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之筑园理法比较研究
2019-06-22雷亚伦
雷亚伦
摘要:为了传承与提炼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设计语境,使之能够古为今用。本章以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在造园条件、叠山理水、空间组织、审美意境i之比较展开多层次分析,提出“文化是园林景观艺术的核心,园林景观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岭南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筑园理法风格碰撞无不是这二种文化的外显与物化,即远儒入世文化的务实与儒家出世文化的人格主义思想比较。以期为当代新中式园林景观艺术设计语境的构建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江南园林 岭南园林 新中式设计风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5-0072-03
Abstract:In order to inherit and refine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rt design,and it can be used for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of Jiangnan garden and Lingnan garden in the garden foundation,mountain water management,stone organization and aesthetic conception.It proposes that“culture is the core of garden landscape art,garden landscape art is the reflection of culture,they have different garden design patterns because the different cultures.Such as,Lingnan garden is a pragmatic culture,and Jiangnan garden is a moral culture.So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actor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Jiangnan Garden Lingnan Garden New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引言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不同风格园林的典范,二者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征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江南园林以“物化”与“移情”闻名,筑园是自然和人造的“物我同一”,既是对自然的浓缩,于壶中天地之间表现自然的意境;也是对自然的提炼与物化,叠石理水、花草树木无不折射筑园者匠心独运。岭南园林以“融汇中西”与“为我所用”的造园艺术特征而独具特色,追求经世致用,满足人的日常所需,同时又富有地域特色,深受岭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与乡土文化的影响而在园林空间布局、景观构筑、植物造景等方面自成一派。通过分析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在筑园各方面层次的比较,文章认为,自然条件是筑园基础,经济环境是其产生的重要土壤,而“文化”差异是其本质因。
一、造园条件比较
(一)江南园林历史文化背景
江南私家园林大多是指已知现存遗留较多的苏南、浙北等地为代表的明清古典私家园林。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出现大量私家园林,不是机缘巧合,而是由于这里具备了自然、经济、人文等多方面建造园林的条件。首先,江南地区自南宋以降,一直都是权贵、富商巨贾以及文人士大夫聚集之地。他们是社会财富和文化的占有者,在园林方面的需求,为园林发展提出了社会的必要性。其次,长江下游流域河网纵横,有利于引水入园;加之处于北亚热带区域,冬季无严寒,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植物。再次,筑园是一种文化折射,不仅要求物质前提,还必需具备人文积淀。明清时期以科举选拔人才,江南人士中举进京者,数量全国领先,当这批文人遭遇官场不顺、或辞职归里时大多配有土地,建有私家园林以求心灵慰藉。直至清中后期,社会问题尤为尖锐,战乱不断,富商巨贾、文人仕官阶层对仕途和未来产生异常的破灭感,致使他们选择移情于山川,隐匿山林,不问世事[1]。亦加入江南一带建造园林,以求躲避战乱,他们不仅用心投入园林设计,还动手参与园林建造。就现存江南园林实例来看,大多为清朝遗存,或有极少明朝甚至宋、元時期的基础,可以说,清时江南私家园林不仅是在数目,还是在品质上都抵达了一个高潮。
(二)岭南园林历史文化背景
岭南园林指位于我国岭南地域融合岭南人生活习惯的园林,多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且多与住宅结为一体。岭南园林始建于秦汉,但兴盛于明清,受当时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尤其在清中叶后成为重要对外通商口岸以来,岭南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文化亦繁荣,表现出一种海纳百川、自由民主、务实创新的特征。私家筑园活动开始兴盛,“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的筑园思想也融入到岭南园林之中,在中国传统造园审美情趣与西方园林筑园技法的“碰撞”下,岭南园林布局显得游刃有余别具一格;并间接影响到粤东、闽南、广西、海南、等地。此外,地处南亚热带与热带间的岭南园林,具备十分优越的先天自然条件,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河网交织的平地,既有“巧夺天工”的岩溶奇景,也有悬崖峭壁的山川奇观;更有水天相接的海湾景色、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岭南园林特有的气质。岭南园林的造园条件可归纳为“因自然而提升和因人为而积淀的文化,自然因素可划为近海文化和热带文化,人为因素可划为远儒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由文化和创新文化,商品文化和务实文化”[2]。直至清末延至民国,岭南园林已在空间组织、叠山理水、审美意境和植物搭配等方面确定自己的风格并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三大体系。
二、叠山理水
(一)江南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江南园林中的水以自然形态水池的中心为视觉焦点,但又在不经意处往往有源头,通常采用原场地、地形、湖泊、沼泽、河道等天然水系、加以人工改造而形成,多数遵循:“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萦回,聚则浩渺;分而不乱,聚而不死;分聚结合,相得益彰”等手法[3]。在追求人工开辟叠石理水效果时,也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避免突兀孤立,矫揉造作,以突出园林之水的自然曲折美,创造人在园中走,也能体验自然中各种形态水体的感受。另外,曲折迂回的水路更能有效保持园林之水流动。例如,苏州拙政园(如图1)便集中体现了江南园林于壶中天地间的意境之美,综观此院中部布局,池水为其中心,“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宽广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整个水体既有隔离变化,又相互贯穿,并在多个方向设有水口,伸出如港湾,有“言不尽意”之感。
江南园林的山,多为假山,且叠山手法多样,技艺高超,假山虽假,但却有真山之态;或拟真山脉络气势或拟真山一角、或独赏或散置。假山以湖石假山、黄石假山、土石假山为主。黄石假山豪迈粗犷棱角峥嵘、突兀挺拔、巍峨高耸。湖石假山最为常见,一般取自太湖,因为太湖石多以“意态”成形,是一种天然雕塑,那嶙峋的犄角、独特的样式,给人带来更为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如图2)。宋代书法家米芾就曾用“瘦”、漏、透、皱”几个字概括其特点[4]。江南园林叠山理水的造园手法必须保证浓缩的是自然山水精华,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无限的自然。一方面,它强调再现山水之美,山水就地取材,另一方面它又把自然山水抽象化。
(二)岭南园林的“巧借自然”
岭南园林中的水以规则几何形水体中心为视觉焦点。明清以来,在西方造园思想与中国传统造园审美共同作用下,岭南园林理水为与建筑布局相配合,多以几何式水面形体布局去兼容各种自然式水体元素。这种自由中不乏规则的园林水面岸线,不同于江南园林那样,采用纯自然式水体,而是在规整中创造自然形态。例如,清代建造的岭南“四大名园”在延续传统的理水方式,将水池、河道形态模拟入园中,又以条石、块石砌筑整齐的驳岸;同时将几何式池塘组织到厅堂中轴上或庭院环境中,并通过线性的河渠联系,形成变化多样且完整的园林水体形态效果。又如广东番禺的荫山房东部,以八角形水池为中心(如图3),池中构建八角形的“玲珑水榭”,西部以方形荷池为中心,两池的水路通過“涴红跨绿桥”并列起来组成水庭,构思十分巧妙。
与江南园林的假山流水相比,岭南园林的叠石造山,并不注重人为开凿的假山流水,也不推崇江南园林那种在小规模空间中构建山石的技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因素,它的叠石造山,更多是参照岭南的真山真水意向,选址在优美自然景观环境中(如图4),巧借各种筑园手法,使之成为园林一景[5]。
三、空间组织
(一)“步移景异”的江南园林空间组织
江南园林通常选址在城镇中心,大多规模较小,追求的是一种在“咫尺山林”中创建统一且多变的空间景观序列。它们的景点、景区,相互分隔又有联系,追求一种时敞时闭、层次丰富的小园空间组织特征。在规模不大的主园中,常借用缩小体量的假山、水池、石桥、凉亭、小道等元素来扩充空间,丰富景观层次;加上叠山理水、种植花木、布置园林景观小品等方式,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中呈现小中见大、浅中见深,幽旷兼收的效果,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游览起来妙趣横生,步移景异。例如,苏州园林的留院,借景、对景、障景、框景、明暗、虚实等处理技巧在其空间构成中无处不在(如图5),就整体空间布局来看(如图6),几乎很难发现一条清晰明确的游览路线以及与它相配的景观空间序列。园内古建筑如星辰一般散布于各处,数量多、种类多,总体设计上分列有序、疏密和谐。它的大门门厅位于盛家祠堂与盛宅夹缝之中,宽仅8米,而从门厅到园内中央区域却长达50余米,造园者利用两道高墙之间的狭长地段辅以盘纡曲折的走廊串通各个景区(如图7),自右侧沿曲狭长廊和天井北行至鸳鸯厅,灵活划分不同空间,形成重门叠户、环环相扣的庭院幽深境致,使原本单调的通道充满了无穷的意味。通道终点是彼此遮掩的漏窗、洞门,中央区域的湖水之景隐隐约约,加上20余种不同颜色的花草与古木搭配(如图8),游览起来妙不可言,绕过门窗,方才恍然大悟,将美景映入眼帘。这种欲扬先仰的景观空间效果(如图9),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远境界。
(二)“统一完整”的岭南园林空间组织
岭南园林是一种以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它的庭院布置不太注重规模与形式,而在于功能,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为主。尤其在景象引导上,造园者常把园内外环境景观巧妙地衔接在一起,扩大空间与景象层次的延伸感,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景观空间序列。岭南园林这种巧借园外自然景色与注重实用功能的空间序列组织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临界界面交融法。筑园者通常倾向将园林选址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并采取开敞方式进行空间转换,利用园内与外部交界处的自然风光,弓景入园,也使园子成为自然本身。例如,巧借水面,将园内厅堂空间延伸到交界处自然水面,能为人带来一种视野延伸的作用;人在园内可欣赏园外景色,在园外可欣赏园内景观建筑,颇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如图10)。
其二在空间组织上喜用不规则几何形体的组合和图案方式,特别是建筑装饰和水池;就连园中小道也使用几何形图案,以取得庭院空间的多变性和秩序感。
如东莞可园,中央园地呈不规则多边形,园内不讲究轴线对位关系,占边把角,回环曲折,布局自由活泼,主庭以当地珊瑚石砌筑“狮子上楼台”假山为主景,造型别致风趣。为借园外景色,览远畅怀,又在西园的可轩之上重楼架屋,建筑了高达15.6米的邀山阁(如图11)。
四、审美意境
(一)受“物化”审美思想影响的江南园林意境表达
江南园林特别注重表现园林的“物化”写意和“移情”韵味,这种园林审美风格与文人墨客隐逸思想有关。历史上的江南园林创建,多由被贬官员、失意文人与造园工匠分工合作,他们善于艺术,精通文学,熟悉造园技巧,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水平。“寄情山水”是他们造园的直接目的,意在通过这样的体验,寻求安慰,净化心灵。所以,造园时无论是设计营造,还是历代游人赏园,人们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注到本来不具备思想、情感、意识和心理活动的山水、花木、及景观小品中,使之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理共鸣[6]。通过这些景观设施营造,使整体居住环境呈现出一种文学意境,以隐匿园林的清朗风雅来抵抗社会的污浊纷繁[7]。可以这么说,江南园林意境诞生的基础不只是纯粹物质空间形态的折射,而是“移情”,是一种由景引发的联想和想象的“心性”景观再现。郑板桥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印证了当时造园者既要“吃肉”,又想“赏竹”,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追求。例如,以“渔隐”立园的苏州网狮园(如图12),自然会选取碧波荡漾的水体成为其主体,而放弃水乡荷花样式;叠石或为突出湖泊性格的驳岸,或为湖水辉映的背景远山;刚好和“渔隐”的立园思想一致,也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图13)。
(二)基于“务实”审美思想的岭南园林意境表达
岭南园林造园所体现的是一种“务实”审美意境,是多个方面的有机综合体。在造园环境取向上,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山水田園风光,重视将园林选址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之中,强调筑园融合性与亲近性。而在造园功能上,则更受商人思想及商品经济影响,追求“物我所用”和“融汇中西”的审美理念,不像江南园林那样“婉转”,岭南园林景观布局折射的是“开门见山”、“直捣黄龙”。典型如可园的邀山阁,即是园主观览远近物的最佳点,放眼望去,博夏一带湖光山色一览无余,深得借景之妙。也是园主弹琴之地,或是内眷栖身之所,又名小姐楼,颇有雅俗共赏之韵味。
总结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筑园理法艺术特征之比较是多层次的,即有共性,亦有区分,二者都在中国传统造园体系下传承发展,表现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审情趣。岭南园林更多地表现远儒入世之学说,倡导“融汇中西”、“经世致用”,是一种“务实”的艺术特征;而江南园林则是以儒家出世学说为主旨,主张“人格主义”与“自然无为”的审美思想、强调归隐逸世,是一种“写意”化的艺术特征。总得来说,造园是一种文化建设,物质条件是基础,文化积淀是灵魂,当代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语境的创新不只是模仿传统园林的样式,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席仁义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特点及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D].设计,2017.30(2):16-117.
[2]肖东发园林千姿,岭南园林特色与名园[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98.
[3]张家伟著江南园林漫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5.
[4]吴晓懿超逸入神的《蜀素帖》[J.中国书法,2015(08):40-53
[5]鲁群霞,刘平凡,黄涛岭南传统窗户及其地域特征影响因素解析[J].设计2018(03):16-17.
[6]苏镜科,张俊竹创意村落——洛场村创客园景观规划设计[J]设计,2018.31(1):9.
[7]梁宇锋中式庭院设计在现代居住空间中的融合型研究[D]设计,2017.30(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