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海城4.4级地震应急处置及思考
2019-06-21张文静刘琳婷于楮芃王万宁
张文静,刘琳婷,于楮芃,王万宁
(辽宁省地震局,辽宁 沈阳 110034)
0 引言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发生4.4级地震后,辽宁省地震局按照《辽宁省地震应急预案》启动地震应急Ⅳ级响应,由于鞍山市海城位于辽东半岛与内陆的连接点,处于“营海老震区”,辽宁省地震局极为重视,第一时间向中国地震局、辽宁省委及辽宁省政府进行汇报,并根据此次地震产出灾情预评估、震区基础信息、辅助决策报告及专题图等应急产品,本次地震应急响应受到各方的肯定,同时也为辽宁省地震灾害应急综合处置能力积累了经验。
1 地震概要
2017年12月19日02时39分39秒(北京时间),在辽宁省鞍山市海城(40.53°N,123.04°E),即孤山镇、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交界处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地震发生后,鞍山市所辖海城、岫岩、营口市所辖大石桥、盖州强烈有感,沈阳、大连、营口、盘锦、辽阳、本溪、丹东、锦州等地区均有不同程度震感。据当地政府及地震现场工作队调查统计,此次地震未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但造成约60户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受灾房屋主要为土、石、砖建造的旧式房屋和未经抗震设防的砖砌房屋。震中周边200 km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17次,最大地震是2013年1月23日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沈阳市苏家屯区交界发生的5.1级地震。
2 地震应急快速响应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发生4.4级地震后,辽宁省地震局应急救援中心人员在震后2分钟内收到地震速报短信,地震应急值班人员迅速启动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10分钟后产出第一批灾情快速评估结果,及时上报辽宁省委、辽宁省政府及中国地震局;40分钟后产出地震各类专题图件;90分钟后辽宁省地震局派出第一批现场工作队奔赴震区。
表1 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 地震灾情快速评估
3.1 灾情预评估信息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4.4级地震发生后,经应急指挥系统产出的灾情预评估报告主要预估信息有震中烈度、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地震类型、地震响应级别及辅助决策建议等,地震灾情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如表2所示,实际有感范围如图1所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不大,能够为震后应急指挥提供信息支持。
表2 鞍山市海城4.4级地震灾情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
图1 地震有感范围图Fig.1 The perceptible area of Haicheng M4.4 earthquake
3.2 震区基础信息
地震发生后,根据辽宁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供的震区基本信息:(1)按照距离对震中周边的县区、乡村进行描述,震中距岫岩满族自治县34 km、距大石桥市47 km、距海城市49 km、距老边区58 km、距千山区60 km,距鞍山市64 km,距沈阳市149 km,地震周边5 km内的村庄有瓦子沟、南交界牌、三间房、细玉沟、松坨子村、二道河、龙王庙、东瓦子沟、南沟、小房身;(2)对震中市县进行介绍,震中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该地区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东南高、西北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菱镁矿、滑石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海城市面积2732平方公里,下辖4街道21镇,人口约108万,全市GDP水平约829亿元;(3)对海城市人口情况进行介绍,包括总人口数、各市镇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少数民族情况等;(4)震区建筑特征情况,包括建筑物结构类型以及比例统计情况;(5)震区的学校、医院、交通及重要目标等信息。
3.3 应急专题图制作
地震发生后,辽宁省地震局应急救援中心在震后1小时内制作系列专题图用于地震应急,专题图规格主要为A0和A3,内容主要包括地震震中位置图、影响场估计范围分布图、有感范围分布图、震中与主要城市距离图及余震分布图等,震中位置如图2所示。
图2 地震震中位置图Fig.2 The location map of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4 地震应急处置
4.1 震后各部门快速响应
地震发生后,辽宁省地震局进入震后应急期状态,迅速向辽宁省委省政府、中国地震局报告震情,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领导高度重视,省政府立即启动辽宁省地震应急Ⅳ级响应,指示我局派出现场工作组,协助灾区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做好灾情收集、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监测等工作。中国地震局领导高度重视,应急司、监测司通过视频会议指导我局开展应急处置和震情趋势判定等工作。
各单位、各部门根据《辽宁省地震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地震应急Ⅳ级响应[1],成立前后方指挥部,省抗震救灾指挥体系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现场工作组、灾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
此次地震辽宁省地震局与沈阳市地震局、营口市地震局、鞍山市政府、海城市政府、地震现场指挥部共同开展应急联动,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展开震情监视、地震灾情调查、灾害损失评估及防震减灾宣传等工作。
4.2 现场救援部署工作
震后第一时间辽宁省地震局派出辽南片区现场工作队(营口台、鞍山台)作为先遣工作队出发奔赴现场,于4:50分到达震中孤山镇,第一批现场工作组16人携带检测仪器和通讯设备从沈阳出发,于5:50到达地震现场孤山镇,迅速开展地震现场工作,此后陆续动态跟踪震情、灾情、社情和现场工作队等信息,编写重要情况报告和应急处置情况报告。震后2小时内,陆续与沈阳市地震局、营口市地震局、鞍山市政府、海城市政府、地震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联动,了解震区的基本情况,通报灾情预评估结果、应急处置建议、传达地震趋势会商意见等,并且与现场工作队进行视频连线了解地震现场情况。
2017年12月19日7时30分,鞍山、海城两级党委、政府及辽宁省地震局现场工作组共同在孤山镇政府召开了海城市地震应急响应工作会议,辽宁省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组组长介绍了震情,通报了专家给出的地震趋势判定意见,认为此次地震为主余型,短期内不会发生更大地震,提出了“进一步了解灾情,对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目标开展灾情重点排查,关注舆情,防止谣言传播,做好群测群防和开展地震应急科普宣传等工作建议”。
鞍山、海城市委及市政府领导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一是深入开展灾情排查统计,按照条块结合原则,对所辖区域民宅、危房、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等重点部位进行排查,确保排查全域覆盖,统计上报精确;二是全力做好灾后救助,深入细致地做好房屋受损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三是落实包保责任,按照属地化原则,落实镇、村、组、户“四级”包保责任,维护群众灾后生产生活正常秩序,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四是牢牢把握舆情导向,地震部门要切实做好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宣传部门要做好媒体接待工作,统一宣传口径,及时掌控并加强舆论引导和信息公开[2];五是全面加强应急预案体系的梳理完善,各成员单位根据应急预案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六是密切关注地震发展情况,做好受灾户的避险安置工作,受灾房屋修缮,确保群众思想和生活稳定。
2017年12月19日11时,鞍山市副市长、岫岩县委书记、鞍山市地震局副局长及岫岩县副县长等在岫岩县偏岭镇政府召开了地震现场临时工作会议,要求:一是地震部门加强与周边地区各台站联系,掌握多方信息;二是发布震情通稿,对此次地震进行震情通报,让百姓对地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正确的声音去引导,避免社会恐慌;三是启动“三网一员”,排查宏观异常,发现异常要及时上报;四是对学校、医院、民居危房进行安全排查,发现隐患立即采取加固等措施;五是各乡镇、村落更换陈旧易坠落的广告牌,加强环境整治。
4.3 灾情排查与上报
地震发生后,海城市孤山镇、岫岩偏岭镇政府按照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启动干部包保方案,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包户的方法,进行灾情排查和群众安抚工作。偏岭镇重点排查了小偏岭村和细玉沟村,村镇干部开汽车、骑摩托进行巡查,把收集的情况及时汇总、上报。省地震局辽南片区现场工作队到达现场后,对松驼子村灾情开展调查。通过排查,没有发现居民受伤和房屋严重破坏现象,孤山镇、偏岭镇户居民房屋有不同程度损坏,主要为墙体裂缝、房瓦脱落、墙体瓷砖脱落。
4.4 地震监测
我局地震现场工作组在震中区孤山镇、偏岭镇架设了2台测震观测仪,对灾区进行加密观测,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后方指挥部,密切监测震区余震活动。
5 地震应急总结与思考
5.1 总结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作出工作部署,对地震应急处置和现场工作给予指导;我省地震部门和地方政府迅速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地震灾害等级、响应级别、震区基本情况及灾后辅助决策建议等提供了全面的评估报告[3],利用大屏显示系统进行视频联调,与国家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营口市地震局、沈阳市地震台及现场工作队进行联通,及时反馈震情及灾情信息;同时组织专家会商,给出了“此次地震为主余型,近期不会有更大地震发生”的结论。各级政府在排查灾情及时,领导干部分级包保,把政府的关怀和不会有更大地震发生的结论带给灾区群众。
5.2 思考
通过对鞍山市海城4.4级地震应急的处置,加强了辽宁应对地震自然灾害的综合处置能力,在这次地震应急响应中,应急人员能够根据《辽宁省地震应急预案》要求开展工作,在回顾总结过程中提出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1)震后各部门人员应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地震救援工作,明确各自职责,细化地震预案流程及责任,高效应对地震突发灾害的发生。
(2)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产出震情、灾情和辅助决策报告较为全面,应该根据各服务对象职责以及各时间段的关注点差异,快速、规范化的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震情信息。
(3)震后应通过新闻媒体如实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平息地震谣言或误传,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
(4)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输渠道,信息畅通是地震应急有效应对的必要保障,震后要保证省、市、地震现场与地震应急指挥平台沟通顺畅,实现音、视频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