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AT模型的移动阅读应用设计研究

2019-06-22刘靖

设计 2019年9期

刘靖

摘要:为解决用户使用移动阅读应用难以达到沉浸式阅读状态的问题,现通过心流理论的PAT模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用户访谈的基础上,初步总结移动阅读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影响用户心流体验的主要影响因素;接着对用户群体进行细致划分,建立不同用户的角色模型图,归纳用户需求整合出20条设计要素,并采用Likert五分量表问卷进行进一步优化,最终构建出体现不同等级用户需求的移动阅读应用心流体验要素模型。提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移动阅读应用的设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完成沉浸式阅读,达到心流状态。

关键词:心流理论 PAT模型 移动阅读应用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5-0100-04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users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immersive reading status using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s,the PAT model of mental flow theory is now used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users.On the basis of user interviews,preliminarily summarize some problems in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s,obtain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rs mental flow experience through questionnaires.Then,divide the user groups in detail and establish a role model diagram for different users and inductive user needs to integrate 20 design elements.Meanwhile,further optimization using the Likert five point scale questionnaire.Last,constructing a mental flow experience element model for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s that reflects the needs of different users.Propose a design strategy for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s that meet user needs,which helps the user to complete the immersive reading experienc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chieve the state of flow.

Keywords:Mental flow theory PAT model Mobile reading application

引言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人们早已习惯使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进行移动阅读,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五次全国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在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表明超过半数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移动阅读虽然能帮助用户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具有传统纸质书籍不具备的优势,但实际产品应用里信息杂乱,产品功能和交互体验不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用户很少能进入沉浸式阅读,无法产生心流。国内对移动阅读体验的研究仍处于探索初期,研究成果大多是设计原则和策略总结,本文以心流理论为理论支撑,引入PAT心流模型,通过实际调研阐述如何让用户在使用移动阅读应用时达到心流状态。

一、心流理论的概念及PAT心流模型

心流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他认为当人们从事一件与自己能力相当,且目标明确的活动时,投入了全部精力却忽略时间的流逝,在活动中内心感到兴奋和充实这就证明产生了心流。PAT模型则是Finneran &Ping Zhang在研究心流时提出的,它是产生心流的必要条件,主要从人、工具和任务的三个维度表现用户沉迷事情背后的心流状态。工具制约用户接触新媒体的可能性,用戶本身的特征和状态又决定每次使用产品的体验。只有当用户具有清晰的目标且熟练掌握工具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心流,进入忘我的状态。本文的PAT心流模型(如图1),其中“人”是指使用移动阅读应用的用户,工具指移动阅读应用,任务指用户使用移动阅读应用完成阅读行为。

二、在移动阅读应用设计中导入心流体验

根据《2018年8月移动阅读APP广告投放洞察》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1-6月移动阅读APP日活量排名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掌阅、QQ阅读和书旗小说,可见它们就是用户进行移动阅读的媒介。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碎片化阅读,帮助人们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虽能获得大量信息,但不容易进入深度阅读,还容易患上惰性思维症。而且阅读群体多样化,他们需求爱好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即使产品背后都有大数据的分析获得用户数据,通过个性化定制留住用户,但很容易把用户困在同一个圈子里,而忽略了其他圈子。若通过心流理论的PAT模型优化用户移动阅读过程,使用户爱上阅读,全身心的享受阅读,这将增加该产品的使用频率和用户黏度,使读者从内心达到满足和愉悦,从而完成高质量的移动阅读体验。

三、移动阅读应用用户的心流体验要素分析

(一)前期调研

1.用户访谈:根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我国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98.3%,其中手机阅读接触率为71.0%,表明手机是移动阅读用户最常用的移动端设备,因此本文把使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的用户作为研究对象。根据Nielsen和Virzi的研究表明深入访谈5个用户可发现产品80%的问题,即使将人数上升到10人也只能发现82%-85%的问题。基于以上的选取背景及原则,笔者从周围同学、亲戚及实习公司的同事中选取了5名不同年龄段、职业、背景的移动阅读用户,从用户、工具和任务的角度与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时间为30-60分钟,被访者信息和访谈大纲(如表1、2)。

访谈内容大致从PAT模型的用户、工具和任务这三个维度去探究的,访谈结果显示几点关键性的问题:一是有的用户不经常使用产品,有时候不容易找到目标功能,很容易产生烦躁和不安;二是市场上出现的移动阅读应用的阅读界面和操作界面没有太大区别,同质化严重导致产品不具有个人特色。同时在功能上比较单一,很容易让用户产生阅读疲惫,这更难以进行沉浸式阅读;三是用户的阅读目标都有所差异,有的因为想提升自己技能,有的纯属兴趣,还有些是想放松自己,因此需要根据需求的不同提供对应的使用流程。四是当用户进行某项任务时,突然的中断让人陷入迷茫。这里的中断可能是网络中断、章节续费或用户个人原因中断阅读行为,若没有反馈引导用户重新开始阅读活动,会让用户不知所措。

2问卷调查:从前面的用户访谈中获取了影响人们沉浸阅读的相关要素,笔者把这些要素整合列入问卷的问题中,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从用户角度调查阅读场景、阅读喜好和阅读动机等,从工具角度调查用户对当前使用产品的评价,从任务角度探究用户当前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总共发放108份问卷,实际回收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2%。

调查结果主要从用户角度和工具角度进行总结。从用户角度发现用户大多在20-40岁之间,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大专及本科学历居多,最喜欢在家中或宿舍中阅读,其次是乘坐长途交通工具,在等待、排队等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场景较少,可见人们普遍喜欢在环境相对稳定,时间充裕,不易被打扰的时候进行深阅读。同时,用户选择移动阅读的需求也不同,可根据阅读需求差异把用户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识技能提升型人群,他们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一般选择的图书具有专业性;第二类是兴趣导向型人群,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兴趣,所以不易被外界打扰,且阅读选择的范围广;第三类是休闲放松型人群,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且阅读的内容偏通俗化。这三类阅读的类型并不完全孤立,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笔者将本文的訪谈对象定位在20-40岁之间,本科及以上学历,喜欢阅读并常使用互联网的人。

在工具角度发现用户主要从4个方面对产品进行评价:一,功能层面。大部分用户都认为系统推荐的书籍都比较适合自己,产品内部的社交机制比较完善,但阅读应用功能不实用,奖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视觉层面。用户认为目前所使用产品的界面布局较合理,整体风格一致,但APP的界面美观度不高,界面层次不够清晰,不利于建立产品的认知。三,操作交互层面。大多数产品操作都很流畅,但用户因为产品的反馈机制不够及时而缺失掌控感。如因网络原因中断阅读行为,页面只告知网络出现问题,却没有反馈引导用户该如何解决网络问题。四,情感层面。60%的用户都认为自己难以进入沉浸式阅读的状态,在使用时很少受到鼓励,很难坚持长期阅读。由此,通过前期调研获得的资料和数据为后面的用户研究作铺垫。

(二)用户研究

1.用户群体细分:国内主要根据移动阅读应用用户的性别、阅读目的等方面划分用户群体,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方式过于简单,无法细致传达不同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差别。艾伦库珀(Alan Cooper)在《AboutFace3》书中通过用户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和熟练程度把用户划分为新手用户,中间用户和专家用户(如图2)。新手用户只需花少许时间就可变成中间用户,而中间用户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进入专家用户阶段。所以绝大部分用户都是中间用户,新手用户和专家用户比较少。由此本文则通过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时间和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用户划分,这也有利于建构不同用户的角色模型。在前期调研中根据使用移动阅读应用的频率数据结果,可将从不使用或每月使用一次的用户定义为新手用户,使用频率为每月2-3次、每周1-2次的人群定义为中间用户,两天使用一次或一天使用一次的人群定义为专家用户。

2.建立用户角色模型:根据用户群体的划分,笔者依据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行为特征、需求分析等建立的了三种不同用户的用户角色模型(如图3)。

3.用户需求总结:根据前面的研究可总结出关于用户阅读行为、阅读动机和影响用户心流体验的移动阅读设计要素的31条用户需求。根据Alan Cooper在《About Face3》中提到数字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包括形式、行为和内容,从这三个层面对应需求可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形式对应产品的视觉层,行为对应产品的交互层,内容对应产品的内容层。因此本文基于PAT模型将总结的31条需求进行分类整合,归纳总结了基于工具维度和任务维度上的20条设计要素(如图4)。

4.设计要素优先级分析及总结:采用Likert五分量表问卷让用户对20条设计要素中影响沉浸式阅读的要素作出评判,越同意则对应的评分值越高,最后得出三种等级用户的影响因素。考虑到三种等级用户的心流体验设计要素既有差异又有不同,因此采用文氏图法对20条设计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核心设计要素、次要设计要素和一般设计要素(如图5)。

核心设计要素是同时满足三种用户,次要设计要素是满足两种用户,一般设计要素是满足单一用户。其中,核心设计要素是构建移动阅读应用功能架构的基础,是产品具有的基本功能。核心要素是三种等级用户所必需的,若缺乏核心功能产品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次要设计要素则满足部分等级用户的心流体验需求,它是核心设计要素的功能延伸,当产品具有次要设计要素时,就使大部分的用户都获得了心流体验。一般设计要素是满足单一等级用户的需求,对前两种设计要素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移动阅读应用的心流体验要素模型

基于对不同等级用户的需求分析,笔者绘制了不同等级用户的移动阅读应用心流体验要素模型(如图6),分别满足新手用户、中间用户和专家用户的不同需求,用于指导移动阅读应用的设计。

五、心流视角下移动阅读应用设计策略

(一)用户维度的设计策略

1.挑战与技能相平衡

由心流理论的概念可知,用户从事活动所面临的挑战与个人掌握的技能相持平时才会产生心流。当挑战难度高于自身技能,用户会因困难而感到焦虑;情况相反时,用户会因简单感到疲惫困倦。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产生心流,只有当两者达到平衡才会产生心流并有效完成活动,因此需要考虑每个等级用户所掌握的技能和面临的挑战。对于新手用户,应适量给予新手引导,帮助用户快速熟悉产品并教会使用最基本功能,这是建立产品功能和操作认知的第一步,使新手用户变为中间用户。对于中间用户,这时他们已熟悉掌握产品大部分的功能,可在产品内部设置中等难度的任务和挑战,从而获得产品黏性。对于专家用户应设置高难度的任务,激励用户产生挑战的决心。

2.符合用户心智模型:符合用户心智模型的产品才易让用户上手更快捷,减少他们的学习成本。从互联网产品的角度看,用户的心智模型主要可分为实现模型,表现模型和用户心理模型。实现模型是指产品的内在运行逻辑和技术方案,包括研发人员为了开发产品所具备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手段,研发者可以根据它把握整体开发进度,以便更好地完成目标。表现模型相当于用户体验五要素中的表现层,可进一步细分成产品的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一方面,优良的界面设计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和定位。另一方面,符合用户交互逻辑的产品会降低用户操作的难度。用户心理模型是指用户对产品的心理预期和期望,在使用产品前用户会思考猜想产品的用途、功能等,若使用时表现模型符合用户心理模型,可见此时产品最接近用户预期,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二)工具维度的设计策略

1.视觉美观性:用户在使用手机的应用中心下载产品时,就已接触到产品视觉层面中的logo设计。据调研结果显示,具有设计感的logo会更容易吸引用户,有时用户甚至会根据logo的优劣主观性的评判产品内部视觉界面的好坏。其次,用户更加喜欢简洁明快具有设计感的界面,目前拟物化和扁平化是视觉端的两大趋势,前者追求真实,后者追求简约。虽然现在扁平化设计被广泛运用,但拟物化设计依旧能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产品内部风格要保持统一,层次逻辑清晰,通过风格统一的图像让用户学会自动归类,当然也可用色彩明亮的元素提高注意力。最后,当用户处于阅读状态时,可利用产品的阅读界面极力打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可在界面中弱化无关要素,只强调文字内容本身,只有在滑动或长按时才会显示隐藏图标,从而使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上。

2.交互流畅性:在广义上,流畅性指产品内部框架简单清晰,界面元素直观简洁,干扰信息少,能让用户快速投入到移动阅读中。在狭义上指产品给予用户一定的反馈,使用户产生控制感,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及任务进展。若无及时反馈,用户焦躁不安得不知道自己进行到哪一步了,就不易进入心流状态。这里的及时反馈是指反应任务的进度和状态,譬如阅读该图书的进度,未阅读的部分占多少等,这样能保持用户进行任务的连贯性。同时,用户的阅读场景时常更替,其场景下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虽然大多数用户倾向在安静稳定的环境下阅读,但在移动设备较小的情况下确实很难达到心流体验,建议采用音频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辅助移动阅读。得到APP这一点做的就很好,它把大部分的文字以音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且时长都不超过20分钟,用户可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自主切换阅读形式。

3.內容合理性:当用户具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时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前期调研显示用户的阅读需求可分为兴趣导向型、娱乐导向型和自我提升导向型,因此许多阅读产品在引导页会询问用户的兴趣点,这样在未来的使用中可以集中推送相关类型的书籍,扩大自身感兴趣的阅读范围。同时,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和分析用户的使用行为从而挖掘用户内在的需求,进而完成用户的个性化服务,这一技术已经深入购物、娱乐等领域,能帮助用户更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针对男性用户,可提供户外运动、健身膳食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中老年群体可提供一些养生健康的知识。

(三)任务维度的设计策略

1奖励用户: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进行某项活动获得一定好处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它会促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并更好地从事该活动,以此良性循环便构成,了奖励效应。这个方法早已被各大营销电商、淘宝卖家所熟知,他们在每年的双十一、双十二 等大型购物节日采用不同的优惠策略吸引用户购物商品,用户本着实惠赚到的心态去购物,花出的费用却远远超出了想象值。所以建议在产品应用中加入奖励机制,激励用户为了某种阅读动机而多频率地使用产品,譬如日常签到可领取积分兑换购书的金币,让用户有免费赚到的心理,使得用户沉浸在阅读的良好体验中。

2.促进竞争:适当的竞争能够激发人们的求胜心,让人们沉浸其中而乐此不疲。与微信推出的“跳一跳”小程序类似,玩家只需扮演黑色小人的角色,在不同的跳板方块间进行跳跃,看上去简单,其实却很难,因为每个跳板间的间距并非是固定的,很容易从方块间摔落。可就是这么一款看起来有点儿童化的游戏,上线3天玩家上亿。用户可以查看自己在好友中的排名(如图7),通过分数上的竞争使用户攀比分数高低,不断刷新记录,当突破自己上一次的成绩时,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是一种突破自我、超越人生的喜悦感,让人想再玩一次。因此在移动阅读应用中也可以设置良性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激发用户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烘托心流体验的环境氛围。

结语

心流体验与移动阅读应用的用户体验的关系是不可割舍的,心流体验可以使用户在从事阅读这项活动时忘却时间,从中获得知识和满足感。既能提高用户对产品的黏度,又能增加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移动阅读应用因为用户进入了心流体验,受到用户的青睐,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日活量和留存率。可以说进入心流状态是用户进行,移动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不断挖掘用户的深层需求,为阅读者营造一个沉浸式的移动阅读环境,让移动阅读平台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静华,武丽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阅读率APP设计研究[I]包装工程,2017,12(24):124-129.

[2]蒋璐珺,巩淼森,蒋晓心流视角下网络购物平台交互体验设计研究[I].包装工程,2018,39(2):214-218.

[3]彭琼心流理论指导下的互动网络广告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2):122-125.

[4]贺蔷锟,何人可基于心流理论的移动学习应用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2(4):188-192.

[5]欧细凡,谭浩基于心流理论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4):70-74.

[6]蒋骁移动阅读用户行为趋势与研究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242):24-27.

[7]徐琛,移动阅读应用用户体验度量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5.

[8]虞玲玲社会化移动阅读体验与交互设计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4.

[9]吴赞,钱露佳移动阅读的变革:碎片化、个性化、社会化特质及其影响[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6):50-56.

[10]贺子龙手机中的心流体验——PAT模型下的媒介沉迷[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72,78.

[11]徐延章.移动阅读APP交互体验设计的艺术范式[D].出版发行研究,2016(7):90-93.

[12]张云,茆意宏,大学生移动阅读沉迷现象与阅读引导[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7):36-40.

[13]刘晨艳,李世国*,刘源*.移动社交应用中的适度设计研究[J].设计,2016,29(5):72-74.

[14]龚彪移动终端文本阅读体验的视觉设计研究[J]设计,2017,30(10):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