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的“无界”设计研究
2019-06-23赵兴敏汤箬梅
赵兴敏 汤箬梅
摘要:使得景观的设计更能适应现代的发展,可以更加开放、多元、融合地发展,也为中国传统意境景观发展寻求方向。在充分理解了界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中空间的界限跨越、光影的无界发展和声音的自由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景观的“无界”性设计已经成为趋势。现代景观更注重融合,是“无界”的设计,是对景观的无限延伸,是在有限空间中营造无限意境。
关键词:无界 建筑空间 光影色彩 声音 意境
中圖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6-0043-03
引言
现代消费观念越来越趋向于精神层面,简单的功能性设计早已不再适用,同时面对中国的急速发展带来的民族缺失感也让人们进入技术反思,也为景观设计师寻找新的设计方向提供了契机。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营造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穷的意境,如何在极简中展现地域文化和意境美就显得尤为重要。无界设计的提出,是对景观的无限延伸,在有限空间中营造无限意境。界限是我们认识事物、给事物下定义的条件,在英文中释义为:DividingLine,指事物之间的分界。“无界”不仅指事物之间的区别日益增大,更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延展、不断融合、不断进步的过程。事物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不同的冲击下,不断延伸、不断融合的过程。“无界”是恰当地去除界限,是设计中对待人性、自由与融合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无界并不是消除不同,而是不断取长补短的前进、发展、升华的积极现象。
在营造风格上,沁园兰园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在山水逸动之间,彰显中国无限意境之美,让感官自由发挥,情感流露怡然自得,将现代生活美学并融入景观造园,是一座集现代、艺术、生活三者一体的体验馆,结合中国文化意境美,景观无界性表达更是成为一种趋势。沁园兰园坐落于江苏南通港闸区北大街商圈,长泰路与运河北岸撸交汇处。此园是绿城集团项目,由上海澜道设计负责景观设计,沁园展示区的设计理念是艺术融入生活,在景观无界限的营造上有很独到的见解和诠释。园中将建筑空间的无界、光影色域无界、景观意境无界相结合,打造艺术与生活、建筑与景观的和谐空间。
一、空间无界
(一)景观与建筑的空间融合
建筑无界是由荷兰建筑师Bjarne Mastenbroek(比亚尼·马斯腾布洛克)提出的,他认为建筑就是一个景观,植根于大地的建筑可以把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图1为他的作品“瓦尔斯别墅”,主张让房子“消失”,他通过就地取材,附近山区的法赛尔( Valser)石英被用到了建筑的外立面,而一幢具有山区特色的废弃牧场建筑则转变成了整个房子的入口,另外通过引入温泉,地热及建筑周边的水电站等“就地”设施,让整个建筑随山谷的四季变化而缤纷溢彩。让建筑在满足实用的同时,又能最大化地享受自然的美景,“消失”于自然之中。
我国古典园林造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看到无限的景观。这在沁园兰园中都有所体现,图2的光影廊桥,在整个园中是景观营造中很重要的要素,但同时也是沟通人流的建筑要素。首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廊”是连接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建筑元素。廊是建筑的前后出口,是连接建筑物并且具有顶盖的建筑物。其次廊是划分空间及组成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供游人在内部行走,感受半围合空间,也可供游人观赏廊外的较开放空间。所以廊是具有交通功能的建筑部件,同时也是室内外空间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的过渡空间,是室外景观的构造要素。沁园兰园就是抓住了廊的特殊性精心设计和运用,在划分空间的时候增加了不同的观景角度,同时作为一个兼具新时代简洁特色和中国传统建筑美感的构筑,在整座园中是景观营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园中的特色展现,是新与旧的碰撞,更是传统的复兴。除此之外还有围墙,墙就是空间的围合作用,然而围墙除了起到基本划分空间的作用,更是起到了障景作用,在江南私家园林中,一面洁白的墙体更像是一面巨大的画布,将画布前的景观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游览者面前。而在沁园兰园中设计师利用了墙的幕布作用并进行了创新,不仅是对前景的展现,更重要的是使用了半透明材质,将墙面与树影结合,展现的不单单是静态真实景观,更有风吹叶动的意境美感,如图3。墙体也成为了景观营造的一部分。综合以上通过空间构筑可以很好地将建筑和景观的界限打破,使得建筑整体向外延展,同时景观也可以不在局限,可以很好地融合周边建筑,达到体宜和谐。
(二)软硬质景观的结合表现
在沁园兰园的设计上更注重的是建筑与周边软质景观的有机结合。图4中利用现代简洁的围墙作为分隔,同时注意它的开合,使得墙内外的景观融合。简言之就是硬质墙面作背景,软质植物做前景,共同构造景观画面。除此以外,就空间的角度还对形状和尺度进行了很细致的处理。在沁园兰园中,设计师运用到矩形给人带来的稳定感和严肃感来营造氛围。使置身其中的游客可以沉静地感受氛围。内部的空间通过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来处理空间布局,如:入口处的横向延伸给人展示一种欢迎之感。而内部的廊桥设计从外部的横跨结构感觉十分延展,起到吸引作用,而身处内部则是在观赏下的引导作用。建筑硬质充分为软质景观服务。所以软景和硬景结合共同形成景观,也可见其不可分隔。
二、光影无界
(一)光影和空间密不可分
光是一切景观产生的必要条件,无论任何艺术品或是景观构筑物在没有光的条件下都是虚无的,所以一切美好的色彩和现象都要依赖光。这就是为什么印象派艺术家追求光和色彩,也是设计师通往空间领悟的灵魂。光与空间有很强的互动关系。光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沁园兰园中,通过简洁、洁白墙面,增大了光的漫反射,既可以为建筑空间带来光明,同时又能让建筑空间呈现绚丽及舒适的美感。让抽象的空间被感知。随时光推移看光影斑驳,形成特殊的影像飘浮和空间流动。因为光无形,所以空间无界。
(二)光影与空间的互动
沁园兰园之所以有光影蘭质,浸沁生活之名,也是因为它运用光影将建筑元素和周边景观元素融合成景。在“光影廊桥”和“风情花园”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图5的“光影廊桥”充分利用点线面的关系,营造半透半挡的视觉效果,加上静水的运用,倒映着廊桥,使得真实的廊桥和静水中倒映的廊桥虽在不同平面,却和谐统一。纤纤桥身横跨水面,显出其轻盈体态,如翼如羽,结合水雾,显得更加迷离。在园中墙面不再是简单分割,而是营造氛围,增加趣味,景观幕布的作用。廊桥两边的线性结构在晴天将阳光进行了分割,使游览者感受阳光丝丝穿过廊桥,感受光的魅力。感受光明,放松身心;在阴天,这些竖向的线条就像是雨帘,掩映着廊桥,像幻觉一样。其中天井的设计简洁不做过多装饰,阳光洒下来,不同时段体现不同的光影效果,真切地印证着“光与影”的主题。同时光影穿过不同空间,打破空间界限,利用空间的半遮挡与不封闭无限的延展,产生多变的视觉效果。所以光影通过与空间的互动达到无界。
(三)光影营造无限意境
光影的运用相似于设计中的幻觉主义,这种艺术揭示出艺术家们的科技造诣与想象力,建立了画家对于表现这一概念事物的反应,并且,最重要的是,其凭借魅惑的感官承诺引诱观众,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而其实靠幻觉取胜的艺术作品能产生一种不确定的快感,因为其使观众成为牺牲品,更增加了视觉上的趣味性。蛊惑的画面调动着人体的所有感官。
图6为日本森大厦公司和teamLab共同运营的数字美术馆EPSONteamLab Borderless。这是在现代技术下创造出来的以光为媒介的展示空间。通过520台计算机、470台投影仪、1万平米的超大空间,打造了一个复杂、立体的全新世界。整体由无界世界、运动森林、未来乐园、灯的森林和EN茶室5个区域组成。空间上是有分界的,但光是无界的,在光的作用下,展品和展品之间没有物理界限,虽然人从一个房间走出来到达另一个房间,但是身处其中你感受不到墙面与墙面的转折,更多的是感受光影营造的无边界景观。置身其中你可以见证从花开、生长、绽放、再到花瓣最终枯萎、凋落的全过程。而在馆内的任何位置都会有影像投射在参观者的身体上,脸上、胳膊和腿上都开满了鲜花。光不受限制的发展使得景观不再受到墙体的限制,不再受到现实实物、气候条件等的限制,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展现自己独有魅力。在光影廊桥的设计上,阳光透过线型的廊桥围合被分割开,使得打在地面上的光影随时间推移不断浮动,结合绿草的高低起伏打破光影的简单线型,产生像绿色波浪的假象,像有风丝丝吹过。这就是利用了光影的变化打造动态景观。而这些都是利用光影来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从而营造不一样的意境和氛围。
通过光影打破限制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在光线运用上做到很好的例子:图7的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所设计的光之教堂,他利用了墙面上的十字形空洞产生的光影效果,从而使来到此处的人产生接近天主的错觉。光线的射入打破了教堂的昏暗,带来了外部的光明,使在教堂内的人对光明产生向往,这时的光影就成为了景观与建筑空间的无界媒介。
三、声色无界
(一)声音的无界传递
声音,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常常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声音在景观营造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可以传递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声音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信息给予性,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不同的声响,声音的辨识度很高,这就为声音传递的信息提供了可靠保障。它为设计提供了一个听觉沟通的途径,声音在信息传达与交流中实现与听者的互动,并创造审美体验。正是这种物理的传递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二)声色的知觉体验
在中国古代,造园家就已经注意到声音带给人们的观景体验。在中国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喜欢描写雨水,常配有芭蕉和残荷。残荷听雨,用荷叶承载雨水。“吧嗒”的雨声,丝丝传入房中,无论是否眼见,心中已知夏去秋将至。一丝凉意传入,更添一分萧瑟凄凉。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中,文人墨客都喜爱在窗前种芭蕉,只是为了能在雨天的时候可以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静静地在房内聆听自然的声音,闭目感受无限的自然风光。在沁园兰园中,“石韵水景”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声音的特质,将水诠释得很好。如诗中所写,“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那知石上暄,却忆山中静”。—方小小的泉水,蕴含了千年的山光水色。水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可动可静,静时可以掩映山水竹林之景,动时则通过墙面的方孔涓涓而流,远处便可闻声寻至。图8、9将声音设计融入景观设计,打破了传统单纯依赖视觉的景观营造模式。同时对信息传达设计、产品和交互设计、空间景观设计都起到积极作用。声音作为一个物理变量,是设计体验中听觉审美的构成因素,它所牵连的知觉反应和情感反馈,客观地体现了聆听模式对认知心理的影响。在听觉维度上实现设计美学的探索价值。
结语
艺术作品是双重结构的存在,它们既存在于真实的物质世界之中,又存在于精神世界之中,承载了超越物质层面的内在思想、理念、记忆、联想、情感及梦想。设计师通过物质的直观的景观展现设计师的景观意境和理念思想。思想是无界的,每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超越了它现有的物质本体。正如隈研吾先生在论坛中所说,“拿建筑来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装置,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跨界行为的结果,它需要人去使用,也一定会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并被他们所影响。当人们聚集于建筑之中,融界在悄无声息中发生。无论是现代景观的造园要素,还是艺术景观意境,景观设计已经呈现出“无界”特质。.
参考文献
[1]张迪“山水无界”——微观层面城市设计方法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 (19):261-262
[2]吴曼浅谈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评论,2017 (04):170-173
[3]杨光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间的光影艺术分析[J]广东蚕业,2018 (08):37-38
[4]王墨晗无界空间[J]城市建筑,2014 (31): 44
[5]杜世存,王帅探索人与空间的交流方式[J]江西建材,2015 (01):25
[6]曾颖园林景观建筑在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运用[J]江西农业,2017 (11):91-92
[7]熊瑶,金夢玲浅析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的微气候营造——以瞻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7 (4):35—39
[8]黄滢,张青萍多元主体保护模式下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 (iO):107-110
[9]汤筠冰先锋艺术的“知识沟”与弥合[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 (4):20_21
[1O]陈晨,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艺术中的应用——以南京桦墅为例[J]设计,2018 (17):141-143
[12]王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J]设计, 2018 (14):139-141
[13]胡旭萍、杨威、金晓雯,元代山水画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J]设计.2018 (1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