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2019-06-21耿柳

曲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评书曲艺剧场

耿柳

时代变迁,传媒不再是一声“卖报了”,曲艺也不再是白沙画圈——“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交互媒介吸引了众多年轻的曲艺迷。近年来,到小剧场听相声成了都市的一种文化新时尚。

曲艺是中国古老的大众娱乐形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曲艺不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并成为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

曲艺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清后期开始,经历近现代社会到当代社会,曲艺经过自己的发展、提纯,成为一种成熟的、有着固定表演程式的舞台演出形式,并形成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曲艺种类和各种艺术流派。根据统计,中国有曲艺形式400余种,这么多的曲艺品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丰富资源,也是中国各地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

1949年后,曲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66年,统称为“17年”,这个时期,曲艺受到重视,全国建立了很多专业院团,挖掘整理了大量传统曲目,广播电台也录制播出了很多曲艺节目。第二个时期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这个时期,曲艺发展几乎停滞。第三个时期从1976年到现在,统一称为“新时期”。新时期曲艺发展变化很大,随着媒体的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曲艺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口头民间文学记录和舞台记录,第二个阶段电视曲艺繁荣,第三个阶段网络时代自媒体兴起。

我出身曲艺家庭,和父亲耿瑛一样都是曲艺编辑。他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工作了四十年,我则在辽宁广播电视台工作了二十多年,可以说是,两辈传媒人,一生爱曲艺。

在20世纪90年代,父亲和我说,你应该把老艺人的节目都录下来,哪怕一人录一段儿呢!我把这个想法报了电视台的选题,结果领导一句话就把我怼回来了——我们媒体没有弘扬民间艺术的责任和义务,那玩意儿也没收视率呀。我无法反驳。抢救老艺人节目的事,父亲后来又跟我提过几次,最终不了了之。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记录那些老艺人的口头文学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

遗憾啊!那些老艺人,都不在了,我父亲,也不在了。

为什么想起这段往事呢?因为传媒对曲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它的记录功能。

传媒作用之音像记录

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在内的实况录像、曲艺节目制作,都对曲艺资源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广播说书为例,连阔如的评书《红军万里长征渡乌江天险》,贺福全的东北大鼓《新儿女英雄传》,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单田芳的《百年风云》,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刘林仙的《薛刚反唐》,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等,全国各家电台录制了几百部评书,个人录制评书最多的是单田芳,他一个人就录制了一百多部古今评书。电台录制评书最多的是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四十多部。

电台录制的曲艺节目通过广播节目交换,在各地电台播出,使得很多地方曲艺名家成为了全国名家,一度促进了舞台演出。各广播电台成立了曲艺协作体,定期开会交流,分头录制,交换播出。1991年,我在辽宁电台时,连续四年举办了相声小品征文大赛。孙晨创作的相声《老大与老二》(侯耀文、石富宽表演),邢铁辉创作的群口相声《看厂长》(闫月明、范伟、贾承博、张千表演),吕彬创作、顾旸修改的相声《孩子要就得买》(高英培、孟凡贵表演)等作品在全国有二十多家电台播放过,后期还搬上荧屏。

这种对曲艺原始资源的记录,是传媒对曲艺影响的最初阶段,把曲艺传播从剧场转到了音波和荧屏,从面对面的交流,提升到了一夕之间家喻户晓。

传媒作用之把剧场观众引向荧屏前

电视曲艺丰富了曲艺的表演形式,扩大了曲艺艺术的影响力,增加了曲艺的受众,进而捧红更多的曲艺明星。

还拿评书为例,从田连元的《杨家将》开始,评书又有一部分陆续录制成了电视评书。电视小品的活跃,几乎改变了曲艺的格局。全国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不用通过节目交换,全国观众就可以收看。

早期的电视曲艺,依托曲艺文化的沃土,各台的晚会还有栏目,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曲艺佳作。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每年的语言类节目都能产生新一年的“流行语”:“领导,冒号。”“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走两步,没病走两步。”“这个真没有。”“我骄傲啊。”

中央电视台的相声电视大赛推出了一批好演员好作品,如《如此办学》(杨议、杨进明 ),《谁说了算》(陈寒柏、王敏),《团结一心拿大奖》(常佩业、贾承博)等。

1985年底,由吉林省曲艺家协会、电台、电视台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十大笑星”评选,马季、李文华、姜昆、侯耀文等十人获此殊荣,并为全国人民认可。

电视台不仅制作了很多受欢迎的曲艺节目,还利用曲艺演员的优势,做了很多嫁接。例如,辽宁电视台的《听书看戏》栏目,用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的评书串联戏曲——一段书介绍历史背景故事,一段戏演绎亘古风尘,录制了300多集。还比如北京电视台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的体育节目《悉尼猜想》,请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以评书的方式介绍节目里出场的奥运明星,共录制了16期。

进入新世纪,民生节目串联也流行曲艺化,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曲艺式新闻研讨会”。江苏台《南京零距离》、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第七日》、辽宁生活频道的《新闻正前方》,接地气受欢迎。

曲艺演员跨界当主持人的更多,举不胜举。曲艺家通过电视节目,吸引受众关注到曲艺这个母体上来。媒体借助曲艺形式和曲艺明星的知名度打造名牌节目,双赢的局面让媒体人和曲艺人都很欢喜。

电视曲艺的成绩斐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当人们在电视机前流连忘返时,剧场空了,当各团体曲艺骨干奔走在各个电视台时,曲艺创编演团队瓦解了。20世纪80年代初,沈阳曲艺团杨振华、王志涛等相声表演艺术家受邀请到上海演出时,沈阳日报派记者王占喜跟踪报道,凌晨下火车到南京路宾馆,见有个地方早晨四五点钟人们排着长队,都以为在买早点,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在买沈阳曲艺团的相声票。而在电视曲艺兴盛之后,这种盛况就不见了,人们可以在电视中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和作品,一方面丰富了曲艺受众,但是卻消泯了剧场观众。而剧院团也很少再受邀到各地卖票演出,更多的是参加各种晚会录制。大批的曲艺人才成为电视明星,成了电视春晚的常客。

不仅如此,电视拥抱曲艺,是因为曲艺这种表演形式喜闻乐见,电视台并不会过多地考虑曲艺本身的发展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曲艺也走入了瓶颈,资源枯竭。

舞台上一直是你爱看什么就“随你看什么”,而电视的特点是“让你看什么你只能看到什么。”比如相声给了甲的特写,你想看乙的反应,如果镜头不给到乙,你就干着急。电视的剪辑呢,甚至可以只留下甲一个人说,真是想让你看哪段儿就让你看哪段儿。比如前不久两個参加相声节目录制的上海博士就委屈地说,大家热议的问题是电视台剪辑出来的,现场不是那样的。

以上种种或者就是有人说曲艺“成也电视、败也电视”的表现。

但是传媒和曲艺走到今天,又发生了逆转,传媒开始把大批的音像受众转移到网络,同时也通过电视曲艺表现形式的各种创新,让电视观众和网络受众一起涌向了剧场。

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时代变迁,传媒不再是一声“卖报了”,曲艺也不再是白沙画圈——“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交互媒介吸引了众多年轻的曲艺迷。十几年来,到小剧场听相声成了都市的一种文化新时尚。年轻的曲艺从业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和年轻观众的交流非常顺畅。全国各地的曲艺社团纷纷开办了曲艺园子,北京的书馆十几年来坚持说评书,北京青春曲艺社把广告做到了公交车上,每周也都有鼓曲演出,“谦祥益文苑”“嘻哈包袱铺”等相声团体深受欢迎。据相声演员孙一夫统计,目前全球总共有168个曲艺演出场所,134个相声团体,遍及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7个城市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拿我居住的城市沈阳来说,就有会友曲艺社、鼎泰乐和艺术团、鑫荷相声汇、六合相声会、隆亿兴相声茶楼5家曲艺社团,每周都在演出。

互联网时代,以手机为载体,小视频传播的新媒体流行。我们观察到,有的小剧场演出,禁止观众录影,担心观众把视频传送到网络,从而消减了剧场观众。有的小剧场却允许观众录像,只是要求不得全场发布,只能发布片段。大量粉丝自发地分享10秒到1分钟的短视频,由于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大量剪辑手段普及,有的粉丝还专门制作一些“现挂”集锦等花式短片,以及自己喜爱的演员的精彩片段、片花,吸引大众特别想去剧场里近距离和演员互动。很多小剧场的相声演员在表演时,全场观众成了捧哏的,旁边捧哏的倒成了不买票听相声的。

电视节目的创新也培养了新的曲艺人才,如今年热播的《欢乐喜剧人》《相声有新人》,可以用造星来形容其推出新人的力度,大量的曲艺类流量明星涌现出来,《欢乐喜剧人》几季节目推出的明星有沈腾、宋小宝、贾玲、文松、宋晓峰等,通过电视节目的传播,以及网络热聊热搜,飞速走红。《相声有新人》的总冠军孟鹤堂走红后,小剧场演出一票难求,传媒与剧场再次成功互动,这次传媒是把大批新兴的年轻的观众推进剧场,相声商演座无虚席,大麦网售票几分钟内一片灰色,观众唏嘘说抢不到票。这种剧场演出空前兴盛,也刺激了曲艺演员的成长,怎样给传统的节目赋予全新的信息,怎样把控现场观众的情绪,老的曲艺人常说曲艺是:“一番拆洗一番新”,曲艺只有面对观众,常演常新,才能催生出更具有根基、更有生命力的繁花。

在“互联网+曲艺”的大潮中,变的是思考模式和传播手段,不变的是创作初心和艺术本真,传媒使曲艺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聚精神,为自身留清名。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评书曲艺剧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开心剧场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动感剧场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