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应实现诗和远方的浪漫牵手

2019-06-21朱松琳

决策探索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旅小镇特色

朱松琳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是由高晓松作词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两句,不知不觉间,似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歌中除了满满的情怀,還充分表达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关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将达60.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6万亿元。2019年开年,各地纷纷出台新一轮文化旅游规划。比如,北京市提出扩大文化、体育、旅游消费,制定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意见。福建提出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开发中高端旅游精品,推进全域生态旅游、深度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黑龙江则依托原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显然,文旅产业已经迎来了“黄金时代”。

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极具民俗特色的精致小店、原汁原味的地道美食……如果时间允许,与亲人朋友一起在离家不太远的地方找个小镇安静地住两天,实在是一件美事。

据估计,在未来3年到5年内,我国将出现逾1万个特色小镇。更有专业人士指出,未来30年,文旅小镇将是中国最好的投资领域。

然而,一哄而上的文旅项目、千篇一律的规划方案,越来越多的文旅小镇陷入了“千镇一面”的困境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如果不能尽快地解决当前文旅特色小镇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那么,一个成功的文旅小镇,应如何实现诗与远方的浪漫牵手呢?

特色:文旅小镇的有趣灵魂

在成都市有一个很有名的文旅小镇——龙潭水乡,这个投资20亿元的文旅项目,自2013年建成以来,人气越来越惨淡,甚至成为一个失败案例而被屡屡提起。

龙潭水乡位于成都市东北三环外,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工程开发可谓精致,古香古色的建筑、小桥流水的情景、多样化的植物搭配、苏州园林式的风格,被誉为成都的“周庄”,宣传时又被称为成都的“清明上河园”。其实,仅从这个宣传定位就可以看出经营者对自身认识的混乱,不可谓不尴尬。再加上龙潭水乡既没有可以吸引人的人文典故,又没有镇宅的历史建筑,周边都是厂房或者写字楼,缺乏旅游场景转换的仪式感。所以,虽然一开始红火过一阵子,但很快就经营惨淡,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文旅项目定位模糊、缺乏特色,虽然外表精致美丽,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人气冷清在所难免。

比较而言,成都市区的文旅商业街,宽窄巷子、锦里、大慈寺太古里、文殊坊、铁像寺水街,无一例外,围绕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建筑,然后植入现代化的运营理念,让消费者觉得有特色,有明确的场景记忆,成为去成都旅游的打卡景点。

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千万,有趣的灵魂难寻觅”,特色是文旅项目的灵魂,只有具备了有趣的灵魂,才能保证文旅项目的成功。独特的文化是旅游小镇树立独特旅游形象、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中必须注入特色文化,以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精神追求。

利用秀美山川、良好生态,或新鲜果蔬、风味美食,或传统建筑、历史渊源,或悠久文化、特色风情,加之宁静散淡的氛围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对城里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一种现实需求,是文旅小镇发展的主要模式,但每个小镇的自然禀赋、人文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有些资源独特的地方可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而有些只能做区域市场。换言之,文旅小镇开发的基础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灵魂是定位。

目前国内的文旅小镇定位,大致有四个误区:一是做成游乐园,二是做成旅游景点,三是做成大盘开发,四是做成休闲农业。要想避免这些趋同化的建镇趋势,就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走差异化之路,真正体现特色,铸自己的“魂”。

比如贵州省安顺市的旧州镇,这里是中国屯堡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屯堡人的服饰和手工艺品是明朝风格,饮食也是明朝的做法,说的话略带江苏口音,当地人跳的舞是“军戏”,悲怆、雄壮,活脱脱是600年前大明王朝的缩影,这种资源是无价的,而且,当地人至今仍然在这里生活。依据这些特色而建的旧州镇,就是文旅特色小镇的一个成功案例,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而事实上,国内有许多“千镇一面”的文旅特色小镇,这些一哄而上的文旅项目,大多采用抄袭的形式仓促上马,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既然缺少了有趣的灵魂,大概也不会实现诗与远方的浪漫牵手,虎头蛇尾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当然,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市场认可,能实现让百姓致富的目标,就是成功的特色小镇。不是国家发一个牌子就是特色小镇,而是要由市场检验。标准只是一种引导、导向,不是板上钉钉、不能更改的,具体操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

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浪漫牵手的保障

可以说,文旅小镇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凸显时代背景与政策背景的发展趋势。文旅特色小镇是一个支点,可以引导和吸引大量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接待、旅游服务和农产品零售等行业中。其中“吃”和“购”与农副产品密切相关,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向非农领域转移,拉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百业兴的联动效应。

但是,一个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并非朝夕之功。即使一个普通房地产项目,从拿地到建成,最少也需要三五年,何况一个特色小镇项目?基础好、条件成熟少说也需要七八年,新建的则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

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是社会综合资源的集中爆发与体现,在全民旅游休闲与文化大发展的战略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应当是尖端品级的打造与各方资源的整合。要想通过文旅特色小镇这个载体,把农村闲置的青山绿水、田园野趣、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这些沉睡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抓手,不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前瞻性的规划设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项目的规划设计包括战略定位、开发模式、盈利模式、战略规划,文旅小镇的生存与发展、运营管理、服务体系、品牌建设等内容。改造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生活方式,做到融入、融合、彼此适应。如果把城市的建筑模式搬到农村,就是社区化、房地产化、园区化,搞成了综合体、大卖场,是反生活、反常识、反生态的。古村古镇最重要的价值和灵魂,是要有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当地人、企业、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小镇建设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当地人要认同规划、参与建设、分享成果。要做到规而不乱,具体而言,就是既要有序又要无痕,既要尊重原住居民需求又要满足游客需求,既要尊重历史传承又要表达现代进步,既要保持民族的纯粹又要迎合时代潮流,既要保证主要的盈利点又要完善公建公益。

因此,我们在做文旅特色小镇的规划时,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繁荣和热闹,而是要对文旅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并形成可进入更广阔市场的产品、商品,而且能迅速建立强大的品牌优势,这才是关键。

一个完善的文旅项目除了要规划设计好相关的开发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外,还要关注后续的运营、IP打造、社区管理等环节,在这个竞争激烈、各地皆小镇的时代,稍不留意,就可能出局。比如,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境内的杨桥古镇,由于后期管理不善,就被连续降格,最后变成一个普通的小乡村。而闻名遐迩的乌镇,其实是在良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历经20多年的坚守才实现了诗和远方的完美牵手,做到了名利双收。

需要注意的是,特色文旅小镇要生存,一定要与市场对接,解决资金问题。一是让自身价值换取市场资金,给投资者和当地人以持续回报,当小镇成为可以赚钱的文化旅游产品时,保护就有了真正的动力和能力;二是建设开发要转型升级,从卖有形商品转向卖无形文化、卖传统生活方式、卖穿越之体验、卖思古之环境。现在的旅游正在从景区景点的观光,演变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人们购买的不再是实物,而是与自然相处的美好时光。可是不少旅游目的地都是精明的商人在经营,热情似乎都是假惺惺的,笑容似乎都是固化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游客体验到的是躯壳、是物化的东西,虽然商品种类很多,但缺少精髓,留不住人,自然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要想实现诗和远方的浪漫牵手,从一开始的顶层设计上就要强化差异度、文化度、舒适度、方便度、幸福度,在细节上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才能留住消费者,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能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持续牵手走下去

如今,单纯的景点观光已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这也对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丰富消费者的文化体验,让小镇更有文化味儿、更吸引游客?如何让文化可以走向远方、旅游可以更有诗意?

“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旅游实现的。”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认为,旅游发展到今天应当脱离仅仅注重风景观光的初级阶段,转为具有文化内涵的产业,不论是故宫、天坛、兵马俑等传统旅游资源,还是主题公园等新兴资源,包括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如何利用当下的智能科技手段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者更注重文化体验,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集体文化记忆转化为场景、故事、体验项目等,引发游客的文化共鸣,促使“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

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数字科技与古老文物有机结合,涌现出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一批精品之作,游客可以通过观赏多媒体文化节目、体验虚拟漫游与文物交流互动;各地不少博物馆、文化景点,纷纷通过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应用,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活”的历史。

今年5月24日,2019第四届中国文旅产业巅峰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以“新融合·新科技·新赋能”为主题,围绕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科技体验、产业赋能升级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在颁奖典礼上,“一部手机游甘肃”荣获文化和旅游产业年度突出贡献奖。这款线上产品,以用户为中心,提供用户价值,打造让群众省心、安心、放心的旅游服务体系,推进甘肃文化旅游跨入智慧时代。

看来,利用数字科技手段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只有实现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才能破除文化和旅游“两张皮”现象,开创优质文旅特色小镇持续涌现的新局面。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当前,全国文旅特色小镇的特征已从单一的主题公园、度假地产转向了“休闲旅游+”,而吸引人群的新方式是如何在属地文化中生长出差异性。在“休闲旅游十”的过程中,更要创造紧扣定位的高品质的审美以及“文化归属感”。

总之,要想实现文旅深度融合,需要超前的创新意识,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將更多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者感兴趣的元素,贯穿于吃、住、赏、玩、购等各个环节,并体现在文旅特色小镇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些文旅小镇的特色演艺活动,就是文旅融合新业态迅速发展的典型。

面向新时代,文旅特色小镇的打造应该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拥抱与引领变革,积极推动人文、科技等新元素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到实处。

结语

综上,所谓文旅特色小镇,是以文化旅游融合为依托,以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提炼为核心,以创意和再生设计为手段,对属地特色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关联性资源进行一体化深度整合后,以系统化的特色文化标识为指向而构建的文化、生态、生活、产业有机融合的生态型空间体系。

文旅特色小镇的最高境界,是让城里人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一定要突出特色、整体规划,滚动开发、梯次建设。要协调好出政绩和慢工出细活的关系。要尊重现有村落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避免大拆大建;综合考虑整治项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经济可承受性,避免急功近利;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延续特色景观与传统风貌,避免贪大求洋;政府统筹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避免大包大揽;实现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与当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创新融合,以智能技术引领文旅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

总之,建设文旅特色小镇不能一蹴而就,要在保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再结合智能科技,真正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小镇,让多样化的文旅特色小镇逐渐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文旅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