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文本特质探析和转化的第一原则
2019-06-20钱卫秋
钱卫秋
儿童立场,是文本特质探析和转化的重要原则。探析,就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去发现最具儿童价值的语文因素,让其成为组织教学的基本要素。转化,就是从儿童立场出发,让最具儿童价值的因素,通过有效的方法(言语实践)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成尚荣老先生曾说:“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否则,就是一种伪教育。”然而,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文本特质教学中,“目中无人”“眼中无学”,没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儿童立场。
一、文本特质教学背离儿童的种种误区
(一)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式解读
文本特质解读,固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的教者是用鉴赏的眼光,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课文,凌驾于学生认知之上,学生的大脑成了教师思想的“跑马场”,喧嚣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什么也没有留下。
(二)面面俱到的“百花齐放”式探析
部分教师解读文本特质时,不遗余力发掘教材的各种可能教学价值。这样的探析,不能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文本特质关键点入手,精心选择价值点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反倒淡化了该文本的特质。
(三)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式课堂
儿童立场这一理念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认同。但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课堂有了“儿童”却没了“思维”,在热热闹闹中,课堂被浅表化了,始终难觅“深阅读”的踪迹。
上述误区,无一例外都是将儿童拒之于教学之外的探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析。这样的探析,是“伪探析”,这样的教学,是“伪教学”,是我们应当及时纠偏的教学行为。
二、基于儿童立场的文本特质教学探析和转化实施路径
(一)独特语言:以儿童的视角去捕捉和转换
文本中可能不乏独特的语言,但站在儿童立场上去审视,去分析,去选择,就需要精挑细选,进而以有效的方法促进对独特语言的感悟、理解、内化和运用。
教学《赶海》一课时,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的许多语气词“闪闪发光”,是体现文本趣味性的一大亮点。学生在朗读该部分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孩子的视角聚焦住了这一文本特质后,笔者补充了下面这样一段类似的例文。
中午进教室,发现今天有些不对头。嘘——好几个同学神秘兮兮地冲我做鬼脸,示意我别出声。我看到了楚同学。呵,他躺在凳子拼成的“床”上,睡得可真香,肚皮随着呼吸一上一下。咦,他嘴角边晶晶亮的丝线是什么?有一两个调皮鬼凑近看了看。哈!原来是楚同学的口水。那口水一点一点,慢慢累积,慢慢拉长,眼看就要汇成大滴掉到地上了,楚同学却一个翻身,细细长长的口水在他脸上划出了一道弧线。
这段话当中,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语气词“呵”“咦”“哈”等,与教材中的语气词运用有相似之处,让文章增色不少。在学生体会到语气词的妙用后,笔者适时地安排了一次相关练笔,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这样的探析和转化行之有效,突显文本特质,避免面面俱到。
(二)独特表达:以儿童的认识去发现和处理
这里的独特,是文本着重突显的、学生未曾见识过的表达方法,以语文学习的需要与儿童认识的特点为基础,引导学生發现独特,揣摩内涵,感悟秘妙,进而安排对应性的言语训练促进内存。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有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以管建刚团队执教《珍珠鸟》一文为例。
师:今天我们从《珍珠鸟》这篇课文里,学到了一些写作知识,写动物一般要写动物的——
生:活动。
师:写好活动要——
生:有选择,不重复,讲顺序。
师: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关于小狗的作文,和读者分享我们与小狗之间的美好生活,我们怎么来写小狗的活动呢?它有哪些活动呢?
…………
师:对,如何排序?
生:蹭脚——舔脸——一起看电视——捡飞盘——送拖鞋。
依托儿童情感认同,引导孩子从熟悉的生活谈起,探寻发现《珍珠鸟》行文特质之“序”:从“飞来飞去”“喝茶”“啄笔尖”“啄手指”“熟睡肩头”等片段中发现潜藏着的渐进奥秘,为指向写作的语用教学融合了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浸润,学生提笔行文时,便有了“序”的意识和累积,继而将处理写作素材的先后顺序的能力私有化。以儿童的认识去发现和处理,这是教者探析文本特质教学独特表达的典范。
(三)独特情感:以儿童的需要去感受和显化
对蕴含于文本之中的情感,要从儿童精神成长的需要去思考,去体会,去显化,让情感的体会能与语言的发展相融相通。本学期,我们乔新小语工作室晓风老师为大家执教《狼和鹿》,在探析文本特质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该篇文章的特质是什么?特质的实现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图文解说是否可行?着重体会人们“恨透了狼”对于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是否有失偏颇,显得课堂不够和谐?“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荡”这些在写法上颇具生命力的句子是不是文本的特质语言?……
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不断接触最近发展区或最近发展区之间的信息而得以发展的。《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三年级的孩子在阅读技能的发展上呈现的特征是流畅地朗读,但不太理解句子的意思。维果斯基的理论不难给我们启发。偏离了儿童成长需要的一切所谓的“高明”技巧方式方法,都是“伪策略”。对于三年级的孩童而言,体会人们对狼的恨,有着最基本的环保理念,才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才是文本之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真正的情感归宿。
(四)独特思维:以儿童的思维去透视和思辨
独特思维,在这里是指作者思维张力的聚焦点,要以儿童的视角在文本的综合梳理中去发现。
反思当下的课堂,我不难发现,浅尝辄止的阅读大量占了阅读课堂,学生的深阅读思维分子活动太少。依托文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文本关键处进行思考和判断,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他们的思辨意识,是对教师提出的课堂新要求。
思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是学生品文析句的课堂,带领学生来回穿梭于文本之间,品味词句,品读词人。其次,教者要最大限度地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敏锐地捕捉到文本的“冲突处”,让学生置身这种冲突和矛盾的旋涡之中,与焦点访谈,与冲突碰撞,亦思亦辨,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拓展思维的宽度,掘进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效度,让学生在思辨中促进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靖江市城中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