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贵州解放70 年发展的历史巨变
——读《奋进发展的贵州(1949—2019)丛书》
2019-06-22田洪
文_田洪
热销书榜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编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
作者/董伟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中国寻路者》
作者/高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拿破仑王朝:波拿巴家族300年》
作者/皮埃尔·布朗达(法国)
蒋帆 胡诗韵 (译)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贵州解放70周年之际,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隆重推出了《奋进发展的贵州(1949—2019)丛书》(一套10本),分别命名为《多彩贵州》《生态贵阳》《红色遵义》《活力六盘水》《秀美安顺》《创新毕节》《幸福铜仁》《魅力黔东南》《绿色黔南》《和谐黔西南》,为全省上下从党史角度深入了解贵州解放70年的发展历程与事业成就提供了全新的读本。
《奋进发展的贵州(1949-2019)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一套全面回顾和总结贵州解放70年基本实践和发展经验的普及读物,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权威性与系统性。《丛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由省内长期从事党史工作的研究者或省内党史、新中国史方面的权威专家亲自操刀写作、审稿、编辑。《丛书》全面介绍了贵州省及省内各地区70年的奋斗历程,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选取了各地最具成效的事例和代表性的事件加以叙述,70年来贵州各地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跃然纸上。
立意高远且设计合理有创意。《丛书》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依靠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推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贵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尤其是贵州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所创造出的巨大成就,为我们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一部优秀教材。
充分考虑了读者需求。《丛书》的内容及写作手法可以满足读者多个层面的需要。首先是满足读者对于贵州历史发展经验总结学习的需求。《丛书》一方面展示了在黔中大地上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时代变革,另一方面又讴歌了黔中儿女追梦路上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历史经验反思提供了参考读本。其次是满足了读者对了解贵州解放以来历史知识的需求。《丛书》充分考虑到在人民群众中尤其是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和新中国史学习教育的要求,语言生动活泼、内容图文并茂,可以说是一部贵州解放70年历史知识的普及读物。
(作者系贵州省档案馆原馆长)
平“语”近人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体现着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要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责主业,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面向区域内群众开展服务。要推进服务办理便捷化,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理环节,加快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要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时指出
重温经典
毛泽东《送瘟神》中的为民情怀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为题,报道了当地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看到这一消息,激动不已,写下了豪迈诗篇《送瘟神》。
血吸虫病是危害民众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人民群众把这种血吸虫病叫“瘟神”,把消灭这种病叫“送瘟神”。毛泽东在诗中所说的“送瘟神”,就是把民间传说中的司瘟疫之神送走,打一场全歼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
因此,当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为害百姓的血吸虫病时,他那种激动欣喜之情,顷刻间化作了不朽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喜悦之情跃然诗行。在《送瘟神》诗的后记中,毛泽东写道:“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编辑手记
生身故乡非不爱 更爱三线练人场
《好人好马上三线——贵州三线记忆口述实录》是贵州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出版物。本书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修饰与加工,以忠实的记录、平实的语言勾勒出在那一段铁与火的时代里,具有钢铁意志的三线人努力奋斗的画面。三线建设者踏进人迹罕至的重重大山,一凿一斧地开出了道路;砍掉荆棘、打下地基,一砖一瓦地建起了厂房。“听党召唤上三线”“党让我们去哪就去哪”……三线建设者们朴素的声音里,传递出的坚韧与执着,让笔者心生感佩。
如今,三线建设者们都已步入耄耋之年,部分人已逝去。编纂本书是希望挽留那段鲜活的记忆,抢救这批时代“瑰宝”,传承和弘扬不朽的“三线精神”,这是三线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站在新时代的路口,这些情怀、精神、成就,必将激励着后人沿着建设者的足迹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孔学堂书局编辑:徐小凤)
读书故事
徐特立:要学到老才能用到老
1919年,又一批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到法国,其中就有40多岁的徐特立。那时,他已是一个有20多年教龄,并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声望的老先生了。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他,已经有学问了为何还要跑到外国去当学徒?可徐老却笑着说学无止境,人要学到老才能用到老,自己的学问还远远不够用。
到法国以后,徐老一边做工,一边学法语。因为缺了两颗门牙,徐老发音特别吃力,学习法语比其他人要困难得多,可徐老自己却信心十足。他经常问老师,问同学,反复苦练,还经常向法国的小朋友请教。
徐老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博得了法国教师的好评。一年多以后,徐老就闯过了法文关,考上巴黎大学,开始学习数学等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