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俭传家远

2019-06-20陈先云纪晓彤

山东画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缝纫机罐子鸡蛋

陈先云 纪晓彤

雍坚,是一位知名的济南文献收藏家。在他的家里,除了四处可见的书,还有不少老物件,紫砂壶、瓦罐、瓷枕、搪瓷盘、杆秤、缝纫机、蝇甩子……都是些家用物品,外人看来普通平常,但对雍坚而言,却件件都是宝贝。有几件已传了三四代人,堪称传家宝。这些宝贝之所以能够传承,主要是雍坚家里几代人一贯勤俭持家、敝帚自珍,不随意丢弃家里的物品。

几十年来,几乎家里所有的物件,或仍在使用,或被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它们有了岁月的温度,承载着家庭变迁,也承载着雍坚和母亲的温馨记忆。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

雍坚的母亲高秀春是中国第一批接受专业学习的赤脚医生,1965年10月,不满17岁的她被选入武城县旧城卫校接受专业学习,三年后开始在家乡德州市武城县高庄村给乡亲们治病,一口气干到2015年,漫长的48个年头。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更缺基层女医疗人员,除在本村给乡亲们看病,她还经常被邻村的人请去接生。

“小时候,有一回半夜醒来,发现妈妈不在,很害怕,就哭着去隔壁房间找奶奶,从那以后再也不跟妈妈睡了!”谈及往事,雍坚记忆犹新,坐在一旁的母亲说:“当时只要有人来叫,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得去看病人。”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之前,村里出生的孩子大都是高秀春接生的。在乡亲们的眼里,她是随叫随到的“健康卫士”,因为在村里辈分高,村里人都亲切地喊她“春姑”。久而久之,外村的人以为这就是她的名字,也跟着叫“春姑”。现在,她搬到济南生活,跟老家的乡亲们依然保持着联系。“我妈跟老家的人通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雍坚笑着说。

谈及老家往事,高秀春说,新中国成立前,爷爷奶奶那一辈家里都很穷,“两个人就三条裤子”一点都不夸张,两个人的衣服不能同时洗,否则替换的衣服不够,出不了门。1968年她结婚的时候,一个梳妆盒、一个衣箱、一套茶具就是所有的嫁妆了。婚礼也只是请亲朋好友喝了喝茶,婚房就是家里的老屋。这是当时家里人尽最大努力给她置办的彩礼。尽管婚礼很俭朴,但婚后生活却很美满。雍坚的父亲雍丕良是平度人,1962年毕业于山东卫生干部学院,当年山东提出支援缺医少药的北三区,他被分配到武城县卫生防疫站,在工作中与高秀春邂逅,两人一见钟情,认识一个月就结婚了,这在今天也算得上是“闪婚”了。几十年来两人相濡以沫,生活和睦。他们俩勤俭持家,尽管不富裕,却过得有滋有味。

在客厅的一角,摆放着一台擦得锃亮的缝纫机,高秀春坐在缝纫机前脚蹬手转,有节奏地操控着它穿针走线。“这也是从老家搬来的,我用了40多年了。当年人们买不起成衣,都是用缝纫机自己做衣服。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凭票购买。这种‘上海牌算是高档的,是托人才买回来的。”高秀春回忆说。雍坚从书橱里找出老相册,从里面竟然找出一张1975年母亲用缝纫机做衣服的照片。照片中的高秀春时年26岁,年轻貌美。“这是当年缝纫机刚买回家时,我爸用相机拍的。我爸喜爱摄影,自己会冲洗胶卷,所以家里留下了很多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照。”雍坚说。

雍坚搬过来母亲当年的嫁妆,红色的梳妆盒镌刻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那套茶具中的茶壶也保存完好,上面的花纹依然鲜艳绚烂。“以前农村办红白喜事时,经常把家族中各家的茶壶茶碗敛划到一起混用,我在一大簸箩茶具中发现的这把景德镇产的茶壶,一问还是我父母结婚时买的,就把它拿出来特意留了下来。”雍坚说,尽管少年离家读书,后来又来济南学习、工作,至今已29年,但对家里的老古董却珍爱有加。他从抽屉中取出一本泛黄的本子,这是1968年母亲所记的日记,连母亲都忘了这本日记的存在,上面娟秀的字迹,记录的是令她难忘的青葱岁月。

“父亲在世时很精细,他把东西都归纳得很有条理,比如照片后面一般都要写上拍摄时间和地点,他这个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我影响很大的还有奶奶,她知道我喜欢老家什,就把她认为有意思的东西都找出来给我留着,那个红木把的蝇甩子就是这么找出来的,是解放初期从财主家分来的。”雍坚说。

“70后”记忆里的美食

老物件唤起了雍坚小时候的记忆,他摩挲着一把硕大的紫砂壶感慨万千。这把紫砂壶堪称他们家的传家宝,“这是民国时,恩县县长送给我老爷爷的礼物,一代又一代人用它泡茶倒水,招待客人。”在雍坚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麦收季节,用它灌满一壶凉白开,提到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收割小麦,汗流浃背,口燥舌干,对着壶嘴痛饮一番凉开水,实在是最惬意的事。当时,收割小麦全靠人力,熟好的小麦趁着天晴要搶收,因为顾不上回家做饭,就把饭带到田里吃。那时最好的饭菜就是白面馒头就咸鸡蛋。

“麦收前,我奶奶就腌好鸡蛋,就用这个罐子!”雍坚说着向我们展示一个圆肚子瓦罐,“当时,腌鸡蛋是腌鸡蛋的罐子,盛盐是盛盐的罐子,盛油是盛油的罐子,这是我们的油罐子。”雍坚又向我们展示另一个小点的黑釉小罐。“家里用它盛棉油,上小学时,放学回到家,把馒头或饼子切开一道缝,撒上盐,放上几滴熟棉油,就吃着去田里干活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罐子是农村家庭常用的家什,而雍坚的书架上,还摆放着从老家带到济南来的两个罐子。一个是深颜色的青釉鼓腹罐,一个是绘有彩色花纹的红陶罐,浅淡的暖色调泛着暖暖的岁月气息。这是他家里曾用的鸡蛋罐子,“当时鸡蛋是不能随便吃的,总是放在罐子里积攒起来,奶奶用手巾包起它们拿到集上去卖钱,补贴家用。只有打预防针的时候,才能吃上个煮鸡蛋,算是对我忍痛打针的补偿!”

“没有饥饿感,就吃不出食物的美味。那时农村虽然物质匮乏,但有很多让人快乐的东西,正是因为如此,小时候才对食物有很多期待。”雍坚说,德州扒鸡很有名,但作为德州人,他直到上初二才第一回吃上了扒鸡,还是住校时,在当校长的亲戚家吃的。“戏词上说,‘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这是章丘版的民间想象。我上中小学那会,对皇家生活的想象是‘慈禧太后可能每天都会吃上一只扒鸡。”雍坚笑着说。1986年家里承包果园收入上万,成了“万元户”,但还是舍不得花钱。家里每周给一块钱零花钱,在口袋里装一星期还是那一块钱。不是没处花,而是舍不得花。雍坚姐弟俩小时候姓妈妈的姓,姐姐叫高洪勤,他叫高洪坚,他俩的名字连起来,寓意“勤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持家是无数家庭的优良传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使生活富足也没有理由奢侈浪费,因为勤俭才是生活的本真味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本文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先云)

猜你喜欢

缝纫机罐子鸡蛋
老屋·缝纫机
装在罐子里的话
罐子剪影
重庆筹建缝纫机博物馆
神奇的鸡蛋画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碎罐
缝纫机也玩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