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2019-06-20王秋瑶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风险信用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面对企业效益降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不良贷款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分析出目前在不良贷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结合所学的金融学相关理论,分析不良贷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应对问题的措施建议;最后,本文对研究得出的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不良贷款;信用;风险

一、不良贷款概述

(一)我国不良贷款的现状

截至2018年末,我国商行贷款余额累计260.38亿元。从贷款的五级分类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中正常类占95.31%、关注类占比3.17%,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分别占0.75%、0.67%和0.10%。不良贷款余额累计2.33亿元,不良贷款率1.52%。近几年我国商行不良贷款率保持着上升趋势。因此,着眼于我国不良贷款的现状研究其成因是有必要的。

(二)我国不良贷款行业分布特点

在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方面,我国商行业本身就是资金导向型行业,当前房地产开发资金中大部分仍需依靠银行贷款。房地产销售回款放缓加上再融资能力受限,使得开发商面临着严峻的资金链挑战。

在制造业方面,制造业是投资导向型的行业,从固定资产投入到经营的资金需求都较大,同时国内企业资本构成中负债比例较高,银行贷款流向制造业的规模也较大。我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着国内的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双重压力下我国制造业增速放缓,企业效益降低,2018年末全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前期有所放缓,这类企业盈利模式固定,一旦遭受市场冲击在短期类很难恢复,产生亏损后会导致银行贷款本息部分亏损。

最后,批发零售业方面主要存在这样两种问题,首先是我国商行业不良贷款占比位居行业前列,其次是我国商行业本身的不良贷款结构中损失类贷款的相对比重最大。批发零售在供应链中处在相对弱势地位,一旦市场低迷,就会受到来自上游和下游的双重压力。在社会资金紧缩期,上下游企业占用资金或是延期付款就会使得本行业经营困难,降低企业偿债能力。

二、我国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银行的风险策略和业务策略不匹配。经理人在进行放贷操作上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加上总行没有对前台的风险管理有過多要求以及银行对客户信用审核不够细致,就为信贷风险的产生埋下了祸根。另一方面,银行在贷款供给结构上缺乏足够的科学性。贷款组合上过于集中于某几类行业使得一旦宏观环境或行业发生不利转变,势必会导致违约风险的出现,不良贷款增加。而我国商业银行正是由于贷款结构的失衡,加上近年经济调整,去产能、去库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不良贷款率逐年攀升的现象。

(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标准杂乱无章,许多不合格的贷款申请也有可能被批准,加大了不良贷款存在的几率。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会带来不良贷款上升的问题,对于一些客户的信用档案没有及时的更新,进而一些贷款会下放到一些信用缺失的客户手中。

三、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平衡贷款流向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努力完善客户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严把客户信用审核关,严格要求信贷经理人,坚决打击为提高个人绩效而弱化对信用的审查。

同时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流向上应更加注重均衡,根据对不同行业的整体信用评级实行行业信贷限额,适度缩减在高风险行业的贷款规模,对存量贷款进行适当调整。在不良率较高的几大行业上实行具体的防范措施。房地产作为高风险行业,在提供信贷资金时除了严格资质审核外,还要落实抵押物审查评估;制造业方面,制造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细的子行业,所以对不同子行业要区别对待。对于批发零售业来说,严防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转变为损失类贷款,对于损失类贷款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二)完善对不良贷款的处置机制

首先,及时核销不良贷款,加大呆账自主核销力度。一旦产生不良贷款,要充分利用呆账核销条件放宽政策的便利,对不良贷款及时处理;其次,将因不良贷款导致的风险性信贷资产转让给风险偏好型投资者,使得银行不良贷款能够在流动中分散风险。最后,银行对于出现资金困难不能及时偿还贷款的时候,尽量不要随意对亏损企业抽贷,这样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将企业向破产的方向推,使得不良贷款转变为坏账。

四、结论

从我国来看,近年实体经济发展所积累的一些压力在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上逐渐显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近几年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趋势。商业银行为企业运营提供资金来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在行业分布上具有一定特点,主要集中在了房地产开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就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因素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机制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提出针对性对策。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应对信贷风险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英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探析[J].东吴学术,2017(05):12-18.

[2]孙光林,王雪标,王颖.政府过度干预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机理[J].上海经济研究,2017(01):15-23.

[3]郑宇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12-14.

[4]刘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

[5]王海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内生机制与周期性研究——基于政府、银行与国有企业博弈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7(01):50-59.

[6]王海军,叶群.新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催生机制——一个四维解析[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11[2018-05-23].

作者简介:

王秋瑶(1996.9-),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辽宁省沈阳市,研究方向:金融专业硕士,学历: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风险信用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