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 过端午
2019-06-21陆杨
陆杨
端午说“五”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五月节。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即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午,古人与“五”通用,因此“端五”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现在广为流传的是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其实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节,蚊蝇孳生,百虫活跃,俗称“恶月”。汉朝起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升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俗谚。所以端午节这天,人们要驱病避邪,乞求平安,才衍生出佩香囊、挂菖蒲、焚艾草、饮雄黄等很多驱毒辟邪的民俗活动。
明沈榜《宛署杂记》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所谓五毒指的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人们相信这五种毒虫可以以毒攻毒,保佑平安。人们会制作五毒背心让孩子们穿上,制作五毒饼吃掉,有的地方把五毒剪成剪纸,贴在家里,以避诸毒。古时北京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端午节时,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这种以五色丝结而成索,称为长命缕,亦称续命丝、长寿线,辟兵绍、五彩缕等。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保安康。以后相沿成习,直至现代。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红”或“五黄”,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五黄分别是烧黄鱼、烧黄鳝、拌黄瓜、咸蛋黄、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或“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每年端午节,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都会举办端午节相关文化活动。蒲、艾草、桑葚、樱桃、粽子、五毒饼,八仙桌上摆放的钟馗画像,瞻岱门院内营造的微缩端午场景,一进门就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氛围,让观众以直观的方式了解老北京人过端午节的方式。现场还准备了包粽子、画王老虎、系长命缕、点朱砂、祓禊祈福等节令习俗体验。
舌尖上的粽子
如今每到端午节,都能引发一场南北粽子大战。南北方的吃货们会因为各种吃法不一样的粽子在网上争论不休。
我国各地的粽子品种多样。总的来说,北方的粽子较多的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其中北京的粽子算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馅料五花八门,但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肉粽,其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如今,除了传统的豆沙粽、蛋黄肉粽、红枣粽外,越来越多的稀奇古怪的馅料被加进了粽子里,还有由此延伸出的更多其他的美食。
对于粽子的来源,大家普遍知道的说法是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将米团投入江中,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吃粽子纪念屈原的风俗。但其实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到了晋代,在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相结合之后,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庆食物。西晋名臣周处的《岳阳风土记》中已经记载了民间用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角黍”,也就是粽子,这是粽子首次真正有文字记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等等,品种更加丰富。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食粽的初衷,是时令转换时的一道过渡仪式。俗谚有云,“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柜;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可见,粽子是一种既可口应时、又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
北京的粽子基本都是甜口儿,红枣豆沙等等,推荐几种老牌粽子,端午的时候可以买来解解馋。
稻香村豆沙粽,稻香村的玫瑰豆沙粽很甜,小小的一枚粽子,中间的豆沙却不算小,玫瑰香让豆馅儿吃着甜而不腻。
五芳斋肉粽,五芳斋虽然是浙江粽子,但它在帝都粽界的地位很高,光靠着粽子就做成了中华老字号。既然是江南粽子,那就一定要吃他家的大肉粽,浸透了油脂的饭团糯而不烂。
鼎泰丰双紫粽,所谓“双紫”指的是紫米饭团包裹着一块紫薯,甜润细腻的口感特别开胃,富含维生素的紫米和紫薯还很利于健康。
在时间之浪中前行
端午节自古以来,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动起来才是端午节真正热闹所在,射箭、打马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龙舟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一首首古诗中,龙舟竞渡被描述得极富美感。
传说龙舟竞渡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许多人划船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吃掉。其实龙舟首先不在于舟,而在于龙。自古中国人就对这种集合了多种动物特征的神化图腾有着无上的崇拜。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由此可见,最早驾驭龙舟的是天子。此后,龙舟逐渐演化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趋避瘟神的祭祀工具。所以时至今日仍流行于民间的赛龙舟,其最初也不仅仅与屈原相关。
从最初天子乘的游船到后来百舟竞渡的龙舟,当龙舟真正进入民间成为一种民俗活动后,大体的形制就基本固定了。龙舟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古代龙舟很华丽,如元人王振鹏所绘《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
龙舟的桨有个特定的名字叫桡,划龙舟的人叫桡手,全国各地的龙舟大小相差甚远。如广州的龙船,长33米,桡手约80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20米上下,挠手24到48人。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还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古时妇女平时是不出门的,也争着来看龙船,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终点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自2009年起,北京端午文化节已在延庆连续举办九届。作为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端午节的重头戏,“世园杯”龙舟赛擂鼓开赛。該项赛事已经成为了北京市龙舟赛中规模最大、参赛队伍最多、队伍实力最强的比赛。战鼓声声中,多个龙头上披红点睛,龙舟带着点睛后的“灵气”神采奕奕地下水巡江。
每年的传统节假日,留下了传统文化再一次的沉淀和积累。粽香、情浓,有着中国味道的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会被现代人传承的更加厚重悠远、瑰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