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伯爹尧》 赏琼北文昌乡土文化
2019-06-22龙湘群
龙湘群
摘 要:《伯爹尧》是海南乡土作家欧大雄以自传体叙事模式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人物“伯爹尧”的生活历程真实记录了当地的人物特征、社会生活、民间民俗等内容。文章提取了文昌方言精萃、美食文化、民间承嗣文化以及丧葬习俗等内容进行民俗研究。
关键词:海南文昌;方言;民俗
海南本土作家欧大雄为纪念其父亲欧英尧,以自传体方式写出纪实文学作品《伯爹尧》。“伯爹”是海南人对年纪大、辈份高、有声望的人的尊称。作者以乡人叫父亲“伯爹尧”作为作品名称,结合父亲生活时期的社会关系,记录了父亲的真与善以及怯与私。该书大量运用文昌方言,对地方风土人情加以记叙,使读者得以了解文昌的传统民俗风情。
1 海南方言——文昌话
海南的语言非常丰富。海南岛是一个移民岛,自古就有各地移民因故迁徙至此。他们带来了故乡的文化,也包括故乡的语言。這些语言与当地土著语言融合,形成了不同族群的海南方言。有全岛普及的海南闽语——海南话,有少数民族的黎话、苗话以及儋州、临高村话、军话等。各类语言在岛上交融,构成了海南岛的和谐与文明。
关于海南话的标准发音,从明清到民国的海南地方史志一律记载海南话“语音以琼山为正”。但目前文昌话却被视为海南话的标准语,是海南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正式社交场合使用的主要方言。文昌话是海南话音的一种,是主要在海南省文昌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闽语方言。文昌话和海口琼山方言类似,但音调和表达方式又不尽相同。大概是文昌地区文化教育比较发达,文昌人旅居海内外各地较多,所以文昌方言在海南岛方言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昌话在表达的方式上有其独特性,有些词汇从发音解释比普通话更形象,或者说更加感性。例如,所有的市、镇、墟不管大小都叫“市”,都是市场;喂、养、教都叫“饲”,人畜不分;吃、喝、抽都称“吃”,如吃烟、吃咖啡黑;自行车叫“脚车”;呆板叫“笃鹅”;瞎说叫“吠”;犁田叫“驶牛”;左手右手称“精手呆手”;菜叫“饭配”;筷子叫“饭箸”;头发叫“头毛”,这样理发成了剪毛了;厨房叫“灶前”,再豪华的厨房眼中只见灶这一处了;损害声誉叫“败色水”;不吉利叫“做衰”;瞧不起叫“看衰”;礼物叫“等路”;批发叫“割”;啥、什么、怎么统一称为“乜”;喜欢独来独往做事的人叫“山猪单”。文昌人定居东南亚国家的较多,南洋诸国都叫“番”,于是与此相关的词有:华侨叫“番客”,地瓜叫“番薯”,茄子叫“番茄”,辣椒叫“番椒”,花生叫“番豆”。同时,一些外来词语也加入文昌的方言中,如“奥赛”表示出界了、排不上名次等。
海南人对长辈称呼有“阿公”“阿婆”“伯爹”“伯姩”等尊称,对晚辈有“侬”“妮”“乖”等昵谓。男人叫“公爹”,女人叫“妰妇(pu)”,姑妈叫“嫫”。“妚(mo)”字在海南话中是虚词,使用率颇高,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的前面,如“妚尧”“妚贞”,相当于“那个”的意思。个人的特征、职业也会加在称呼里,如大卿爹个子高大就称其为“妚高卿”,又如“阉鸡哼”“卖蒲姩”等。对女人的称呼为从哪嫁来加上老公辈份称呼并冠上“婆”“姩”“嫂”,如“瓮坑园婆”就是从翁坑园嫁来的,还有“霞山婆”“汕头伯姩”等。还可以按儿子辈份叫母亲为“哥乜”“爹乜”。
2 文昌美食饮品
2.1 糒升
“糒”这个字在《伯爹尧》里出现的频率最高,因为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它。糒升的意思是饭团。饭有干、稀之分,干饭称糒,稀饭叫粥。海南人多以椰内核做升(量具),将饭团称为“糒升”,圆乎乎的,很形象。《说文》中的“糒”解释为“干饭”,主要用于旅行或行军。海南过去生活困难,老百姓舍不得直接吃大米饭,尤其是干米饭,多加上地瓜等杂粮吃,或煮成粥喝。能吃上糒,说明家庭生活宽裕,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一日能食三顿糒,是多少人的愿望,而走亲访友能够得到主人煮糒杀鸡招待那就是贵宾的待遇了。制作糒升时,煮熟的米饭不能太干,太干不易粘合,不容易捏成团。糒升要趁热捏,左手抓把糒,投入右掌中,两掌相对加力,又作反向运转,三压两捏,左转右旋,一个糒升也就捏成了。糒升有大有小。大的糒升有半斤重。糒里面加上番薯、芋头分别叫“番薯糒”“芋仔糒”。
糒升除了日常吃,还用于祭祀。祭拜祖先时,一只文昌鸡、一块猪肉、一碗糒升必不可少。大年初三这一天,除了不走亲访友拜年外,家家户户必吃菜包糒,菜包糒在琼北有上百年的历史。据清末拔贡生莫家桐在《琼北·乡土志》记载“正月初三祭赤口吃菜包糒”,用生菜叶包着炒热的米饭肉丝吃。“包”,海南方言通“封”,意在封住嘴巴,为防止惹事生非,提醒家人,注意祸从口出。
2.2 糖贡
文昌会文镇农历腊月二十后,家家户户都要以爆糯米花、椰子块及红糖制作糖贡。古代该物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故名“糖贡”,也叫糯米花。每年每家都要做上三四锅,甚至更多。在文昌,用咖啡送糖贡,当地男女皆喜欢。糖贡多切成大小方块状,也有捏成圆状的。制作糖贡除了原料要讲究,挑选上好的糯米和椰子、花生米、芝麻等外,还要用海细沙来爆糯米花,这样不易焦色,爆得均匀。糖炒米花时,火候得注意,火得用文火。糖下多少、煮的时间长短和翻煮的速度次数都影响“糖贡”的质量,稍有偏差就会出现沾不住爆米花或太甜腻的情况。还要选择不是刮南风的日子制作,因为南风潮湿,做糖贡难掌握火候及水分。过去人们多用红糖条制作糖贡,现在多用白糖制作。
2.3 咖啡黑
“咖啡”为外来物种,“咖啡黑”应该是舶来词。从字面来看,“咖啡黑”应该指未加任何配料的原味炭烧咖啡。昔日许多海南文昌人有下南洋谋生的经历,在南洋已经喝习惯了炭焦味道的咖啡。“物离乡贵,人离乡贱”,晚年回归故里,一杯咖啡回顾当年在南洋艰苦创业情景,如喝咖啡一样,闻起来香,入口苦,回味甘甜。咖啡黑也是从未出过洋的伯爹尧的最爱,每天一杯浓浓的咖啡黑,配一个三角粑或牛屎按(即高粱粑),咖啡喝完后用手掏出渣放在嘴里嚼,让他感觉无限爽意。
3 传统承嗣风俗
中国自古以来对传宗接代极为重视,家族中经常出现出嗣入嗣的情况。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为了继承财产。伯爹尧本是万宁李氏家人,曾用名李光魁、李光尧。由于生活所迫,拖儿带女来到文昌会文镇卖土什讨生活。该地鹏吼、文山、芒花村的村民都姓欧,一个异乡异姓人要想在此安定下来极为不易。为了在此长久住下来,伯爹尧便想到找一个本地继母。后经人介绍,找到符淑女为继母。符淑女也就是瓮坑园婆,因为其老公欧世孔婚后就去了南洋,几十年杳无音讯,她没生育儿女,年纪大了需要找个人孝顺,同时也为了延续香火、保护家产,有意找个继子。双方在乡人的撮合下,得到了宗族的认可,完成了承嗣。在伯爹尧过门的当天,瓮坑园婆做大酒请族内人吃,向苍天和祖宗表达诚心,伯爹尧正式成为文昌人,更名欧英尧,其子女全部改姓欧。
4 丧葬文化
4.1 选墓址
“前有淖,后有靠”“生气聚凝,不至散去”“帝王入陵,仙人入塔”,这些从周代起就形成的丧葬习俗被后人沿习至今。伯爹尧去世后葬在东头城坡脚下,背靠芳草茵茵、林木欣欣的山头。
4.2 丧葬礼俗
守灵。人去世后,遗体用白幡裹实,底下铺垫草席,身子端端正正地放在厅堂的中央地板上,仰面安卧,仅家人守候。守灵期间大门关闭,要绝对禁止狗、猫等禽兽闯入,否则会带来晦气。但如果人在外面去世,按风俗只能放在村外,等道公定黄道吉日安葬。如瓮坑园婆是病重送往县医院抢救无效死在医院,遗体运回来时只能放在村后的坡上。
入棺。按文昌的送葬礼俗,由道公择定遗体入棺时辰,时辰一到,仵作将遗体用白布、草席、寿纸裹着装入灵柩,亲人守在旁边嚎哭,一般待亲人均到场后盖棺。
出殡。择定日期时辰出殡,长子抱着香炉跟着灵柩走在前头,后面跟着头披白幡、臂绑白纱的亲人朋友。八音拉弹吹打着弦、琴、笛、析、锣、鼓、钹和唢呐。风俗是棺木抬起后不能落地,有的棺材抬出正厅后,在院子门口绳子断了,或者有的抬在路上仵作被绊倒,尸体也就埋在那里,说是死去的人自己就要埋在这里。到达墓地后,放下棺材,仵作修整坟坑。要荫佑子孙,把坟坑挖深铲平;要踏七星,在坑底置上青砖;要魂归,仵作头用正反两面的骰子抛落,如果抛落是相同一面的,说明逝者归。接着吊棺入坑、点角、烧香、洒酒,亲人三鞠躬后仵作铲土埋棺,最后形成一个圆锥般的坟冢。完后,长子捧香炉带亲人朋友返回。
做七。按丧葬风俗,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文昌的风俗是如果逝者是女人,“三七”是大七;逝者是男人,“五七”是大七。七期要“烧纸”,即烧掉用纸糊的生活必需品,好让逝者在阴间也丰衣足食。但如果七期遇到农历初七、十七和廿七则不能奠祭。守七的日子除了祭奠,忌事举手动脚。最后七期是“走七”,清晨,亲人给逝者喂饭与致哀后,趁村人未出门便走出家门,到下塘旁“脱壳”,走七宣布解哀了。
5 民间俗语
鸡吃鸡足爪,人吃人才调。“才调”在闽南话意有本事的意思。意思是財道在外,读书、出外挣钱才算出人前,走得越远本事越大,在家守着土地和锅台是没出息的。受此观念影响,文昌男人下南洋的特别多,形成著名侨乡。
龟地建屋,龙地葬棺。意思是房子建在山川元气所钟的龟地上,有助主人仕途远大、健康长寿。棺墓葬在有龙脉的山地,就会荫佑子孙、造福后人。
公爹尖妰妇平。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孕妇的肚子,推定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意思讲男孩顽皮,在母腹里乱拱,母肚是尖的;女孩乖,在母腹里静卧,母肚是平的。
海南文昌乡土文化是海南移民文化的主要代表,也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海南乡土文化对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龙湘群,女,侗族,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管理及民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