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
2019-06-21嘉娜·沙哈提
嘉娜·沙哈提
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以刘少奇同志的真实事迹为框架,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使观众对刘少奇从1906年至1949年43年的生命历程形成比较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在创作前期,我们就大量搜集了有关刘少奇生平的各种影像资料,和各部门主创一起观看、讨论,不断揣摩制景、道具,以及服装、化妆的呈现方案,力求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依。为了让本剧更具可看性,无论是在拍摄中还是在剪辑时,从场面调度、机位景别的选择,以及演员表演状态的把握上,我们都特别注意在彰显戏剧性上做文章,在不背离史实的基础上,我们在某些段落增强了矛盾冲突,这不仅提高了剧情的感染力,有效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而且使整部剧充满人情味,让观众能与剧中人物更好地产生共鸣。
在精剪阶段,当剧情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时,我们查阅史料,反复比对,并征询党史及文献专家的意见,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增补了一些旁白,并且对旁白的衬底画面做了风格化处理,以便能够达到间离效果,让观众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也能跳出剧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涉及的人和事展开思考。这种夹叙夹议的讲述方式,无疑能够更好地帮助观众触碰历史,理解人物。
筹备伊始,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到底该由几个人来扮演刘少奇?《共产党人刘少奇》是一部编年体传记片,它以倒叙手法开篇,几次插入新中国成立后已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回忆往事的段落。而剧本的主体部分则是从刘少奇8岁写起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他51岁为止,跨越了刘少奇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依照剧情要求,应该由五位演员分别饰演不同年龄段的刘少奇才好,但这部剧事件迭出,节奏很快,如果频繁地更换扮演者,不仅会割裂传主人生轨迹的连贯性,使其碎片化,也不利于观众从整体上形成认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决定将童年、少年两个阶段的戏份合并,用一位小演员来完成,这样就能让观众从“九满哭纸”到“渭璜剪辮”,一气呵成地体会小少奇成长的心路历程;从刘少奇闯出乡关考入玉潭到自俄罗斯学成归国这个阶段,则由一位青年演员扮演,然后通过画外音转场,再由另一位演员担当刘少奇从24岁到51岁的全部戏份。因为从刘少奇24岁回到湖南长沙直到全片结束,他将陆续遇见一个又一个在他的生命中产生重要意义的人物,将在革命的实践中承受一次又一次得失成败、跌倒爬起的考验。这些人物时隐时现,这些事件前后关联,在时代的洪流中见证着他的历练,推动了他的成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次更换扮演者,会有损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呼应,也会削弱观众的带入感。
本剧涉及的年代跨度大,地域范围广,剧中出现的一些主要场景,如果按照理想状态,当然是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去拍摄,尤其是那些辨识度比较高的地方,比如刘少奇故居、毛泽东在担任中共湘区执委书记时的清水塘住宅;又比如延安时期的各个窑洞和西柏坡的会议室等等。但这些地方是文物保护单位,是各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早已经过修葺,不再是当年的样貌,而且每天还要接待大量游客,不可能允许剧组长期占用;再者,这些地方分布在各省,相距甚远,如果都去实地拍摄,转场路途所需的时间也是拍摄周期无法承担的。所以制片方在听取各部门主创的建议后,决定将拍摄地尽量集中,以浙江横店、湖南宁乡、山西榆次为主要拍摄基地,所需场景,采用搭景与电脑特效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还在筹备期间,制景组就已经在湖南宁乡开始炭子冲老屋和清水塘住宅工程建设,这两处场景是严格仿照原址一比一搭建的,历时近五个月,终于赶在剧组转场宁乡拍摄前交付使用。在横店拍摄期间,剧组还搭建了俄罗斯雪原、火车站、延安窑洞、西柏坡会议室、藏区喇嘛庙等场景。在制片、美术、摄影、服化等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无象映画公司CG(影视动画)技术团队的热诚加持下,实现了现场拍摄与后期电脑制作的无缝衔接,虚实结合,以假乱真,高品质地完成了剧中所要求的一系列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