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碳减排的贡献

2019-06-22连宏萍王德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年1期

连宏萍 王德川

摘要 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其执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定量的方式对垃圾分类处理的碳减排贡献做了实证测度。研究基于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尺度,选取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孝儿镇作为调研区域,运用五点取样法实地采样,收集了垃圾样本的总量、组分等关键指标;同时结合观察记录、问卷及访谈等多种方式展开调查。在国内首次引进SWM-GHG计算器,对其碳减排效益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显示:①孝儿镇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后,每年碳排放共减少2 081 t,相当于三口之家用电1 718 a或者264辆排量1.6 L的大众汽车绕地球行驶一圈排放的C02,其中1244 t的碳减排来自垃圾的循环利用。②若处理方案经过优化,提高湿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量,孝儿镇每年减少的碳排放可达4 482 t,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水平,相当于成功创造CDP 44 820美元,或相当于平均每年节约电571万kW·h。推广到全国的乡镇,仅做到孝儿镇目前的垃圾分类程度,一年的碳减排相当于整个北京市一年多的用电量排放的C0:。由此看出,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碳减排的贡献巨大,这一领域前景广阔,未来极具发展潜力,其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社会意义重大。同时,本文从垃圾分类认知、资金支持、垃圾分类处理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孝儿镇在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发现,要达到最佳的碳减排效果,需长期培养居民环保意识,拓宽资金来源,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并全方位提升乡镇垃圾分类处理的治理能力。

关键词 乡镇生活垃圾;分类认知;分类处理;碳减排;绿色低碳

中图分类号 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2104(2019) 01-0070 - 09

D01:10.12062/cpre.20180909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垃圾分类处理在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处理成本和减少土地资源消耗等方面具有多重效益,利于中国实施碳减排战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C02、CH4等已成为人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随着中国垃圾处理量的不断增加,由垃圾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越来越大,阻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层单元,乡镇是中国垃圾分类处理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中国有19 600多个建制镇,随着其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成为乡镇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乡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欠缺、垃圾回收覆盖面窄等各种原因,造成了乡镇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大量的碳排放和严重的二次污染。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市域及以上尺度的垃圾分类处理,忽略了乡镇这一最基层单元,且对垃圾分类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缺乏定量测度。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对乡镇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引入SWM-GHG计算器定量测度乡镇垃圾分类对碳减排的贡献,并对孝儿镇垃圾分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优化,以期对完善并推广乡镇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有所帮助。

1 文献综述

2014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環境防治年报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2013年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28%,超过美国(14%)和欧盟(10%)总和。要完成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既定的“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提高垃圾的处理效率是实现碳减排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中国垃圾回收利用率低,垃圾管理方式落后。2013年,仅中国261个大、中城市就产生生活垃圾16 148. 81万t,而垃圾回收率不足50%。相比德国高达60%,欧盟50%以上的生活垃圾回收率,中国垃圾回收率明显偏低,大量可回收资源被浪费。中国现行垃圾管理方式落后,走的是“垃圾集中填埋、焚烧”的老路。发达国家曾采用这种方式,既浪费资源,又产生大量碳排放。研究表明,垃圾填埋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有CH4和C02两大来源,大约各占50%左右;垃圾在焚烧的过程中也会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因此,对垃圾进行焚烧和填埋都是不明智的、低效的垃圾处理办法。面对“节能减排”的新要求,垃圾管理必须走“加强源头垃圾分类,减少末端处置垃圾”的新路。

国内对于垃圾分类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国外垃圾分类的经验借鉴,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问题、影响因素、管理模式等。目前,在对垃圾处理的相关研究中,以碳排放量为测算标准的度量方法较为科学有效,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纳,通过这种方法考察垃圾处理各个物料处理流程的效率,可以有效分析垃圾处理各具体环节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从而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从测算方法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IPCC方法和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来对不同垃圾管理策略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IPCC方法是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根据质量平衡法制定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推荐的经验公式。Jha等以填埋场为例,采用IPCC1996指南推荐的经验公式计算了印度特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Friedrich和Trois以非洲为例,采用IPCC2006指南推荐的经验公式将城市废物管理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由于IPCC方法提供了较多缺省值,因此多针对于国家碳排放的测算,但目前很少用于比较不同垃圾处置方式的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多用于计算不同区域的垃圾处理方式产生的碳排放。赵磊等分别用LCA和IPCC方法计算了垃圾能源化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LCA的适用范围更广,可以测算一个项目、区域、国家范围内,在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相较于IPCC方法机制更为合理。但由于其核算过程中需要诸多数据,增加了其使用难度。在此基础上,德国IFEU Heidelberg公司于2009年研发的SWM-GHG计算器(Calculator for green-house gases in solid wastemanagement)对两种方法进行了结合,试图消解其各自的局限性,扩大应用范围。基本上,SWM-GHG计算器遵循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它通过比较整个生命周期(即从“摇篮到坟墓”)不同循环利用量和末端处置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比较不同的垃圾管理策略。但是SWM-GHG计算器使用的不是严格意义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一方面,由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所需要的垃圾处理过程中各工艺的大量数据难以获取,考虑到计算器的实用性,设计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简化,计算器提供了一组默认值,如果数据库不充分,则可以选择使用适用的默认值。另一方面,该计算器应用IPCC1996和IPCC2006中描述的第一层(Tier l)方法,计算的排放量还包括了处理给定数量垃圾所引起的所有未来排放量,例如,当垃圾被送到填埋场时,其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排放量会累积在总碳排放量中。

SWM-GHG计算器最大的特点是特别适用于在决策之初,定量的比较在不同的垃圾处理手段之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但由于其研发的时间较晚,目前可见的应用研究还很少(仅有5篇英文文献)。例如,Paul和Soyez利用SWM-GHG计算器,分别将菲律宾伊洛伊洛市的2006年、2010年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同建立厌氧反应器、需氧反应器方案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比较,制定了一套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Aljaradin和Perssont以约旦为例,利用SWM-GHG计算器设置了4种预案,比较了不同废弃物管理技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有机垃圾全部被回收利用的情况下,约旦每年减少的碳排放量可达63 175 t;Rahim和Achmad利用SWM-GHG計算器,研究了望加锡城市生活垃圾的温室气体排放;Ghinea和Cavrilescu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SWM-GHG计算器研究了罗马尼亚雅西市食品垃圾对碳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品垃圾回收率对节能减排有显著影响,并且堆肥的碳排量要高于厌氧发酵的碳排量。然而国内目前尚未引进该方法。因此,急需将该方法引进国内相关领域研究,验证其对我国垃圾处置碳排放的适用性,本研究为此作出了尝试。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层单元,乡镇承担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主要职能,是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第一线,也是中国垃圾分类处理较为薄弱的环节,但是目前的研究尺度主要侧重于市级,尺度过大,不易于实际操作。而目前我国坚持实行垃圾分类的乡镇很少,针对典型案例展开垃圾分类对于碳减排贡献程度的量化研究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乡镇,采用国际领先的计算方法,对我国典型乡镇——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孝儿镇的垃圾分类处理及碳排放等相关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定量的方式对垃圾分类处理的碳减排贡献做了实证测度。研究基于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尺度,特选取四川省孝儿镇作为调研区域。孝儿镇隶属川南宜宾市珙县,全镇面积74.3 km2,城镇内有5条街道、1个社区和3个居民小组。目前社区户籍人口已达2 900多人,常住人口共计10 500余人。随着孝儿镇城镇化速度加快,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各种垃圾顺管流下孝儿镇南广河,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已经威胁到居民的健康。孝儿镇“垃圾围城”的现象给政府和镇民敲了警钟。2007年在香港社区伙伴(NGO)的帮助下,孝儿镇政府以及孝儿镇居民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项目,实行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填埋、堆肥、户用沼气处置相结合的垃圾管理体系,是国内在农村乡镇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尝试的地区之一,也是为数极少的持续坚持垃圾分类的农村乡镇。目前,孝儿镇垃圾分类项目已开展十余年,垃圾分类对于缓解孝儿镇垃圾污染及环境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调查选取四川省宜宾市孝儿镇为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典型地区,以此为代表测度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碳减排的贡献。

研究团队进入调研区域,运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垃圾样本的实地采样收集,并对垃圾样本的总量、组分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记录;同时,结合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调查形式,梳理并厘清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利用所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运用SWM-GHG计算器,通过参数设置,模拟三种垃圾分类处理预案,即孝儿镇开展垃圾分类前的情况、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分类处理的理想状态,计算并比较三种方案下的垃圾处理的碳排放量。

2.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于2015年4月开展。研究团队先后走访了孝儿镇新旧街区、垃圾填埋场、垃圾堆肥场、废品回收站、户用沼气居民住处、屋顶菜园居民住处等地,调研形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实地取样,旨在了解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现状以及孝儿镇生活垃圾总量和组分,收集测算垃圾分类对碳减排贡献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2.2.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为保证所获取数据的全面性及科学性,调研区域覆盖孝儿镇全域,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异,选取新街区、老街区、农贸市场、学校、住宅小区做为一阶抽样单元,并根据不同区域的规模采用PPS抽样法进行二阶抽样单元和居民抽样单元的抽取。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30份,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86.9%。问卷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垃圾分类情况,旨在了解受访者的垃圾分类情况、垃圾的产生量、废旧及有毒物品的种类及处理情况。第二部分考察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健康的重视程度等问题。第三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家庭成员、学历、住房面积、月消费水平等信息。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可通过交叉分析,多维度地展现受访者对当前孝儿镇垃圾分类现状以及垃圾分类的认识等问题的看法、态度及其偏好。结果显示,男性调查对象占样本的37.2%,女性调查对象占样本的61.9%;被访者年龄多为20岁及以下(31.9%),其次是41~50岁(18.6%);被访者学历多为初中(53.1%),其次是小学及以下(26.5%);被访者月消费水平在501~2000元占比最多(47.8%),其次是2001~3500元(34.5%)。

2.2.2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依据利益相关者原则,本次访谈覆盖了孝儿镇辖区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孝儿镇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孝儿镇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垃圾回收站工作人员,具体访谈了孝儿镇宁泰社区书记、垃圾运输司机等共计14人。访谈主要内容包括孝儿镇垃圾处理的整体概况、垃圾运输、垃圾基础设施使用、废旧物资回收。

2.2.3 实地取样设计与实施

研究团队还在孝儿镇垃圾填埋场利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实地取样,在垃圾填埋场不同位置随机取五袋0.75~1.25kg的垃圾,将5袋垃圾按照湿垃圾、废旧物资、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分拣,称量并记录每种类型垃圾的重量,重复进行两次,用于最终估算垃圾填埋场的垃圾的组分。

3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调查结果分析

3.1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概况

孝儿镇生活垃圾经居民源头分类,分为三类:①废旧物资;②湿垃圾;③剩余垃圾。孝儿镇现有街道保洁员8名,负责收集并运送干垃圾至街道垃圾临时堆放点;湿垃圾运输人员有2名,负责收集厨余垃圾,并运到堆肥场、鱼塘或户用沼气池;干垃圾工作人员有3名,其中运输员1人,装卸人员2人。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如下:①废旧物资。主要由废品回收站进行回收,孝儿镇现有6家废品回收站,每家废品回收站月均回收垃圾总量约15 t。②湿垃圾。孝儿镇每日湿垃圾运送量为250 kg,其去向有四个,A运往户用沼气池,孝儿镇户用沼气池共12口,其中5口正常运转;B运往堆肥场,垃圾堆肥场1个,每天消納湿垃圾量约为150 kg;C运往鱼塘;D居民自己处理,用作屋顶菜园有机肥料,孝儿镇60余户建有屋顶菜园,平均每天消纳垃圾量为15 kg。③剩余垃圾。剩余垃圾的处理方式为一般填埋,目前,孝儿镇有垃圾填埋场1个,占地面积0. 36hm2,每日运往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数量为12~15 t,按目前情况预计最多还可使用3~4a。

3.2 垃圾分类处理的碳减排路径

经实地调研发现,孝儿镇在推行垃圾分类之前,仅部分废旧物资进入废旧物资回收站,其他的垃圾全部进入填埋场填埋。碳排放产生的路径,首先是填埋场产生的以CH4为主的气体,该路径占了很大比重的碳排放;其次是垃圾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经过分类之后,孝儿镇生活垃圾共分为三种,分别是湿垃圾、剩余垃圾、废旧物资。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现状的碳减排路径如图l所示。首先,孝儿镇将回收利用的湿垃圾用做屋顶堆肥、户用沼气和鱼塘养料,这部分湿垃圾作为二次能源被使用,替代了资源,减少了生产同类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其次,孝儿镇将废旧物资回收,进入废旧物资回收站之后,被工厂循环利用,减少了新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最后,孝儿镇回收利用的湿垃圾和废旧物资数量增多,使得剩余垃圾中的湿垃圾和废旧物资减少,从而降低填埋场甲烷的产生和垃圾运输车辆的运输次数。通过以上三条路径,孝儿镇将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3.3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的碳减排测算

3.3.1 测算工具(SWM-GHG计算器)

对孝儿镇垃圾处理产生的碳排放量计算采用SWM-GHG计算器,其遵循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通过将不同的垃圾管理方式设置成不同的预案(一般为三种预案),来计算不同可回收垃圾和剩余垃圾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为CO2当量),对不同的垃圾管理方案进行量化比较。SWM-GHG计算器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开始(start)、循环(recycling)、处理(disposal)、成本(costs)、结果(results sheet)、计算(calculation sheet)。开始部分为对垃圾总量、组分、特征等的详述;循环部分,通过计算不同垃圾组分的循环比例、有机垃圾的处理类型、干垃圾的回收率,来比较三种预案的垃圾循环部分;处理部分,通过调查剩余残留垃圾的处理类型、处理技术,来比较三种预案的垃圾处理部分;成本包括垃圾循环、垃圾处理的花费;最后通过计算碳排放量,来比较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清晰展示三种预案的结果。

3.3.2 测算数据

(1)孝儿镇垃圾总量。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孝儿镇生活垃圾的来源主要为:居民家庭、商店、菜市场、办公区域等。生活垃圾的去向主要为:垃圾填埋场、堆肥场、户用沼气、屋顶菜园、鱼塘、废品回收站(见图2)。

根据对孝儿镇垃圾来源和去向的分析,得到孝儿镇垃圾年产生总量计算公式如下:

孝儿镇生活垃圾年总量D=运送的用于填埋的垃圾总量D1+运送的湿垃圾总量D2+废品回收垃圾总量D3+屋顶菜园垃圾总量D4

经测算,D=4 927. 50+91. 25+968. 40 +11.00=5998.10(t/a),因此孝儿镇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总产量为5998.10 t。

(2)孝儿镇垃圾组分。孝儿镇的垃圾主要分为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剩余垃圾,占比分别为30.33%、28.93%、40.74%。其中湿垃圾主要分为食品垃圾和绿化垃圾,其去向主要为沼气池、堆肥、垃圾填埋场;可回收垃圾主要包含纸(板)、塑料、玻璃、含铁金属等,主要去向为废旧物资回收站和垃圾填埋场;剩余垃圾主要包含两类,分别为矿物质和其他,主要去向为垃圾填埋场。孝儿镇垃圾组分如表1所示。

(3) SWM-GHG计算器测算所需数据。根据SWM-GHG计算器运行所需数据,对孝儿镇人口总量、孝儿镇垃圾总量、孝儿镇垃圾组分等数据进行整合计算,所得出的数据结果如表2所示。

3.3.3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的碳减排测算结果

对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的碳减排测算采用了SWM-GHG计算器,通过参数设置,模拟了三种垃圾分类处理预案,计算了三种方案下垃圾处理的碳排放量。

预案一:代表孝儿镇开展垃圾分类前的情况。

预案二:代表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预案三:代表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的理想状态(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回收率均为90%)。

三种预案下垃圾循环利用量与末端处置量见表3。

(1)预案一的垃圾处理碳排放量。在基本无分类的情况下,即孝儿镇开展垃圾分类之前,孝儿镇每年垃圾循环利用量为300 t,仅占总垃圾的5%,末端处置量为5 698 t,产生的碳减排量为350 t,碳排放净值为3 785 t,其每年垃圾处理费为544 328元。

(2)预案二的垃圾处理碳排放量。在预案二的情况下,即按照孝儿镇目前的垃圾分类现状,其年垃圾总量中用于循环利用量为1033 t,占总垃圾的比重为17%,垃圾处置量为4965 t,产生的碳减排量为1244 t,碳排放净值为1704 t。其每年垃圾处理费为476494元,与预案一相比,每年的垃圾处理成本下降了67834元。

(3)预案三的垃圾处理碳排放量。在预案三的情况下,即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回收率至90%,垃圾循环利用量为3041 t,占总垃圾比重为51%,垃圾处置量为2957t。产生碳减排量为2318t,碳排放净值为-697t,与预案二相比碳排放量减少2401t。其一年垃圾处理费为348 886元,与预案二相比,每年垃圾处理成本下降127610元。

3.3.4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的碳减排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图3可知,预案一与预案二的测算结果相比,即孝儿镇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后,年碳排放量总计减少2 081 t。汽车每燃烧1 kg汽油排出3.08 kg的C02,经过计算,排量1.6 L的汽车行驶lkm产生0.197 12 kgC02,2 081 t的C02相当于排量1.6 L的汽车行驶1 055万krn所排放的C02,这相当于264辆排量1.6 L大众汽车绕地球行驶一周排放的C02。三口之家的每日用电量为4.23kW.h,其CO2排放量(kg)等于耗电量乘以0.785,三口之家的每日碳排放量为3.318 509 kg,排放2 081 t的C02相当于三口之家用电1 718 a。推广到全国的乡镇,仅做到预案二的垃圾分类的程度,一年的碳减排相当于整个北京市一年多的用电量排放的CO2。

比较预案一与预案三的测算结果可知,在预案三的条件下,每年碳减排4 482 t。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水平,1 tC02排放量平均价格为10美元,使用100 kW·h电相当于排放了78.5 kgC02。即,实现预案三相当于成功创造GDP 44 820美元,或相当于平均每年节约电571万kW·h。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垃圾分类处理能对碳减排產生巨大贡献。在未来垃圾分类处理的技术不断突破的过程中,碳减排效益也将不断提高。如果将垃圾分类处理方式不断优化,并向全国乡镇推广,将会产生巨大的碳减排量,同时创造GDP,带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4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存在问题及优化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孝儿镇十余年来持续开展垃圾分类项目,其碳减排效果显著,体现在:①实现了20%的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垃圾综合资源化率达到80%,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②孝儿镇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后,年碳排放量相比不分类总计减少2081 t,碳减排的环境效益开始凸显。但实地调研发现孝儿镇在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分类处理对碳减排的贡献。

4.1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

4.1.1 居民对垃圾分类认知不足,缺乏实施动力

孝儿镇垃圾分类初期开展了大力度的宣传教育,居民对垃圾分类处理有所了解,但是并不了解深层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能解决什么问题等。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旦政府和相关部门放松宣传教育工作,居民便出现了懈怠和疲软状态。

由于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尚未发展成居民的自觉意识,直接导致垃圾源头分类成效不足。经过调查孝儿镇不同种类垃圾的回收率发现,湿垃圾分类处理不充分,剩余垃圾中,食品垃圾占比达34.5%,每年产生的1 814.633 t食品垃圾中仅102.2 t用于沼气池和堆肥,回收率仅5.63%,其余1712.433 t全部进入填埋场。此外,孝儿镇塑料回收率仅26. 48%,橡胶、皮革回收率23.23%,填埋场垃圾组分中塑料占比6.79%,橡胶、皮革占比1.65%,其他如玻璃、纺织品、木材等的回收率也普遍偏低。

4.1.2 资金来源有限,垃圾分类处理配套设施不到位

孝儿镇街道上公共垃圾桶的数量较少,一条街只有一两个公共垃圾桶,基本靠沿街商铺商户自行准备垃圾筐。整个孝儿镇未专门设置回收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毒有害垃圾的回收点。其次,孝儿镇有两个垃圾临时堆放点,一个位于街道新区,一个在菜市场。这两个临时垃圾堆放置点相当简陋,即简单划出一个地段用于垃圾堆放,基本上无任何处理措施。配套设施不到位从侧面反映出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项目的实施缺乏充足且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4.1.3 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建设不健全

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垃圾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分类设施,回收时间、地点及频率,分类的监督和评估,激励机制等内容。然而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健全的垃圾分类处理标准化流程,没有制定出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办法或章程,由此造成了诸多问题,例如垃圾收运不准时,不及时;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不明确;垃圾处理方式粗放;垃圾分类、收捡、运输、处理整个流程,存在脱节现象。

4.2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化方略

孝儿镇垃圾分类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垃圾分类处理各环节还有待优化。从前文“碳减排测算”中可以看出,目前垃圾分类处理尤其在源头分类、收集运输、末端处置这三个环节存在很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而要达到更佳的垃圾分类处理效果,则需要将之置于乡镇场域统筹施略。

4.2.1 加强对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居民垃圾分类的动机,能直接影响垃圾源头分类的效果。乡镇政府应将环保宣传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居民环保意识和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首先,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可以通过传统的展板、海报、报纸、电视、宣传册等方式,结合新媒体宣传方式,如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博等,多种途径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方式、可回收物资的识别等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丰富其垃圾分类的知识。其次,加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加强与公益环保组织的合作,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相关主题的培训班、设立“绿色账户”、开展垃圾分类先进模范评比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居民的正向激励,增强居民对垃圾分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以达到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

4.2.2 拓宽资金来源,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补贴、香港社区伙伴资助和村民清洁费自筹,但资金来源和资金量并不固定和规范,阻碍了垃圾分类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首先应当尽快制定垃圾收费标准,进一步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甚至更多社会主体的合作,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垃圾分类处理事业,获得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多元支持。其次,在更强有力的经费支持下,加强垃圾分类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各类垃圾收集桶、运输车辆、中转站等,对同一垃圾收集区域的回收站及其收集桶的类型、规格进行统一,设置明确的分类标识,根据所收集垃圾的种类及特点对垃圾运输车辆加以改造,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

4.2.3 全方位提升乡镇垃圾分类处理的治理能力

孝儿镇垃圾分类处理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根本上反映出乡镇治理能力的欠缺。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管理系统,实现在垃圾的源头分类、收捡、运输、处理整个流程的专业化管理。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标准、方法及垃圾处理方式;结合垃圾集中点分布情况、车辆调度及收运路线、垃圾转运时间及频率等信息优化垃圾收集转运流程及路线。例如,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建议可在孝儿镇设置一个小型的垃圾中转站,方便车辆调度,使孝儿镇垃圾收运路线距离最小。其次,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法规体系和相关机制。制定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办法,并制定一套监督、评估、激励机制,从乡镇全局优化居民垃圾分类处理,实现最理想的碳减排效果。

5 结论

垃圾分类处理带来的巨大碳减排效益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孝儿镇开展垃圾分类项目后,每年碳排放共减少2081 t,这相当于264辆排量1.6L大众汽车绕地球行驶一周排放的CO2。研究同时表明,处理方案经过优化,提高湿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量,与预案一相比,每年减少的碳排放可达4482 t,孝儿镇垃圾处理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领域前景广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其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社会意义重大。

然而,笔者也充分认识到本研究的局限性。在方法学意义上,虽然SWM-GHG计算器系首次引进中国,但由于其规范的设计,在本研究中的应用仍然能够遵循国外同类研究的既定范式,保证碳排放量测算的科学性,并比较不同垃圾分类处置方式对碳减排的影响。但如前文所述,为了对LCA和IPCC两种方法进行结合,SWM-GHG采取了简化的方式,由此得出的碳排放量计算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案例的推广意义上,由于本研究选取案例基于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较早的典型地区,在资金及政策方面得到强有力支持,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其推广需考虑这些现实性因素,需要政府、社會组织、企业、公众共同努力,携手参与到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来,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灵活发挥乡镇中各主体的积极作用,通力合作,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在乡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