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层饼”分析下的城市公园景观形成研究
2019-06-23王忆梅唐晓岚周孔飞
王忆梅 唐晓岚 周孔飞
摘要:“千层饼”分析着眼于生态人文要素,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法,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能够广泛运用在不同尺度的城市景观设计中。首先分析了“千层饼”理念在项目实践中的设计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干层饼”分析下的城市公园景观形成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了这一框架的应用策略。该研究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与形成提供参考,从自然和人文的双重价值上营造城市景观。
关键词:“千层饼” 城市公园 合肥庐阳公园 生态 人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6-0037-03
引言
20世纪7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并称之为“干层饼”分析方法。其主要成就在于探索了在城市设计中寻求适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方法,因而可以产生灵活的表现形式和人眭化的开放空间[1]。
生态化和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与形成理念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重要指导,也是区域发展中自然与人文整体推进的重要研究内容。“干层饼”分析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而关于小尺度的城市公园景观形成的研究较少。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环境实践而言,其重点都在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提炼。本文以合肥市庐阳公园景观设计实践应用为例,以尊重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历史表达的角度研究其景观设计与形成,基于“干层饼”的生态化和人性化理念,重点厘清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表达的秩序和内容,分析这一生态分析方法对城市公园景观形成与发展的启示。
一、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合肥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是一座具有独特风貌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拟建的庐阳公园定位为尊重自然和历史的综合型城市开放公园,充分展示了其位于省会城市而具备的风貌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地块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部,南临安徽财政学校,东北接城市森林公园,四周封闭,入口面向合作化北路,占地2.1公顷,用地北高南低呈“钻石”形。原地形北部有高差7米的陡坡,南部为三块零散的低凹的水面,如图1。
二、“千层饼”分析下的合肥市庐阳公园设计实践
(一)“千层饼”分析方法的引入
规划设计的生态分析方法首先是研究某一场所生物物理及社会文化系统的方法,以解释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在何处最适宜[2]。麦克哈格教授提出的“干层饼”分析方法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核心生物物理元素的场地调查与规划地图绘制:二是对生态人文信息的调查、分析与综合:三是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干层饼”分析[3]。庐阳公园景观设计在对场地现状条件中水体、地形、植被、土壤、气候等生物物理因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一层次的景观要素布局融入生态化和人文化的“干层饼”核,心理念,从自然生态设计和历史文化表达的角度构建景观形成体系,以解决功能、交通、景点布置等适宜性问题。在绿化覆盖率达到75%的基础上,方案设计对植被层、水体层、铺装层、道路层、景观设施层等软硬质景观要素的分层景观结构进行组织发现,最终的景观形成是各层次景观格局对现有生物物理要素的调查分析以及对生态文化要素的保护与利用,以满足各类人群游览、休憩、康养、娱乐、教育的使用需求,如图2、3。从场地的适宜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场地设计中主次景点之间以虚实景观轴线结合的方式构建景点布局框架,利用三个等级的道路进行串联以形成景观网络,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分为三个功能区:北部为文化活动广场区,以多种文化要素为载体,追寻徽州记忆;中部为景观眺望区,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构建多种观景设施;南部为滨水景观带,沿河设置远水、近水、亲水平台,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满足人的亲水性,如图4。
(二)人文景观设计内容
1.地域文化
合肥,吉称庐州、庐阳,以冰清玉洁的广玉兰为市树。作为一座拥有2000年历史沉淀的古城,这里曾经诞生过很多为官清正、名芳百世的著名人物,其中宋朝的包拯、明朝的周玺和元朝的余阙尊列为“庐阳三贤”。因此,为强调地域特征,方案设计中引入这两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脉。从主入口布置的“庐阳三贤”文化墙到活动广场的广玉兰雕塑,构成一条文化景观轴,并以广玉兰作为中心雕塑置于视线交汇处以加强文化特色,树阵广场和儿童活动区分布两侧,在满足不同人群游览、休憩、玩耍需求的同时加强场所文化宣传功能。
2.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和文化表达载体,庐阳公园方案设计中主要有三处景观空间采用了此类特征。一是活动广场旁设置的特色景墻,提取了徽派建筑中的窗格文化,引发游人文化追忆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漏景的传统造园手法增强景观流动性,如图5。二是在观景楼的设计中融入了马头墙经典造型的基本特征,楼体采用白色的木格栅围合以简化实体墙面,楼顶保留青瓦、飞檐等元素造型,结合竹木共同营造出粉墙黛瓦前一片绿韵的意境。三是提取了徽州建筑中天井元素的贯通、延伸的含义,经变化应用到北侧的二层观景楼中,在第二层打通了一小块平台,使一层的竹子得以生长延伸,增加了景观的流动性和连通性,如图6。
3.空间文化
公园次入口采用江南造园手法中常用的曲折通幽的空间变化方式,由多个大小空间错落布置,利用假山石、竹林、青瓦等皖南村落景观中的代表元素营造出婉约古朴的意境美。铺装采用徽州建筑中的青瓦元素,用废弃的青瓦铺地,既环保又能传承文化记忆,入口右侧转角处便是一小型庭院空间,结合植物、石块搭配营造出皖南村落庭院中的原真如画的风格,如图7。
(三)生态景观设计内容
1.最大化保留原有地形
场地中部是地形变化集中的景观眺望区,高差从东到西逐渐变陡,方案设计中为了缓和地形高差带来的交通问题,并做到尊重原有场地,根据空间变化和功能需求,分别从东到西采用了架空走廊和台阶结合的观景楼、观景平台以及“之”字形道路三种主要的高差处理方式,形成景观眺望体系,以满足交通可达性和完整性以及观景的需求。其一,公园西侧的斜坡最陡有300,采用的“之”字形道路通过放坡完成高差衔接;其二,在中部最高台地处采用了最小干预原则,在原有场地上搭建观景平台,留出南部滨水景观的宽阔景域,如图8;其三,在东部缓坡上以室外台阶的形式连接南北活动区,并利用南北不同高度搭建观景楼和空中走廊,满足交通连贯的同时丰富了竖向设计,如图9。
2.尊重自然过程
生态的景观设计方法强调对生态因子等要素的调查与引导,注重在设计及规划中对自然过程的深入认识与尊重。合肥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在庐阳公园项目实践中,对场地自然风向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南,东北方向的自然坡地采用保留利用方式,选择乡土植物进行自然式植被栽植达到防风固土、小气候营造的作用,同时可通过植被形态、色彩等的变化,从横向和竖向上丰富坡面景观。此外,城市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是缓解雨洪压力的重要部分,雨水径流是自然水循环中人为干预性最高的部分,在尊重径流过程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人工景观建设是城市景观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观的重要方法。在庐阳公园景观形成中,强调了对雨水径流过程中雨水渗透、滞留、净化等环节的处理,大范围采用了透水铺装、沥青透水道路、植草沟、坡地截水沟、水生植物净化等景观形式参与到自然水循环的过程中,在满足自然因子自身运行的同时形成景观。
3.结合景观形成的生态驳岸设计
庐阳公园的滨水景观设计要融入整体的结构体系,水岸线的处理需要根据景观功能、性质、风格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驳岸设计。但是“千层饼”分析下的驳岸设计强调遵循以生态为基础、以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和景观形成原则,因此方案中主要采用自然可渗透驳岸,在水陆过渡的自然地带种植湿生、水生植物,构建既有自然调节功能又有抗洪强度的生态驳岸[4]。在南部的滨水景观带处理上,除了仅有两处为了满足游客的亲水性和景观观赏需求搭建了亲水平台和水上木平台而采用了直立式人工驳岸外,其他部分主要采用自然缓坡入水驳岸、局部抛石驳岸、杉木桩驳岸等自然型生态驳岸,总体比例占到了85%以上,并结合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层次搭配,丰富水岸线景观的同时还起到稳固土壤、净化水质、减缓雨水冲刷和水土流失等生态作用,如图10。
三、“千层饼”分析对城市公园景观形成研究的启示
(一)“干层饼”分析与城市公园景观形成研究的关系梳理
将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环境规划的“千层饼”理念应用在小尺度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更应突出重点,强调如何在城市设计中寻求大自然的本真美和人文魅力。在对合肥庐阳公园进行场地生物物理元素和生态人文信息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场地适宜性和美学原则对其景观形成的逻辑加以梳理,并以此类推总结出“干层饼”分析下的城市公园景观形成研究框架,如图11。
(二)城市公園景观形成策略
1.尊重生态要素的自然循环
自然环境是形成区域整体面貌的主要部分,其中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乡土植物等是城市公园景观形成中重要的生态要素。地形地貌构成的景观基底是承载着人类生活痕迹的城市特色,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供给的关系,因此要尊重其本来的自然元素并善于利用地形,而不仅是简单粗暴的重塑,才能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平衡和环境氛围。在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中尊重自然要从顺应生态因子间的循环流动开始,自然降雨经绿化、土壤渗滤、回归水体、回用等环节,使出水水质更好,增加了回用水的安全性[5]。在自然能量流动的环节中融入人工化的景观,提升美学价值、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是减缓自然伤害的重要方法。
2.人文环境要素提取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具备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人文历史和精神形态已经成为区别地区差异的主要特征。城市公园是城市中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体现这一特征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城市公园景观形成中解决人文环境的规划与设计问题是产生公众认同感的必要事项。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文化元素的分析与提炼是一个“解码”和“编码”的过程[6]。对场地原有文化内涵以及大环境下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社会脉络等进行提取、归纳、总结,适当地突出某些主导因子或重组和调整,有目的的去创造视觉景观联系和精神联想,增强场地历史文化感。
3.适应场地和环境
因为有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对历史人文的传承才更能促进适应场地与环境的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城市公园是满足公众生活游乐、社会交往、康养休憩的场所,融入了自然和文化的景观环境设计在做到了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考虑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体现了人性化设计,完善了适应并适用于场地的城市公园景观形成研究。
结语
城市公园作为尊重自然、改善生态、修养身心的城市环境空间,其景观营造体现了城市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现如今已经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生态规划中的“千层饼”理念运用在小尺度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将更有利于促进城市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千层饼”生态分析方法对合肥庐阳公园的生态人文信息进行梳理以形成景观,并提出了“干层饼”分析下的城市公园景观形成研究框架,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与形成提供参考,以营造出兼具自然温度和人文情怀的城市公园景观,从而更适用于场地和环境并带动经济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中国西北地区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 (06):9-12
[2](美)弗雷德里克嘶坦纳著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译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iO
[3](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125-141
[4]商侃侃,张国威上海辰山植物园生态驳岸的水生植被构建与应用[J]园林,2017 (iO):20_23
[5]张瑾,吕伟娅模拟自然循环的生态水环境设计与实施初探[J]江苏建筑,2012 (02):104-106+112
[6]谭俊杰,杨雪梅浅析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运用[J]设计,2014 (06):5960
[7]魏薇基于民俗文化的城郊游憩景观设计研究[J] 设计,2016,29 (15):4041
[8]姚方,曲晶固安市民中心景观设计探讨[J]设计, 2016,29 (1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