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物纹样发展与新生的设计方法
2019-06-22蔡淑蓉
摘 要:博物馆应用美术设计要求不断发展和新生文物纹样,以满足博物馆展览、宣传教育和文创产品设计等事业发展的需求。文章结合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纹样在博物馆应用美术中的设计案例,探索促进文物纹样发展和新生的各种设计方法,使文物纹样获得新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文物纹样;应用美术;发展与新生
当前博物馆事业空前发展,应用美术设计渗透到展览展示、宣传教育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文创产品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博物馆的应用美术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力越发深远。在博物馆的应用美术设计中,如何挖掘文物及其纹样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如何创造、衍生出新纹样作为设计元素,已成为当前各个博物馆在应用美术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作为博物馆的设计工作者,要了解应用美术对纹样的要求,并在工作中摸索纹样新生的设计方法。
1 应用美术与纹样
应用美术,指具有社会实用意义、反映生活应用目的的一种美术,适用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是经过设计和艺术加工并结合生产的美术。纹样又称纹饰,《中国纹样辞典》将其定义为“用于器物表面的花纹,它是图案中的一类,仅指器物表面纹饰而不包括形制”,也就是指文物上的原始纹样。“一般来说,凡是出于装饰他物的目的所作的视觉艺术形象大都属于纹的范畴”,那么用来装饰应用美术中的视觉艺术形象都是“应用美术的纹样”[1]。
2 应用美术要求不断发展和新生文物纹样
博物馆的应用美术在素材的选择方面除了使用文物和遗址的真实照片,更应注重文物纹样,将遗址或器形设计成图形纹样[2]。由于应用美术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需要对文物纹样进行改造,发展出新的纹样:
一是应用美术的门类性质和载体形状要求对文物纹样进行改造和创作。如博物馆的动漫形象设计要求对纹样作拟人化的形象处理等,各具体的美术门类都会因其特殊性要求促进纹样的发展和新生,并且需要对纹样图案作修改调整,以适合物体的形状和长宽比例。
二是应用美术的设计创意和个性化特点要求有创新性的文物纹样素材。蔡克振先生说:“传统是常,创新是变。”当前应用美术对传统纹样素材的运用讲求创意,这就必然要求在原有的纹样上进行设计和创作,以求得新的表现效果。
三是应用美术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要求对文物纹样加入现代人的审美观点。任何纹样都是它所在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当代社会下的应用美术也应当按当代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潮流,以及当代人的审美观点与价值观念来取舍和改造历史纹样。
3 探讨文物纹样在当代应用美术中发展与新生的设计方法
在博物馆的应用美术设计中,要想获得新生的历史纹样,需要对原纹样进行各种艺术处理。但新生纹样的艺术处理手法不能过于天马行空,纹样要万变不离其形或其神,在新生纹样中必须能看出文物纹样的特征。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纹样在博物馆应用美术中的设计案例,归纳出以下几种纹样的新生方法。
3.1 文物纹样的直接巧妙利用,取得新的视觉效果
这种设计一般是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艺术特征的文物纹样。例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选用几个典型器物纹样,用作博物馆公共空间中的挂饰和灯饰设计;使用龙凤纹重环玉佩纹样制作茶壶壶身图案,用加深底色衬托纹样的图底互换的手法(图1),突出纹样特征,与卷云状的把手、壶嘴、壶盖一起组合成新的物象,而且使纹样在陶瓷的质感中获得新的视觉效果[3]。
3.2 文物纹样的外形线条经过艺术加工获得新纹样
将文物纹样作勾线、勾线填色、改变线条的粗细和形状等的艺术加工后,变成新的图案。例如,在《广州南越王墓》一书的标题背景图设计中,将墓室实体的卷云纹作双勾线处理,获得新的设计纹样;在《南越藏珍》一书的封面设计中(图2),将错银铜伞柄箍的螺旋纹样变成粗点,使原来都是线的图案变成大圆点与线结合的新图案。
3.3 文物纹样的局部元素提取、分解出新的纹样
此方法适用于比较繁复的文物纹样,可通过提取其中的部分纹样,获得新的装饰图案。
3.3.1 抽象形态纹样的提取
在一个相对繁缛的纹样内部提取独立完整的部分作为新纹样使用。如《南越王博物馆精品图录》书籍的节页设计,在错金铜镦的流云纹样拼接成的组合纹样中,选取小组纹样(黄色线框)作装饰设计,这种设计通过取其局部纹样获得新的文物图案。
3.3.2 具象形态纹样的提取
将一组具象的纹样以物体为单位拆开变成一个或多个单体的物体纹样。当复杂的纹样去掉繁缛的层次、点线面和多余的形象,会使提取的物体形象更加鲜明。
3.4 文物纹样的重复应用,构成新的纹样
3.4.1 重叠、重复纹样
利用一个文物图案的重复出现,通过大小的变化、前后的叠加,获得新的图案组列效果。如文创产品环保袋,是将圆雕玉舞人图案做大小不一的前后叠加设计,形成新的组列纹样。
3.4.2 对称式重复纹样
根据对称的角度不同,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旋转对称三种形式。其中旋转式对称是以圆点为中心旋转复制,组合成新的图案效果。例如,笔者将错金铜镦的流云纹用旋转对称组合图案的方法做成文创产品雨伞伞面,八个重复的单体纹样旋转后相邻环绕,视觉会自动连贯图案,形成新的团花图案。这种组合图案方法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设计图案,如万花筒般变化无穷。
3.4.3 中心发散重复纹样
对于中心多重式布局的纹样,可利用其多重性布局的特点,在保持同一圆心的基础上,向外复制纹样,一圈圈重复扩散,如涟漪效应般组合成新的纹样。
3.4.4 连续重复纹样
二方连续是通过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重复组合一个或几个单位紋样形成带状图案。“通常采用的排列格式有八种:散点式,直立式,倾斜式,波浪式,折线式,几何式,一整二半式,回旋式。”四方连续是通过上、下、左、右多个方向,重复组合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形成片状图案。
焊接不规则的连缀排列纹样。设计中可将有连缀倾向的纹样作为单位纹样拼合成大片的新纹样。对于有些纹样重复后无法流畅连接时,可根据纹样的特征,创作性添加或改变形状让其能焊接。在《南越王博物馆珍品图录》一书的章页设计中,分别将出土文物错金铜镦的流云纹、屏风的卷云纹、错银铜伞柄箍的勾连纹运用这种方法将独立的小块纹样焊接成大片可无限延伸的新纹样。
3.4.5 综合运用多种重复法组合纹样
当单元纹样运用以上的某一种重复组织纹样的方法组合成新图案之后,新的图案还可以再按照其他组合方法形成多种新的纹样。
3.5 两个以上的文物纹样重构组合成新的纹样
重构组合就是把不同的纹样形象构架在一起,目的在于集合各元素之间的优点与特性并将其组合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创造出更丰富的图案造型。如《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评选十大精品一套书的封面封底设计中,将屏风的卷云纹与重环龙凤纹玉佩中的龙凤纹和船纹铜提筒的船纹组合形成新的纹样。
3.6 文物维度形态的转换变换出新的纹样
3.6.1 将扁平的文物圆雕立体化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门口的老虎雕像是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他将扁平状的虎节文物,创作成三维立体的圆雕虎形雕像(图3),又通过局部纹样的变化,将虎节的脸部和形态作了调整,形成新的艺术形象。
3.6.2 将立体的文物平面化
平面化是把物体由三维的写实照片变为二维化的平面影像。因器物平面化后少去各种材质和纹样,形的影像更单纯,轮廓更显著。在《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中[4],将很多的立体文物用线描勾勒成平面图案。这些从器物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新的纹样,极大地丰富了南越王墓纹样,为以后的应用美术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图案素材。
3.7 文物纹样造型的创作再生出新的动漫纹样
卡通动漫形象创作是近年来博物馆兴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纹样新生手法,其赋予博物馆纹样取得新的表情和体态,促使博物馆纹样走向拟人化、动态化和多样化[5]。下面结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自2006年以来联合社会力量开发的一系列动漫形象的案例,探讨博物馆文物纹样新生成动漫形象纹样的创作方法。
①根据文物及纹样中的人物形象特征,采用夸张的手法创作出卡通形象。这是一种基于某一文物为原型,夸大其特征塑造新的形象图案的创作方法。
②通过文物及纹样间的组合,创作完善卡通人物形象。例如,利用有脸无身的双面兽首铜顶饰文物创作脸部,借鉴船纹铜提筒文物上的羽人形象创作身体,生成完整的卡通形象。这种将两个文物形象组合构建的创作手法,让“双面兽首铜顶饰”纹样有了身体语言,显得更有灵气和生命力。
③按照文物及纹样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的头饰和著装特征,创作出新的动漫形象。
④用陪葬物作为身份标识来创作文物归属者的人物形象。例如,南越王形象是用南越王的陪葬物龙凤纹重环玉佩创作的纹样作装饰,玉佩中的龙纹代表王权,还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该玉佩可以标示出南越王的身份。
以上这些创作方法衍生出的动漫图像,作为设计纹样广泛运用到博物馆的应用美术中。例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开发的动漫形象广泛用于儿童教育和博物馆宣传等设计上。笔者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上也利用童湾公司的卡通造型加以修改,设计成儿童文具的自动铅笔和笔筒产品(图4)。
4 结束语
文物纹样在应用美术中结合一些巧妙的设计方法,能再生出千变万化的新纹样,让博物馆应用美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博物馆的设计人员要全方位地挖掘历史纹样的当代使用价值,注重纹样在应用美术中的表现力,并在工作中不断研发纹样的新样式,总结出纹样的新生方法,让历史纹样得以发展与新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民族的历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世界美术中永远焕发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昭霓,罗晓容.新编应用美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2]郭廉夫,丁涛,诸葛铠.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1.
[3]倪建林.中西艺术设计比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3.
[4]肖飞,朱益民,葛晓婷.装饰图案及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31.
[5]吴青林.设计基础+图案设计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54.
【作者简介】蔡淑蓉(1980—),女,广东饶平人,文物博物馆员,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博物馆相关美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