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安全文化构建的设想
2019-06-20梁冬玲
梁冬玲
摘 要:安全文化是保证企业安全的基础,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左右着人们的行為。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优秀安全文化,宣扬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运用先进的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把安全隐患消灭在人们的自觉行动中。本文以杜邦公司为例,对杜邦安全文化进行了概括,分析了集团安全文化的现状,并对构建集团安全文化提出了“三要三不要”的建议。
关键词:集团安全文化;构建的设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大厦底下的第一块基石,安全不容忽视。唯有确保安全,人民才有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才有脚踏实地般的幸福感。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细胞,同样是“国家公民”,为众多的公民提供着实现理想、人生价值的平台,必然要承担着保障安全的使命,作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履行者,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更好地实施安全、确保生产安全,需要何种安全文化引领,值得探讨。
一、文化的意义
文化的深处,并不在典章制度中,而是在人们洒扫应对的日常起居之中;一举手,一投足,看似那么自然,不加做作,正是深层文化的行为体现。文化是引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核心思想,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处处体现着;文化是一群人的行动指引,先在思想上认识、主观定位和立场上解决问题,各方达成一致,方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有所收成,群体才有了凝聚一气的方向,无惧于成员的流动,因为内在的文化是吸引志同道合者的关键所在,纵使“流水的兵”也不改“铁打的营盘”本色。
安全文化是保证企业安全的基础,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浓厚的安全至上文化,会影响人自觉摒弃违章的念头和行为, 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积极建设优秀安全文化,宣扬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运用先进的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把安全隐患消灭在人们的自觉行动中。
二、杜邦安全文化概括
在安全管理方面享有全球信誉的杜邦公司,在工业安全方面奠定了领先地位,杜邦安全文化俨然已成为其核心标签之一,历经200多年来逐渐形成的企业安全文化已成为其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每一位员工不仅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而且也要对同事的安全负责、个人与集体负责。
从杜邦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本能反应,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依靠人的本能,几乎没有安全的预防意识,同时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没有几乎主动自我保护和参与意识,各级管理层一致认为安全是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第二阶段是依赖要严格的监督,此时企业已建立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统和规章制度,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已做出承诺,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往往因怕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受到解雇而被动遵守,企业对全体从业人员都有针对性的培训。第三阶段是独立自主管理阶段。此阶段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及体系,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具备良好的安全管理技巧、能力以及安全意识,并深入员工之心,安全融入员工个人价值,关注自我,不仅表现在工作中,同时也成为工作外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第四阶段互助团队管理,此时,企业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安全已融入企业组织内部的每个角落。安全为生产,生产讲安全。不局限于关注自身安全,更多地关注他人安全行为,帮助他人安全,将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
三、集团安全文化现状
集团十三五规划中未规划安全管理内容,但从集团企业发展观“安全稳定持续发展”中可窥一二,安全是作为集团发展的根基,集团安全文化散落在各个角落,尚未形成一套观念鲜明、引导力强的价值观,这个根基还不够牢固。因此,要让安全文化成为桂物集团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需求,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是必要的。
目前,集团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对标杜邦安全文化构建的四个阶段,可知集团安全文化处于第二阶段, 即更多依赖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监管部门的监管,处于“要 我安全”的阶段。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集团公司的安全目标应在此阶段的基础上,加大自主管理意识,强化安全入心入脑工程,让安全成为内动力,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实质转变,为集团转型升级奠定转型基石。
四、构建集团安全文化的建议
良好的安全文化需要落实,并非止于纸面、隐藏在人的心里,而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各级人员根据自身职责良好履行,主动识别风险,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到位,身体力行。安全文化又必然依赖广大职工这一肥沃土壤,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为,做到人人掌握安全知识和 技能,人人参与危险识别和控制。那么,什么样的安全文化是集团公司需要的,也是广大职工所乐于接受的?本文拟从“三要三不要”对集团安全文化进行一些思考,从而引导集团公司从第二阶段进阶至第三阶段,实现良好的独立自我管理。
一要严守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通过法治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及体系建设逐渐完善,现实中发生的事故揭露更多的并不是制度本身问题,而是未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一意孤行的结果。操作规程凝聚的是血的教训,每个制度摊开都是一卷血泪史,对规矩的漠视,实质上是对安全的漠视。如平日常见的安全帽佩戴不规范问题、未经许可进入工作场所等,这些行为违规者不仅仅是一线员工,企业管理者、安全督查人员也不少见。这些行为反映着每个人对待规矩的真实态度,对待安全的态度,漠视这些规定,出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不顾劝阻下车,置园内规定于事外”的作死行为也不足为惜。在格力,人行道和车道泾渭分明,如果员工在车行道上走路,就要被开除。曾经有位格力老员工违反该条规定,被“霸道”总裁董明珠开除!在面对安全红线时,唯有“狠”,方能维护公司制度的严肃性,守护职工安全的红线。集团要营造虔诚地对待规章制度 的氛围,引导全体员工严守规矩,遵章守法,杜绝凌驾于制度之上、超然于制度之外的人或事,否则多少血泪写成的制度也是枉然。
二要弘扬积极向上的安全观。积极的安全观,意味着安全管理对人、财、物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而这仅局限于资金的投入。首先,正确定位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引导企业治理观念,安全管理并非仅仅查问题、揪毛病,而是帮助个人、部门、单位的一种机制,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行为。其次,重视安全人,在能力评定、门槛设置、人才渴望、人才尊重上给予重视,杜绝安全岗位用来安置闲杂人员,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的人给予肯定,对安全生产、管理有经验、有贡献的给予适当表扬,形成安全人的正能量宣导。集团目前聘任安全专家、树立安全先进典型等系列做法正是很好的尝试。最后,要积极营造“就问题论问题、有问题一起解决”的理性氛围。一线员工在面对隐患时,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不整改不罢休,管理人员在面对隐患整改时,要有积极果断、效率优先的行为准则,避免出现悬而不决,错失最佳时间,带来“安全工作不重视”意识形态更深层的负面影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三要营造“一分钟讲安全”。杜邦十大安全信念之一:员工是安全工作的关键。那如何让安全深入人心,将其融入日常事项,融入日常思维,成为自觉的行为。建议可在初期以有形“一分钟讲安全”机制来导入无形的文化,在班组、部门、会议等划出一分钟时间,在安全感想、安全信息分析、事故剖析、安全提醒、安全布置、安全建议等方面引导大家参与,从一开始的“要我发言”到“我要发言”的转变,引发大家对安全更多、更积极的思考,对安全信息更多的关注,促使其在日常行为中强化安全意识,形成自然反射。充分利用“互联网+”,让大家对安全充分自由发表意见,随手拍隐患等,实现个人或组织在行动或思考时都能同时想到安全、安全措施、形成“+安全”思维。
一不要让“事故追责”成为安全的核心文化。不可否認,事故像一注强效注射针,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触动人们的神经,但时效有限,往往重特大事故调查报告方会将事故全盘 公之于众,方知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继而提高事故可借鉴性,且不说非重特大事故,有限的信息更多局限于对事故单位的处罚而未揭露更深层的事故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任何事件将被更新的信息淹没,如果仅寄希望于利用事故的发生来敲打警钟,刺激麻木的神经,那么将陷于恶性循环,不利于集团良好发展。同时,事故追责机制透露着约束的理念,促使人们行事动机与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被追责,事故追责机制的作用性自然不可否认,但不可过多强化,引起大家的内心拒绝,然迎实拒,适得其反。事故追责理应作为安全管理的辅助手段,要充分发挥教训意义、举一反三的作用,但不适合正面引导,不应过多推广,违背事故追责机制设立的初衷。
二不要让麻痹思想酿造事故发生。借鉴哈尔滨“1.2”事故中租赁方已长期租赁该仓库长达11年,已成为出租房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在11年后双方租赁关系随着一把火灰飞烟灭。不难猜测或因双方商业关系,具体管理人员与仓库人员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悉,造成对长期存在的隐患视而不见。这是麻痹思想充分体现的一个案例。反观集团公司,集团下属的市场多年来存在“三合一”现象,十几年的市场管理中未出现事故,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麻痹大意,“多年的管理未曾有事,以后亦不会有事”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渗入部分人员心脑中。深一步剖析,同样的管理模式,但情形不同,以前市场中可能涉及用电不多,货物不多,以往的模式尚未达到事故触发的临界值。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需求日渐提高的今天,市场出租率日渐攀升,最大限度地扩大使用面积,有可能占用了原有宽敞的消防通道,市场内住户将使用更多的电器,更高功率的电器,高峰期用电量的剧增埋下了安全隐患,原有消防设施和消防能力没有跟上,应对事故处置的能力绝对值没有改变,但相对值却越拉越大,差 距日渐明显。仍让“原管理方式未出事”的思想作祟,不提前采取整改及预防措施,相当于间接提高了事故可能率。
三不要让“安全”成为仅仅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 国家倡导“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人人的参与。集团要营造一种安全为先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个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勇于发现身边的隐患、违章行为、管理上的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反映问题,同时要给予正面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一是从我做起,自我管理。一线员工要熟悉规章,遵守操作规程,各级管理人员切实履行管理、监管职责,“眼见隐患一声吼”,不落实整改不罢休。二是不过于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不能一出事故,就认定必然是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宛如“交通事故追责的却是交警”“小偷偷盗责任却在警察”般滑稽可笑的神逻辑,否则大大打击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坦诚接受建议,积极落实。现阶段,诸多人士视安全检查为挑刺、找茬,条件反射般消极对待,如果站在帮助自己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的角度上,把“敌我双方”关系转变为“战友一方”的阵营上,将他人的建议视作是自己变得更好、更安全的良方,日渐臻美。四是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集团公司旗下的市场、住宅区,涉及众多租户、住户,他们对所处环境再熟悉不过了,只不过由于教育程度、宣传覆盖面、渠道有限等,致使他们在安全问题上有所忽视。要 坚信群众是可以教育的,而且需要教育的。国家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通过消防、公安等各部门进事业、进企业、进厂进行免费教育,这就是一个途径。作为集团,更应该调动他们的力量,借助他们的双眼和双手,建立消除隐患的第一道防线。如对电动车上楼及楼道充电一事,个别住户虽觉不妥,但却不知晓危害,更无从知晓如何解决,在各类宣传中,除加强电动车充电危害的宣传教育,更要告知如遇此种现象,其寻求物业公司、派出所、社区等部门的帮助。
安全是每个人的事,安全需要你我他,安全需要互助,集团公司要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阶段,追求企业更加安全稳定的目标,必然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安全观,让人的私心得到抑制和公益之心得到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