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年
2019-06-20吴洁
衣食住行,“衣”被置于生活必需品的首位。衣着打扮关乎个人形象,更是关乎时代风尚的方向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服饰潮流。衣服的变迁,就像一江春水,奔流不息。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伴随着文字,采桑女子罗敷的轮廓渐渐清晰了起来。“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即便没有见到罗敷,通过这番精致的穿着,我们也能想象出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子。服饰的作用可见一斑。
莎士比亚说,衣裳常常显示人品。服饰,于我们个人,除却彰显个人品味还显示人品。于不同的时代,不仅是社会生活现象,更是社会综合信息的载体。服饰集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及对时尚的理解和追求于一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比较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服装工业开始复苏,而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的服饰,并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是顺应时代发展,并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印迹。服饰的变迁更是一部活历史。
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经历过不分男女的制服装扮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花衣服运动”让服饰有了春天的颜色。而服饰的样式在吸收了西方通用时尚后,中山装、工装裤等“制服”一度覆盖全国。翻立领、五粒纽扣、四个口袋、造型工整的中山装是那时男性最普遍的上衣。当时如果能有一件双排纽扣和大翻领列宁装穿在身上,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列宁装是当时服装潮流的指向标,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此时的女性除了列宁装外,还钟爱布拉吉(俄罗斯语“连衣裙”的译音),春秋衫、衬衫等款式也成了衣橱里的标配。告别黑、灰、蓝,虽然有多姿多彩的颜色,但服饰倡导的依然是简朴实用,是劳动最美。在《山东画报》记者的镜头里,穿着单一颜色、简单样式的人们,笑容依然是最美丽的。《山东画报》封面人物的穿着更成了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一时蔚然成风,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幸福的色彩。
循着朴素大方的审美,走过布票时代后,新式简便服装成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兴服装。“省料衣片”“节约领”,提起这些估计能勾起好多人的回忆。勤俭节约的60年代,把服装合理排料裁剪成衣片,只为避免单件服装排料的浪费。多件量体裁衣的“省料衣片”是专属于60年代的服饰记忆。勤俭节约的风气更是让“节约领”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只是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依然阻挡不住人们追求美的创新思维,或是给领子镶上尼龙花边,宽的、窄的来回摆动着,或是换成奇特的花边,在脖颈的方寸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服饰是时代发展的镜子,20世纪70年代后期,服饰的现代化进程便开启了。1976年末,喇叭裤进入国门。随着电影《庐山恋》的播出,女主角的43套华丽衣服为国人呈现了一场“时装秀”,喇叭裤、蝙蝠衫,短时间内在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男女中迅速流行开来。不管男的女的,没有一条喇叭裤都不好意思跟你聊时尚。萌动的追求美与自由的权利与意识,引领了一种新的生活风尚,给人美好与希望。之后,牛仔裤“接”过了喇叭裤的时尚接力棒,并一直流行到今天。不同时代的时尚元素就点缀在牛仔裤的细枝末节中。
提到《廬山恋》,那怎么能绕过《街上流行红裙子》去呢?无独有偶,影片播出后几乎一夜之间,女主角的红裙子便真的在街上流行起来了。不仅裙装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穿着中来,西装套装、针织装、衬衫、大衣等款式也陆续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穿着中,人们着装的款式日渐丰富起来。个性化、人性化、符号化等多元化的服饰也在街上流行起来。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时,我们的服装也融进了国际时尚,有文化底蕴的服装带着民族特点在国际时尚舞台上大展风采。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及对时尚的理解和追求的发展,不同年代的服饰折射出我们在物质和精神追求方面的变化。而服饰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流行的主流审美观念,这种流行与时代相呼应,并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流行的服饰循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轨迹形成了不同的美学观念、有时代特征的服饰。
服饰有时代特征,照片亦能鉴证历史。进入历史空间,服饰的颜色、质地、款式等,就像芯片一样,储存着时代的信息。打开《山东画报》,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从众到异众、朴素到华丽的服饰演变趋势,也能触摸到时代的印迹。“时尚”风掠过,冬去春来,秋至夏归,服饰用它独有的美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未署名图片源自本刊资料库 编辑/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