其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地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这种有利的自然资源,有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未来发展的隐忧。

2.历史与宗教因素

西藏工艺美术的诸多品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或者其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宗教寺院的需求与定制而得以发展。而这在金铜造像工艺与木雕刻板工艺上的体现上尤为明显。

金铜造像工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宗教寺院的定制与赞助而得以发展的。如“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曾在拉萨召开过一次‘全藏手工业品展评会’。被评为当时藏地优质产品的有江孜的卡垫、贡嘎姐德秀的围裙、郎杰秀的氆氇、墨竹工卡塔巴的陶器、拉萨的缝纫制品、昌都的唐卡、卫藏地区的金银铜铁等。这次展评结果和金童西藏优质产品的生产格局基本相符。[6]” 由此可见,目前的西藏工艺美术的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的传承和宗教因素有关。

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前身是一家家庭金银铜器手工作坊,由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于 1844 年创建,其功能是为扎什伦布寺制作金银铜器。日喀则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得以流传至今,显然是与其服务寺院的历史渊源有关。

昌都县金属工艺在历史上很发达。从昌都正北部沿着扎曲河往北走,有两个著名的手工艺之乡(柴维乡和嘎玛乡),其中嘎玛乡拥有独具特色的铜匠村、银匠村和画匠村,尤其这里的金铜佛像锻造工艺影响了整个藏族聚居区的金属工艺甚至宗教艺术。昌都金铜锻造工艺,以红铜为基本材料,经过反复捶打锻造后直接用铁锤和錾子塑造形体(这一工艺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出其右者),最后錾刻花纹。大型佛像采用分锻围合工艺,这一工艺流程需要十分复杂而娴熟的手工实践经验才能胜任。

西藏传统木雕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修建的雍布拉康就开始运用这一技艺。西藏手工刻板技艺的起源可追溯到7 世纪的赞普松赞干布时代,传说他曾请尼泊尔工匠将自然天成的佛像雕刻在石头上。作为西藏最常见艺术表达方式的石刻技术,被后人转移到在木板等材质上进行刻绘,八百多年前该技艺在尼木县的普松乡开始广泛传播,旧西藏的农奴们常把自家孩子送到雕刻造诣颇深的老艺人身边学习技艺,以支付差役。其所雕刻的作品主要为古典名著、各种佛像、“六字真言”藏文、“古祥八宝”图案、各种吉祥语等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普松刻板工艺流程复杂,是现代雕刻钻机所无法替代的,其传承方式,以前主要为家庭或师徒传承,现在向行业传承迈进,目前该技艺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当地政府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结合当地的历史与自然资源情况,以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切入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市政府相应建立了许多民族用品厂、合作社和加工点,为传统工艺美术品开拓市场,进一步巩固了生产,保证了各品类工艺美术历史遗存产地分布的相对稳定。

例如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贡嘎县杰德秀围裙厂主要生产围裙、氆氇、藏毛线、藏被等产品,该厂生产的谢玛围裙和谢玛哗矶曾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邦典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成立的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合作社(巴桑为负责人),通过招收社会待业青年学习唐卡绘画和“泽贴”制作技艺来延续传统手工文化。在巴桑等人的努力下,泽当毛哗叽编织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隆子县陶器主要产于日当镇才布村,该村制陶技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才布村陶器制作一直采取家庭手工作坊式的散户作业形式生产,并销往隆子县各乡镇、错那县及曲松县各地,是当地有名的民族手工艺品。才布陶器外形美观大方, 是优秀的食品保鲜器,据说长期使用还有益于身体健康。2012年 4月,当地政府开始建造隆子陶器制作传习所,目前已制作出14个品种 800余件。[8]

扎囊县民间虱雕制作技艺在全县各个村户广为流传。据说清康熙年间修建敏竹林寺时,西藏各地能工巧匠(尤其木雕艺人)聚集于此,各方雕刻艺人相互切磋技艺,为该县的木雕技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乡镇的木雕技艺也随之兴起。虱雕选材来源于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木头,制作工序是先在木头上画上花草、飞禽等图案造型,然后雕刻出实体感较强的各类家具用品(包括装饰品等)。虱雕产品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现扎囊县城附近建有专门制作虱雕的文化产业园,正在向产业化迈进。

波密易贡藏刀制作技艺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年底,林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开始主持易贡藏刀等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建设地点在该地区生物科技园,这也是工艺美术产业化的一种实践。

2018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转发文化厅等部门西藏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2018年11月自治区发改委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民族手工业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与执行,将对西藏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4.工匠艺人的传承与创新

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除了以上原因之外,与当地工匠艺人的传承与创新是分不开的。如加玉藏刀产于隆子县加玉乡强木金村,是20世纪40年代由当地民间艺人开发的手工艺产品。据说该藏刀的打造技术是从尼泊尔传入的,通过当地几代老艺人的探索,将尼泊尔制刀技术与西藏传统艺术融为一炉,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藏刀款式。

尼木县塔荣镇尚日村的绘画艺术颇有名气。索康一家历代从事绘画、雕刻艺术并素有研究,在尼木县甚至在前后藏诸多藏式建筑的墙壁或柜桌上都可以看到索康画师的杰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在索康等人带动下,以前从事过绘画、雕刻的村民重操旧业,使尚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雕刻绘画村,其雕刻艺术成为“尼木三绝”(藏香、藏纸与雕刻)之一。[9]

昌都金铜锻造工艺,以红铜为基本材料,经过反复捶打锻造后直接用铁锤和錾子塑造形体(这一工艺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出其右者),最后錾刻花纹。大型佛像采用分锻围合工艺,这一工艺流程需要十分复杂而娴熟的手工实践经验才能胜任。现已明确的锻铜工艺传承谱系是嘎玛乡里土村的仁增贡布家族(第一代是仁增贡布和贡嘎平措,第二代是顿珠罗布、措吉它青和斯朗罗布,第三代是曲永智美和德青旺扎),目前确定的传承人为1958年出生的贡嘎平措(15岁师从嘎玛德勒学习绘画,从兄学习锻造技艺,目前担任家族佛像锻造工艺的艺术总监)。[10]

一代代的工匠与传承人,默默地坚守着家族的传统工艺,他们的技艺传承与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西藏工艺美术地域分布状态的原因之一。

总之,西藏工艺美术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大体以卫藏地区为中心,藏东的昌都市工艺美术分布也较为密集,阿里、那曲市工艺美术分布则相对分散。自然资源的差异、历史与宗教因素、当地政府政策导向以及工匠艺人的传承与创新都是造成这一地域分布特征的原因。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内地经济对西藏的大力冲击,西藏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也在发生变化,不少地域的工艺美术生产面临极大的危机。这是亟待当地政府与工艺美术传承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杨树文.藏族器物艺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18.

[2]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民族手工业发展规划藏工信[2017]300号文件.http://www.xizang.gov.cn.

[3]山南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南地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9.

[4]昌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都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3.

[5][6]牛治富主编.西藏科学技术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203-204, 257.

[7]资料来源: 一是采访巴桑,时间为2011年1月19日,地点在乃东县泽当镇民族哗叽手工编织合作社;二是新华网.拯救濒临失传的藏族毛哗叽技艺——访巴桑和他的民间毛哗叽作坊[J/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6/09/c_112170886.htm.

[8]资料来源:一是采访隆子县隆子镇的江村和日当镇的曲培,时间是2012年1月4-14日,地点在该县隆子镇和日当镇;二是隆子县委宣传部提供的参考数据,记录人有旦增卓玛等。

[9]资料来源: 采访其美江才,时间是2014年4月 27日,地点在尼木县塔荣镇尚日村,并带领笔者采访民间艺人。

[10]资料来源: 采访谢洋,时间是2013年8月5日,地点在昌都市文化局。

猜你喜欢

昌都品类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西藏昌都边坝县某滑坡发育特征及防灾思考
2020年4月昌都市察雅县香堆藏戏田野掠影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论昌都“卓舞”音乐特征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参展推荐品类索引
2013年三季度全国玩具品类进出口统计
2013年二季度全国玩具品类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