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创新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为例
2019-06-21林森
林 森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航空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0 前言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开办于2010年,至今已有8年多的办学历程,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00多人。本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是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亦是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这在江苏省内所有开设新能源方面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亦属唯一。而要让所建设的专业永葆活力,除去离不开对本专业的深度思考和精细解剖外,更重要的则是不断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使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相匹配。本文将针对在有限的高职三年时间之内,如何高效高质的培养出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尝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各个不同时间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进行实践总结。本专业学习期间不同时段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时段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图
1 建立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建立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应从大力依托地方区域优势着手。江苏是传统新能源装备制造大省,主要涉及光伏行业和风电行业。在省内已经形成光伏电池分割封装、光伏电站安装调试和光伏装备制造维护等完整产业链。仅仅南通地区涉及光伏行业的上市公司就有林洋能源、中天科技等多家企业,江苏省内主要光伏类上市公司业务概况如表1[1-2]。同时由于江苏地理位置滨江沿海,具有丰富的风力资源,风电规模不断增长,江苏省内历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及风力发电量如表2所示。
表1 江苏省内主要光伏类上市公司业务概况表
表2 江苏省内历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及风力发电量表
上市公司作为行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人才孵化、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更是走在行业前列。本专业在新生入校伊始,即设置了《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将学生的小我与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大我相依托,从新生最为关注的“学什么、怎么学、为啥学、学了以后做什么”等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在这一基础上,再带领新生们走入企业,接触一线,使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建立起感性认识的同时,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优秀企业的创新力,将创新的种子埋入心灵。同时再辅以开展已毕业学生重入校园活动,与新生零距离接触,以自身事例感染新生,大大增强了新生投身所学专业的热情和动力。
2 实现学生对专业的理性思考
2.1 拓展学生思路
实现学生对本专业的理性思考,应从拓展学生思路以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着手。学生入校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如何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仅仅依靠重复的说教和机械的练习是难以实现的。如何让创新的种子萌动发芽,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做到教学相长。纵向即是将所有教授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串联起来,相互联系,互相反馈;横向则是将教授的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如:思想政治、生活通识和艺术修养等课程并联起来,相互对比,互相启发。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走向理性,从量变转向质变的过程,这种对学习内涵的重新认识,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一种思考方式的创新。以事物的二元性为例,纵向方面的体现有:电工学中的基本物理量为电压和电流两种类型,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反馈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数字电子技术的数学基础即是0和1两种代码构成的二进制逻辑代数等;横向方面的体现有:一分为二的视角,在学习中,既要看到本专业的特性,也要发掘本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共性;在生活中,在遇到逆境时不要气馁颓废,在遇到顺境时也不要骄傲自满等。
2.2 开发SPOC网络在线课程
在信息大爆炸、互联网蓬勃发展和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时代,课堂内外也应适时大力引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做到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让传统的课堂实地教学与新颖的网络虚拟技术相碰撞,即实现教学中的虚实相交。由此本专业的教师们早在2014年即开始着手建立与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性最为紧密的3门SPOC网络在线课程《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热技术》,建成的网络课程中融合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新型教学元素:动画、视频、在线问答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观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3-4]。本专业SPOC网络在线课程,其课程组织架构表和教师实时监督内容表,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SPOC网络在线课程组织架构表
表5 SPOC网络在线课程教师实时监督内容表
由于SPOC网络在线课程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学习,而碎片化的时间由于其时间长度有限,装载的知识容量也受到了限制,并且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面对网络自主完成的,在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课堂教学进行点拨、弥补和加固。以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中常见的最大功率跟踪技术为例,最为常见的最大功率跟踪算法为爬山法,课堂教学常以板书算法流程图进行讲解,枯燥且不易理解。本专业的教师将Simulink软件引入爬山法的教学中,通过Simulink软件中自带的计算模块搭建爬山法虚拟仿真模型,其仿真结果将爬山法进行最大功率跟踪的过程可视化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定量调整仿真模型里的模块参数,动态的去对比、去发现,不同参数对最大功率跟踪效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提问,例如利用爬山法进行最大功率跟踪,可以有定步长和变步长两种搜索最大功率点的方式,可以在学生理解了定步长搜索最大功率点的基础上,抛出具有类比性的问题:射击时如何进行瞄准,启发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共同点,射击时在远离瞄准目标(最大功率点)的时候,准星快速移动(大步长搜索),在快接近瞄准目标(最大功率点)的时候,准星缓慢移动(小步长搜索),从而准确对准目标(最大功率点)。最后还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去生产生活中,寻找更多类似爬山法应用的例子,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简短的小型讨论会,比如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反馈出日常生活中,加油站里的加油枪向汽车油箱里加油的过程就是一个变步长(刚开始加油速度很快,快接近加油量的时候,加油速度变得很慢很精确)达到最终目标的实例。可见,通过在课堂里同样引入虚拟技术,可以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在学生搭建虚拟仿真模型的过程中,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讨论、去发现,在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新的学习方式。
3 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
训练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可通过1+X证书的深化复合来进行。而在毕业生“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探索上,本专业也走在前列,于2012年即协助南通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首次制定“太阳能利用工”技能考核标准和试题库,并依托本专业的教学场地和配套设备,承担南通市“太阳能利用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本专业2010级学生在二年级时,即通过课上老师指导实践技能和课后学生自我加强训练相辅相成,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结合,成为首批通过南通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鉴定,获得“太阳能利用工(中级)证书”的在校大学生,一次性通过率达96%。太阳能利用工光伏部分需掌握的主要实践技能如图2所示,这些实践技能的掌握将使学生毕业后更易适应企业,同时也具有更高的起点。
图2 太阳能利用工光伏部分需掌握的主要实践技能
4 发挥学生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
发挥学生本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可通过组织参赛和现代学徒来进行。国务院于2019年初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要坚持知行合一和工学结合的双元制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之后,还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检验和总结,这可以通过组织参加各类竞赛和成为企业现代学徒来实现,即实现校园内外相交融。在这一方面,本专业的教师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尝试,例如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发明协会举办的“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比赛和训练计划可以看作是学生进入企业,进入社会的模拟和过渡。比赛和训练计划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部的竞争和压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开阔眼光,看到自身与他人的差异,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使他们在专业方面和心理方面都得到有益的锻炼,并切身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此外,甄选优秀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在本专业二年级开始,即为沃太能源与本专业学生搭建现代学徒制平台,企业走入校园宣传遴选[5],学生步入企业切身感受,让学生在企业拜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场合,同时接受生产一线老师傅的检验,接触吸收企业的创新技术、创新思路,总结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将这些感受带回校园,从而影响更多的学生投身到企业现代学徒的培养中去,构成良性循环[6-7]。自2010级学生伊始,本专业的7届毕业生已奔赴众多新能源企业,从事与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等领域相关的岗位,并成为其中的业务骨干,并对企业原有的设备和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将创新的芬芳播撒四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各个不同认知阶段在学习时段上交叠承接,过渡紧凑高效,从单纯获得毕业证书转变为获得毕业证书加本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培养一定的专业素养转变为培养多方位高素质的劳动者;从在课堂内和校园里培养转变为走出校园和企业联合培养;从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转变为整合知识、应用技能和创新发展。可见,只有紧紧围绕“创新”两字,才能将专业人才培养成“当地企业离不开”“行业内部都认同”甚至“国际范围可交流”的技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当然,对于职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仍然有很多方向等待我们去不断尝试和挖掘,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够为兄弟高职院校提供更多更好的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