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浙江省畜禽屠宰行业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议
2019-06-24洪杰胡松华
洪杰,胡松华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畜禽屠宰是一项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民生工程,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是防控非洲猪瘟、保障肉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浙江省加大畜禽屠宰行业监管力度,不断规范屠宰企业生产经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屠宰环节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215家,牛羊屠宰企业29家,各设区市政府认定的家禽定点屠宰企业20家,畜禽屠宰行业正在向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1 浙江省畜禽屠宰行业现状
1.1 生猪屠宰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有生猪屠宰企业215家,其中厂101家,点114家,自营比例约为31.27%。2014—2017年分别屠宰生猪1 900、1 781、1 646、1 791万头(表1)。
表1 生猪屠宰企业情况表
1.2 家禽屠宰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有设区市政府认定的家禽定点屠宰企业20家,设计日单班屠宰能力72.75万只,2015—2017年分别屠宰家禽1 188、3 112、4 103万只(表2)。
表2 家禽屠宰企业情况表
1.3 牛羊屠宰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有牛羊集中(定点)屠宰企业29家,其中牛屠宰企业21家,羊屠宰企业4家,牛羊混宰的屠宰企业4家。2017年共屠宰牛15万头,屠宰羊14万头。
2 存在的问题
2.1 屠宰企业分布不合理
经过各级农业部门多年的努力,全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已从2014年的333家减少至2017年的215家,审核清理成效明显。丽水、衢州等市已压减到一县一厂,但部分地区的小型屠宰场点依然偏多,个别县甚至有6~7个点,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都较为低下,既增加了监管难度,又不利于保障肉品质量安全。近年来,随着环保整治工作的大力推进,低小散的畜禽养殖场户大量减少,当地屠宰能力与养殖数量不匹配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量生猪需要长途调运,防疫风险较大。
2.2 转型升级阻力大
当前,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阻力在于用地指标难以落实,不少地区无合适土地来新建或迁建屠宰厂。其次,在人工、水电、环保等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不少地方的代宰服务费多年没有调整,宰杀1头猪仅收费30~40元,屠宰企业长期处于低利润低管理水平的恶性循环中。2017年对全省部分生猪屠宰企业的亏损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表3),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或勉强维持状态,且规模越小亏损率越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根本无力考虑转型升级。
表3 部分生猪屠宰企业的亏损情况
2.3 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畜禽屠宰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既要防范收购、运输、屠宰环节非法添加违禁物质,又要防止养殖环节质量安全风险向加工消费环节传导,双重“把关”任务重、责任大。基层监管机构体制五花八门,队伍人手少,经费偏紧,执法条件不足等问题突出。
2.4 国家法律法规较为滞后
现行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制定于2008年,后虽在2011年和2016年经过2次修改,但与当前的屠宰行业管理形势相比较为滞后,且全国没有统一的家禽、牛羊屠宰管理办法,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的法规体系保障不够健全。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产业布局
各地政府统筹规划,一方面扶持与当地养殖量相匹配的规模屠宰企业生存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冷链配送体系建设[1],鼓励屠宰企业从调猪向调肉转型,既要保证肉品供给,又要保障肉品安全。在继续推进审核清理工作时,要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关了之,对因优化产业布局而关闭的合法生猪屠宰企业应予以合理补偿。
3.2 加强政府扶持
国家相关部门统筹规划,落实畜禽屠宰企业建设用地指标,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屠宰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或转型转产,物价部门及时调整代宰服务费收费标准,税务部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共同扶持屠宰行业转型升级。
3.3 健全法律法规
国务院应尽快出台新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省政府根据新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尽快修订《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市、县政府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尽快出台牛羊屠宰的管理办法,全方位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确保畜禽屠宰管理机构在实际监管中有法可依。
3.4 增强监管力量
在机构改革中,妥善解决屠宰管理机构执法主体和人员执法身份问题。合理确定畜禽屠宰监管队伍规模,形成机构统一、职责明确、工作高效的省、市、县3级畜禽屠宰监管新体系,明确各级财政对日常畜禽屠宰监管及执法的投入,对日常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取证器具、执法装备等。鼓励适当引进一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屠宰管理执法队伍,逐步提高执法队伍的法律素养和专业能力。
3.5 落实主体责任
屠宰企业强化细化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等内控制度。加强屠宰企业检测检验能力建设,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检验人员,落实全过程质量安全防控措施,重点加强对入场查验登记、卫生消毒、“瘦肉精”自检、屠宰生产、肉品品质检验、出厂登记、病害畜禽(产品)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猪血处置、污水处理等环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台帐,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的肉品安全责任体系。
3.6 开展风险分级管理
建立屠宰企业动物防疫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按照“风险分析、量化评价、动态监测、属地管理”的原则,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屠宰行业管理机构根据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对屠宰企业风险情况进行评定分级,确定监管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行差异化管理。
3.7 逐步推进家禽牛羊定点屠宰
因地制宜推进家禽牛羊定点屠宰。为预防控制H7N9流感,浙江省2014年出台了《活禽交易管理办法》,对设区市主城区实行家禽定点屠宰、“杀白”上市,目前已建成20家设区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家禽定点屠宰企业,设计年产能2.66亿只。部分县(市、区)也在推行区域内的家禽定点屠宰、“杀白”上市,因此不宜再盲目增建,应统筹规划已有定点屠宰厂(点),合理利用现有产能。浙江省不是牛羊的主产区,牛羊屠宰企业较为零散,大部分规模小[2],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牛羊肉的消费量也在增长,因此引导牛羊屠宰厂的建设将有利于提升浙江省牛羊肉的质量安全水平。
3.8 开展标准化创建
根据《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标准化创建,重点围绕质量管理制度化、厂区环境整洁化、设施设备标准化、生产经营规范化、检测检验科学化、排放处理无害化等6个环节,从基础建设、配套设施、流水线建设、检验检疫、信息化追溯、物流配送、冷链仓储、无害化处理、环保排放、办公器材、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生猪屠宰企业硬件条件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屠宰行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提升肉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3.9 鼓励品牌建设
鼓励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建设,增加自营比例,打造自主品牌,鼓励屠宰企业自建冷链配送销售体系或与冷链物流平台企业合作,开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 “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创新,发展“互联网+”冷链配送,提升肉品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10 强化联合执法
强化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协调机制,农业部门、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管理衔接,强化日常监管,适时开展专项整治。私屠滥宰等违法屠宰行为通常发生在半夜,地点偏僻,违法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持有刀具,农业部门单独执法危险性很大、固定证据难,因此公安部门应积极参与,保障执法效果和执法人员人身安全。
3.11 宣传教育引导
浙江省的生猪产品消费还是以热鲜肉为主,家禽净膛“杀白”上市工作虽然推行了多年,但H7N9疫情较平稳后人们的防范意识也逐渐淡薄,建议坚持长期利用各类媒介宣传肉品消费常识,增强公众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品牌消费意识,引导冷鲜肉品科学健康消费,逐步改变传统落后的消费习惯。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畅通公众举报投诉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肉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生产水平、增强监管能力,构建科学、高效、系统的畜禽屠宰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可进一步推动畜禽屠宰行业转型升级,保障人民群众肉品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